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是我国传统的农事节气——立夏日。按照古人的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大的意思),宽假万物以使生长也”。因此,所谓立夏,也即夏天开始了,万物得以生长。由于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立夏的农事意义历来为民众所倚重,而围绕春尽夏即之日——“立夏日”所形成的诸多习俗也别有意趣。
立夏的确立
中国传统历法有二十四节气,立夏为其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所谓节气,就是根据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把一年的时间分为二十四个节点,前后两个节点相隔约半个月的时间,每一节点即为一节气(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
关于节气,传统又有“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的说法,并以“中气”作为当月的表征,后世统称“节气”、“中气”为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前后只差一两天。”但在阴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太固定,与上一年的同一节气相对照,或者推迟约11天,或者提前约19天。
立夏与其他二十三个节气相伴而生。文献记述,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夏至、冬至的概念。《尚书·尧典》曾记载有“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四个节气,也即后来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左传·僖公五年》曾有“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的记述。古今研究家皆认为其中所谓的“分、至、启、闭”,也即后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节气。秦朝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中记录了除“小满”、“大雪”之外的二十二个节气。到西汉刘安所撰《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有了完备的二十四个节气,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对立夏的节候特征有着独特的观察与认知。天象上,立夏之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也即深夜时分,北斗星柄指向东南方向;物候上,立夏之后,“万物至此皆长大”,“蝼蝈鸣,丘蚓出,王瓜生,苦菜秀”。也有诗人对立夏日的节候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绘:“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与农事
二十四节气的创制与传统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十四节气中,有表征四季变化的,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有表征气温变化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也有表征降水情况的,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更有直接表征农事活动的,如小满、芒种等。应该说,上述诸多表征都或多或少地关联着农事。
二十四节气对传统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民国《肥乡县志》曾记载了这样一首农事歌:“一月小寒接大寒,冰冻三尺雪绵绵。二月立春加雨水,运送肥料在地边。三月惊蛰继春分,耕犁地土须要勤。四月清明谷雨过,油菜花黄麦苗新。五月立夏望小满,菜子登场蚕成茧。六月芒种夏至到,割麦插禾莫偷懒。七月小暑接大暑,烈日炎炎农人苦。八月立秋处暑来,黍稷红粮用斗数。九月白露秋分继,农事将完修农器。十月寒露接霜降,只剩著棉还在地。十一立冬小雪天,拿取米棉去换钱。十二大雪并冬至,围炉把酒过新年。”
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日,古代曾有一些象征性的仪式活动。如《礼记》记述,先秦时期,“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迎祭炎帝和祝融)于南郊”。回朝以后,天子还要颁赏群臣,分封诸侯,并分派司徒等官员奔赴各地劝勉农事。近世民间,在有些地区也有一些特定的仪式行为,如河北高阳等地,这一天要举行祈免雹灾的习俗活动:届时,置备祭品,并备一尾黑鱼、一张面饼,赴野外十字路口处,将黑鱼与面饼埋于地下,以祭祀雹神。
因为是春尽夏即的日子,对于农事活动而言,立夏的节点意义则尤为突出。这一天既有对年景丰歉的预测,小麦产区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之说,稻作区有“立夏好日头,秧在塘里浮”(犹言秧盛且多)之说,桑蚕区则有“立夏三朝雾,老叶换豆腐”(是日有雾,主桑叶价贱)的说法;也有强调不误农时的,麦田管理有“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之说,稻作区讲究“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而“过了立夏节,一茎少一粒”。茶叶产区立夏之日有“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之谚;桑蚕养殖区,立夏日以后,则是“蚕忙”之时,此时男女老幼群出采桑,垂帘于户,忌喧哗,词讼、征粮等活动一律停止,谓之“闭关门”。
民间的立夏习俗
立夏日虽然只是节气而非节日,但围绕着这一特定时日,各地也有一些相应的习俗活动,兹择其典型者作一介绍:
秤人之俗。江浙一带,每逢立夏这一天,有秤人之俗,届时“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在称量的过程中,秤砣只能向外移动,不能向内移动,也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据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发于夏令的季节性疾病)。为此,清人蔡云曾作《吴歈》诗:“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据传此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刘备死后,诸葛亮曾让赵云送少主阿斗至江东,请孙夫人抚养。孙夫人精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都要称量阿斗的体重,并书信告知诸葛亮,以表诚意。后人效仿,相沿成习。
尝新饮茶之俗。苏州等地有“立夏见三新”之说,“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子,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而杭州的尝新习俗又与苏州有所不同,其所尝之新则为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还要杂以枝圆枣核诸果。各家传送“立夏茶”,又名“七家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除此而外,在浙江的一些地区,又以未切断之细笋食之,谓可健脚筋,此笋则名“健脚笋”。养蚕之家要在这一天做米果,俗名“茧山米果”,祭茶花娘娘,祭毕分飨亲友。
喝冰饮之俗。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立夏这一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而在民间,这一天也有喝冰饮的习俗。清人顾禄《清嘉录》曾记苏州地方的风俗:“士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有所不同,表现在立夏日的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述江浙一带,立夏日要吃新尝新,而在江西的一些地方除了尝新之外,还要大吃腌肉、腌鱼、腌蛋之属,届时,家家宴饮,必醉饱乃止。据称这一习俗的由来是因为当地旧俗俭朴,冬间腌制肉、鱼之类以待宾客不时之需,过夏入霉则不可复留,故在立夏这一天要全部吃掉,于是相沿以为令节。
【责任编辑】王 凯
立夏的确立
中国传统历法有二十四节气,立夏为其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所谓节气,就是根据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把一年的时间分为二十四个节点,前后两个节点相隔约半个月的时间,每一节点即为一节气(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
关于节气,传统又有“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的说法,并以“中气”作为当月的表征,后世统称“节气”、“中气”为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前后只差一两天。”但在阴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太固定,与上一年的同一节气相对照,或者推迟约11天,或者提前约19天。
立夏与其他二十三个节气相伴而生。文献记述,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夏至、冬至的概念。《尚书·尧典》曾记载有“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四个节气,也即后来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左传·僖公五年》曾有“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的记述。古今研究家皆认为其中所谓的“分、至、启、闭”,也即后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节气。秦朝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中记录了除“小满”、“大雪”之外的二十二个节气。到西汉刘安所撰《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有了完备的二十四个节气,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对立夏的节候特征有着独特的观察与认知。天象上,立夏之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也即深夜时分,北斗星柄指向东南方向;物候上,立夏之后,“万物至此皆长大”,“蝼蝈鸣,丘蚓出,王瓜生,苦菜秀”。也有诗人对立夏日的节候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绘:“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与农事
二十四节气的创制与传统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十四节气中,有表征四季变化的,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有表征气温变化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也有表征降水情况的,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更有直接表征农事活动的,如小满、芒种等。应该说,上述诸多表征都或多或少地关联着农事。
二十四节气对传统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民国《肥乡县志》曾记载了这样一首农事歌:“一月小寒接大寒,冰冻三尺雪绵绵。二月立春加雨水,运送肥料在地边。三月惊蛰继春分,耕犁地土须要勤。四月清明谷雨过,油菜花黄麦苗新。五月立夏望小满,菜子登场蚕成茧。六月芒种夏至到,割麦插禾莫偷懒。七月小暑接大暑,烈日炎炎农人苦。八月立秋处暑来,黍稷红粮用斗数。九月白露秋分继,农事将完修农器。十月寒露接霜降,只剩著棉还在地。十一立冬小雪天,拿取米棉去换钱。十二大雪并冬至,围炉把酒过新年。”
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日,古代曾有一些象征性的仪式活动。如《礼记》记述,先秦时期,“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迎祭炎帝和祝融)于南郊”。回朝以后,天子还要颁赏群臣,分封诸侯,并分派司徒等官员奔赴各地劝勉农事。近世民间,在有些地区也有一些特定的仪式行为,如河北高阳等地,这一天要举行祈免雹灾的习俗活动:届时,置备祭品,并备一尾黑鱼、一张面饼,赴野外十字路口处,将黑鱼与面饼埋于地下,以祭祀雹神。
因为是春尽夏即的日子,对于农事活动而言,立夏的节点意义则尤为突出。这一天既有对年景丰歉的预测,小麦产区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之说,稻作区有“立夏好日头,秧在塘里浮”(犹言秧盛且多)之说,桑蚕区则有“立夏三朝雾,老叶换豆腐”(是日有雾,主桑叶价贱)的说法;也有强调不误农时的,麦田管理有“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之说,稻作区讲究“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而“过了立夏节,一茎少一粒”。茶叶产区立夏之日有“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之谚;桑蚕养殖区,立夏日以后,则是“蚕忙”之时,此时男女老幼群出采桑,垂帘于户,忌喧哗,词讼、征粮等活动一律停止,谓之“闭关门”。
民间的立夏习俗
立夏日虽然只是节气而非节日,但围绕着这一特定时日,各地也有一些相应的习俗活动,兹择其典型者作一介绍:
秤人之俗。江浙一带,每逢立夏这一天,有秤人之俗,届时“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在称量的过程中,秤砣只能向外移动,不能向内移动,也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据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发于夏令的季节性疾病)。为此,清人蔡云曾作《吴歈》诗:“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据传此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刘备死后,诸葛亮曾让赵云送少主阿斗至江东,请孙夫人抚养。孙夫人精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都要称量阿斗的体重,并书信告知诸葛亮,以表诚意。后人效仿,相沿成习。
尝新饮茶之俗。苏州等地有“立夏见三新”之说,“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子,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而杭州的尝新习俗又与苏州有所不同,其所尝之新则为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还要杂以枝圆枣核诸果。各家传送“立夏茶”,又名“七家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除此而外,在浙江的一些地区,又以未切断之细笋食之,谓可健脚筋,此笋则名“健脚笋”。养蚕之家要在这一天做米果,俗名“茧山米果”,祭茶花娘娘,祭毕分飨亲友。
喝冰饮之俗。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立夏这一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而在民间,这一天也有喝冰饮的习俗。清人顾禄《清嘉录》曾记苏州地方的风俗:“士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有所不同,表现在立夏日的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述江浙一带,立夏日要吃新尝新,而在江西的一些地方除了尝新之外,还要大吃腌肉、腌鱼、腌蛋之属,届时,家家宴饮,必醉饱乃止。据称这一习俗的由来是因为当地旧俗俭朴,冬间腌制肉、鱼之类以待宾客不时之需,过夏入霉则不可复留,故在立夏这一天要全部吃掉,于是相沿以为令节。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