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中国是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自古以来,教师就遵循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宗旨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学生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数学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所以培养能力型的人才已提到教学日程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几点浅见。
一、设疑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对问题总想问个究竟。在教学过程中,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新课时,通过讲故事,设疑问等方法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兴趣盎然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训练专题自学课本。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长方体、正方体各是什么样?(2)摸摸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感觉如何?(3)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量一量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通过学生自己看、摸、数、量,这些具体的感知过程,促进学生自己发现,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样自学方式能加深印象,并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物体的区别,并讨论总结。这样使学生有“从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点拨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中,如果把长方形平放,竖放,侧放,占地面积相同吗?为什么?再如,从长方体的中点切下去,两个新长方体的体积和原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两个表面积和原表面积有什么关系?从宽的中点,高的中点切呢?这样,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求异创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思路。
3.指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开展知识迁移,自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思考题:(1)一个正方形截取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让学生讨论并亲手画一画,就能得出剩5个角,4个角,3个角。思考题:(2)两根相等的铁丝,一根截它的1/3,一根截1/3米,哪根剩的长?让学生讨论解决,看谁的全面细致,再归纳。要从三种情况去分析:(1)铁丝长>1米;(2)铁丝长=1米;(3)铁丝长<1米。只有从这三种情况去考虑才能把题解答完整。
三、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方法以后,就要带领学生围绕重点知识探索思维规律,掌握思维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基本思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在这一阶段中大致安排了“感知”“转化”“推理”“概括”四个教学层次。
1.感知,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插图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手、眼多种感官和这个思维器官参与学习思维活动。感知教材或深化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向“抽象认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转化铺平道路。
2.转化,即在操作感知或深化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过渡与转化。实现新知识的过渡与转化,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思维和教学层次。例如,“时分的认识”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教师启发学生;大家认真想一想,怎样把这一操作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呢?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得出:分针走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钟,时针走多少大格就是多少个小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即走60个小格,得出了一小时是60分钟。学生由观察操作,过渡到了“理性认识”。
3.推理,即将转化或猜想的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论证。由于受到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的逻辑推理和抽象论证往往带有较浓的“直观”色彩,往往是不完整不严格或渗透性的。因此,这一层次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取舍。
4.概括,即带领学生把在上述的三个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加以概括,给出较严格的定义或法则。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提高学生创新的兴趣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又比较强,同时又好表现自己,激发和推动他们的自我创新的兴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式的练习,这样的题型给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
如,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红家收苹果40筐,收梨20筐,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又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植树节同学们去植树,三年级植了2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了27棵,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比三年级的2倍少50棵。请你选择题中的条件,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做开放式的练习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开放式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一些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掌握要点,理清思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自学提纲,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自学,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使难变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闫祥)
一、设疑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对问题总想问个究竟。在教学过程中,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新课时,通过讲故事,设疑问等方法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兴趣盎然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训练专题自学课本。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长方体、正方体各是什么样?(2)摸摸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感觉如何?(3)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量一量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通过学生自己看、摸、数、量,这些具体的感知过程,促进学生自己发现,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样自学方式能加深印象,并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物体的区别,并讨论总结。这样使学生有“从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点拨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中,如果把长方形平放,竖放,侧放,占地面积相同吗?为什么?再如,从长方体的中点切下去,两个新长方体的体积和原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两个表面积和原表面积有什么关系?从宽的中点,高的中点切呢?这样,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求异创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思路。
3.指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开展知识迁移,自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思考题:(1)一个正方形截取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让学生讨论并亲手画一画,就能得出剩5个角,4个角,3个角。思考题:(2)两根相等的铁丝,一根截它的1/3,一根截1/3米,哪根剩的长?让学生讨论解决,看谁的全面细致,再归纳。要从三种情况去分析:(1)铁丝长>1米;(2)铁丝长=1米;(3)铁丝长<1米。只有从这三种情况去考虑才能把题解答完整。
三、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方法以后,就要带领学生围绕重点知识探索思维规律,掌握思维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基本思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在这一阶段中大致安排了“感知”“转化”“推理”“概括”四个教学层次。
1.感知,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插图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手、眼多种感官和这个思维器官参与学习思维活动。感知教材或深化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向“抽象认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转化铺平道路。
2.转化,即在操作感知或深化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过渡与转化。实现新知识的过渡与转化,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思维和教学层次。例如,“时分的认识”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教师启发学生;大家认真想一想,怎样把这一操作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呢?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得出:分针走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钟,时针走多少大格就是多少个小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即走60个小格,得出了一小时是60分钟。学生由观察操作,过渡到了“理性认识”。
3.推理,即将转化或猜想的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论证。由于受到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的逻辑推理和抽象论证往往带有较浓的“直观”色彩,往往是不完整不严格或渗透性的。因此,这一层次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取舍。
4.概括,即带领学生把在上述的三个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加以概括,给出较严格的定义或法则。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提高学生创新的兴趣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又比较强,同时又好表现自己,激发和推动他们的自我创新的兴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式的练习,这样的题型给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
如,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红家收苹果40筐,收梨20筐,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又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植树节同学们去植树,三年级植了2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了27棵,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比三年级的2倍少50棵。请你选择题中的条件,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做开放式的练习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开放式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一些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掌握要点,理清思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自学提纲,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自学,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使难变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