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情感因素
卢家楣教授的《情感教育心理学》对教材情感因素做了如下的分析: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主要有:⑴ 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⑵ 教材中的隐形情感因素:有些教材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称之为隐性情感因素。
看了卢教授的分析,笔者感触颇深: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入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育中,当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之时,才是真正成功之时。
一、从教材中找到学生的情感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满含深情地在课堂上范读这篇文章,读完后,有的学生都流下了同情的热泪,可见教师的情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學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仓老师》一课中,当大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这一情景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情形简直是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学习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争先恐后”的味道。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争先恐后”的词意,进而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个词语。
三、运用情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教学模式是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并配有情感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但这一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以认知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只是根据教学中情感本身的活动规律,以情感为主线,从情感维度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以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认知教学模式,相反,结合运用是对其他认知性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所以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学兴趣,激活情感他们的情感因素。
四、从作文训练中激活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激活情感他们的情感因素。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建立审美框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白云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08.
[2]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年11月第2版.
[3]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4] 杨颖,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情感因素
卢家楣教授的《情感教育心理学》对教材情感因素做了如下的分析: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主要有:⑴ 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⑵ 教材中的隐形情感因素:有些教材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称之为隐性情感因素。
看了卢教授的分析,笔者感触颇深: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入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育中,当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之时,才是真正成功之时。
一、从教材中找到学生的情感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满含深情地在课堂上范读这篇文章,读完后,有的学生都流下了同情的热泪,可见教师的情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學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仓老师》一课中,当大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这一情景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情形简直是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学习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争先恐后”的味道。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争先恐后”的词意,进而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个词语。
三、运用情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教学模式是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并配有情感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但这一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以认知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只是根据教学中情感本身的活动规律,以情感为主线,从情感维度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以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认知教学模式,相反,结合运用是对其他认知性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所以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学兴趣,激活情感他们的情感因素。
四、从作文训练中激活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激活情感他们的情感因素。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建立审美框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白云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08.
[2]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年11月第2版.
[3]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4] 杨颖,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