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是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套作品的音乐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美学思想。它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情绪的一致性、节奏的持续性、旋律的连贯性、力度的阶梯性、织体的综合性以及繁复的装饰性等六个方面,表现与鉴赏这部作品要从把握整体风格入手,深入体会、分析与研究才能准确领悟到其本质与精髓。
关键词:《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 美学思想 音乐风格 作品演绎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乔治·弗列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l),1685出生于德国的哈雷,是巴洛克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血统源自古老的日尔曼艺术,表现的手法又糅合了意大利、法国的音乐传统,然后在英国融会贯通、卓然成家。他的器乐作品结构清晰、布局严谨,具有英雄性和史诗性,是巴洛克时期的精品。《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大约创作1722至1724年期间,属于巴洛克晚期。其旋律精致、大气,线条简明而流畅,曲式结构均衡、匀称,织体清晰,感情丰富、大气磅礴、真挚感人,是亨德尔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 巴洛克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1 巴洛克时期美学思想特征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形状”“幻想”“任性”等。当时,用巴洛克来形容音乐时带有一定的贬义,人们认为华丽、雕琢、炫耀的巴洛克风格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庄严、纯净、和谐的风格来说是一种退步。而现在,人们公认巴洛克是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它产生了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和经典的音乐作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观念,受到理性思维的引导,追求一种华美、灿烂、宏大、富于装饰性的音乐风格,它精雕细琢、气势雄伟、充满动感、生机蓬勃。此时,音乐的审美将人类的情感理性化,使之成为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平衡感的情感状态。这种理性化的情感在巴洛克时期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在法国著名的唯理论哲学的建立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看来,声音的美是与人的心灵相协调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审美的愉快。因此,情绪的激发是受到理性思维的节制和影响,使之处于一个均衡、合乎逻辑的发展状态中,他以唯理论来证明音乐的主情性质。17世纪德国哲学家布尼茨非常强调从理性去把握音乐美的音乐观念,同时他认定音乐对于人的情感具有导向性。这种“感情程式论”的美学思想在亨德尔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清晰、严密的曲式结构,匀称、规整的节拍节奏,简洁、流畅的旋律线条等。这一切创作原则都是亨德尔所遵循美学观念的最好证明,即让音乐的情绪表达和发展变化都处于严谨理性思维的控制之中。
2 美学思想对于作品音乐风格的影响
《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处处显示出大气与明朗的风格,无论是其旋律、节奏、织体还是音乐发展手法都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小提琴声部的旋律,亨德尔运用非常精简的旋律材料,采用丰富多样的发展手法,把旋律的衍生与展开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至,用经济的材料为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音乐内涵。
亨德尔接受了巴洛克美学思想中最实质的部分,即在和谐、均衡和对称的理性思维引导下结合人的情感表达需要。他将这些美学思想精髓很好地运用了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完美的音乐作品。《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一部充分体现作曲家美学观念的作品:在和谐中进行不和谐的碰撞,让和谐更加美妙生动;在理性的均衡中发展长短不一的音乐结构,在动态中求平衡;在严谨的对称中加入不同织体的错落交织,在变化中求稳定。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和亨德尔特征。
在音乐形象上,这套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华丽、夸张、精巧而富于装饰。情绪的一致性体现于节奏的持续性和旋律的连贯一致上。亨德尔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超凡入圣作曲技能,创作出流畅、和谐、简洁、明快的旋律,主、复调交替使用的音乐织体和宏大、严谨、清晰、平衡的曲式结构,赋予了作品鲜明的灿烂、宏大、高贵、典雅而又大气的音乐特质。因此,对于表现与鉴赏这部作品而言,不仅是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还需要调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阅历,用一颗敏感的心,带着对高尚情操的美好追求才能深刻了解和领会作品的内涵。
二 作品的音乐风格
1 情绪的一致性
情绪的一致性指的是每首小提琴奏鸣曲的一个乐章通常都表达一种基本情绪。例如,D大调第四奏鸣曲第二乐章,这是一首赋格曲,主题首先在高声部从小字二组的较高音区出现,采用顺分型节奏、分解主和弦的音调、Allegro(快板)的速度,体现了一种充满力量、积极进取、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和情绪,这种基本情绪贯穿整个乐章。当然,这种情绪发展到中间部时有一定的变化。由于采用展开性的写法,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长时间进行,配合分解和弦的音调,体现了音乐的动态展,在密集的节奏和快速分解的音流中情绪变得有些激动。但也正是这种巴洛克时期特有的无穷动式的连续单一密集节奏造成了情绪上的另一种延续,且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略有发展。亨德尔在营造这种基本情绪时充分运用了巴洛克时期特定的旋律与节奏模式,并通过它们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持续的情感基调。
2 节奏的持续性
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在情绪上体现出了延续性与一致性,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节奏上的持续性。如D大调第四奏鸣曲第三乐章,乐曲开始时主题由四分附点加八分附点的顺分型节奏组合构成动机原型,通过不断重复、摸进与模仿进行发展,这各节奏模式几乎贯穿整个乐章,这种节奏组合的持续性,形成一种延绵不绝、无休无止的发展动力与音乐生成态势,而且这种态势难以被打断,因而保持了其音乐情绪的一致性。
3 旋律的连贯性
与节奏的持续性相匹配,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当的重复性、继承性与连贯性。开始的主题旋律往往采用分解和弦、级进、跳进、上行或下行的音调组合方式,然后在其他声部采用模仿、倒影、复对位等方式进行发展。旋律上连续扩展的写法是亨德尔旋律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主题的摸进、重复、模仿几乎遍布整首乐曲,给音乐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它的旋律音不断地流动、扩展,给人以打破平衡的感觉,往往在开始处简短的主题动机之后马上发展一个长长的不间断的快速节奏组合的乐句,如g小调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A段主题,在对四分音符连四十六节奏的主题动机模进一次之后即发展了连续快速跑动的长句,再后面就是主题旋律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正是这种旋律的连贯性构成了音乐整体上非常统一的基调。 4 力度的阶梯性
除了节奏与旋律的一直性,力度的一致性,也是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音乐风格之一,所谓阶梯式力度(terraced dynamics)指的就是这个。其做法是将声音的力度以较长的段落为单位,在一个段落内部力度基本保持不变,当段落发生改变时,力度就随之发生改变,从一个层次更换至另一个层次,这种从一个响度到另一个响度的转换叫做阶梯式力度。不同的阶梯式力度对比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力度表现的主要特点,亨德尔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也是如此。这种力度的阶梯式变化往往与旋律进行的方向、乐句间的音型模进、伴奏和声的布局、不同的曲式结构部分等因素息息相关。
5 织体的综合性
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富有歌唱性,伴奏与旋律相辅相成。在整个织体写作与组织上,他坚持用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复调织体,运用对位手法丰富了小提琴主奏声部的音乐形象,对旋律的深化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在他的伴奏写作中,非常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初级的和声观念与手法已经形成,如主和弦对属和弦的吸引、正格终止的出现等。这些手法又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明确的主调风格。正是这种主复调织体综合运用的写法,形成了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6 繁复的装饰性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器乐作品一样,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特别注重装饰音的运用,繁复的装饰效果,精致、华丽、雕琢的音乐特征几乎无处不在。作曲家大量运用颤音、波音、回音、倚音、加花等装饰音对旋律进行的雕琢装饰,使原本十分简洁的旋律,在装饰的手法下不断丰富与复杂,体现了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音乐风格。
三 作品的演绎
1 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
《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产生的时代属于巴洛克晚期。此时,乐器制造业的发达,为表现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手段,使得器乐首次获得了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器乐曲的创作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积累了体裁、结构、和声、调性布局、发展手法等多方面的处理技巧与经验。在借鉴和吸收前辈作曲家经验的基础上亨德尔创作了这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它属于当时教堂奏鸣曲的范畴,每一首奏鸣曲均有四个乐章,采用慢——快——慢——快的速度布局模式,曲式结构上每个乐章都采用古二部曲式的结构形式,织体上带有明确的主调风格,但十分注重主复调结合,对位手法在旋律与和伴奏之间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表现力更加丰富。
演绎这套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整体时代风格。它旋律大气、精致、跳跃而持续不断;曲式结构精确严密、比例匀称而布局宏大;节奏强烈、情感丰富而善于节制;力度上的处理虽然还没有脱离巴洛克时期的“阶梯式力度”,但力度的变换已逐渐被重视;调性采用大、小调式,逐渐脱离保守的中古调式;和声上正格终止取代了调性终止式;注重即兴演奏和曲调装饰;在变化主题、音乐发展及对位的处理等方面手法丰富、表现深刻。
2 常规演奏技巧的恰当运用
对于演奏者而言,首先要深刻理解这种巴洛克时期的时代风格。情感丰富而不夸张,力度与旋律节奏保持统一,渐强渐弱的处理要谨慎,必要的细微变化处理须统一于“阶梯式力度”的控制,明朗灿烂的旋律要富有装饰效果,装饰音的处理要精致准确等。同时,在演奏作品时,要注意乐章的结构关系和速度变换,慢——快——慢——快的四个乐章在当实际演奏时,往往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连奏:一、二乐章为第一部分,三、四乐章为第二部分。这样可以使乐章内部变化不大的速度与力度在乐章之间体现对比,增加音乐的色彩与动力。同时,在速度处理上,虽然一、三乐章都是慢板乐章,但演奏时一般把第三乐章处理得稍慢于第一乐章。而二、四两个快板乐章则往往没有速度上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演奏技巧处理方式上的不同,以体现不同情绪的转换。在情绪与风格上,往往第二乐章表现得更为果断、坚定、明朗、大气,第四乐章则表现得更为灵巧、活泼、跳跃、充满活力、富有律动感。在音色的处理上,第一乐章的声音应该注重饱满、宽厚而气息悠长的感觉,体现出一种宏伟壮阔、器宇轩昂的风格特点;第二乐章则应该注重结实、颗粒性和弹性,体现出一种坚定、果断、自信豪放的风格特点;第三乐章应该注重柔和、委婉、细腻、深沉的感觉,仿佛内心的沉思与独白;第四乐章则应该注重灵巧性与律动感,体现舞蹈般的韵律感,声音灵动而跳跃,情绪活泼而轻巧。
从作品问世至今,将近300年过去了,300年间音乐风格的流变与审美趣味的更换已是沧海桑田,但无论是在音乐会的舞台上,还是在小提琴大赛的赛场上,亦或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师里,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一直都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亨德尔的音乐风格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是巴洛克音乐的魅力,这是伟大作曲家和经典作品的持久魅力,这种魅力必将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 洛秦、杨九华等编:《小提琴艺术全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 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廖小芒,男,1971—,湖南耒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工作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关键词:《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 美学思想 音乐风格 作品演绎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乔治·弗列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l),1685出生于德国的哈雷,是巴洛克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血统源自古老的日尔曼艺术,表现的手法又糅合了意大利、法国的音乐传统,然后在英国融会贯通、卓然成家。他的器乐作品结构清晰、布局严谨,具有英雄性和史诗性,是巴洛克时期的精品。《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大约创作1722至1724年期间,属于巴洛克晚期。其旋律精致、大气,线条简明而流畅,曲式结构均衡、匀称,织体清晰,感情丰富、大气磅礴、真挚感人,是亨德尔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 巴洛克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1 巴洛克时期美学思想特征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形状”“幻想”“任性”等。当时,用巴洛克来形容音乐时带有一定的贬义,人们认为华丽、雕琢、炫耀的巴洛克风格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庄严、纯净、和谐的风格来说是一种退步。而现在,人们公认巴洛克是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它产生了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和经典的音乐作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观念,受到理性思维的引导,追求一种华美、灿烂、宏大、富于装饰性的音乐风格,它精雕细琢、气势雄伟、充满动感、生机蓬勃。此时,音乐的审美将人类的情感理性化,使之成为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平衡感的情感状态。这种理性化的情感在巴洛克时期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在法国著名的唯理论哲学的建立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看来,声音的美是与人的心灵相协调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审美的愉快。因此,情绪的激发是受到理性思维的节制和影响,使之处于一个均衡、合乎逻辑的发展状态中,他以唯理论来证明音乐的主情性质。17世纪德国哲学家布尼茨非常强调从理性去把握音乐美的音乐观念,同时他认定音乐对于人的情感具有导向性。这种“感情程式论”的美学思想在亨德尔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清晰、严密的曲式结构,匀称、规整的节拍节奏,简洁、流畅的旋律线条等。这一切创作原则都是亨德尔所遵循美学观念的最好证明,即让音乐的情绪表达和发展变化都处于严谨理性思维的控制之中。
2 美学思想对于作品音乐风格的影响
《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处处显示出大气与明朗的风格,无论是其旋律、节奏、织体还是音乐发展手法都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小提琴声部的旋律,亨德尔运用非常精简的旋律材料,采用丰富多样的发展手法,把旋律的衍生与展开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至,用经济的材料为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音乐内涵。
亨德尔接受了巴洛克美学思想中最实质的部分,即在和谐、均衡和对称的理性思维引导下结合人的情感表达需要。他将这些美学思想精髓很好地运用了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完美的音乐作品。《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一部充分体现作曲家美学观念的作品:在和谐中进行不和谐的碰撞,让和谐更加美妙生动;在理性的均衡中发展长短不一的音乐结构,在动态中求平衡;在严谨的对称中加入不同织体的错落交织,在变化中求稳定。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和亨德尔特征。
在音乐形象上,这套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华丽、夸张、精巧而富于装饰。情绪的一致性体现于节奏的持续性和旋律的连贯一致上。亨德尔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超凡入圣作曲技能,创作出流畅、和谐、简洁、明快的旋律,主、复调交替使用的音乐织体和宏大、严谨、清晰、平衡的曲式结构,赋予了作品鲜明的灿烂、宏大、高贵、典雅而又大气的音乐特质。因此,对于表现与鉴赏这部作品而言,不仅是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还需要调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阅历,用一颗敏感的心,带着对高尚情操的美好追求才能深刻了解和领会作品的内涵。
二 作品的音乐风格
1 情绪的一致性
情绪的一致性指的是每首小提琴奏鸣曲的一个乐章通常都表达一种基本情绪。例如,D大调第四奏鸣曲第二乐章,这是一首赋格曲,主题首先在高声部从小字二组的较高音区出现,采用顺分型节奏、分解主和弦的音调、Allegro(快板)的速度,体现了一种充满力量、积极进取、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和情绪,这种基本情绪贯穿整个乐章。当然,这种情绪发展到中间部时有一定的变化。由于采用展开性的写法,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长时间进行,配合分解和弦的音调,体现了音乐的动态展,在密集的节奏和快速分解的音流中情绪变得有些激动。但也正是这种巴洛克时期特有的无穷动式的连续单一密集节奏造成了情绪上的另一种延续,且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略有发展。亨德尔在营造这种基本情绪时充分运用了巴洛克时期特定的旋律与节奏模式,并通过它们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持续的情感基调。
2 节奏的持续性
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在情绪上体现出了延续性与一致性,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节奏上的持续性。如D大调第四奏鸣曲第三乐章,乐曲开始时主题由四分附点加八分附点的顺分型节奏组合构成动机原型,通过不断重复、摸进与模仿进行发展,这各节奏模式几乎贯穿整个乐章,这种节奏组合的持续性,形成一种延绵不绝、无休无止的发展动力与音乐生成态势,而且这种态势难以被打断,因而保持了其音乐情绪的一致性。
3 旋律的连贯性
与节奏的持续性相匹配,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当的重复性、继承性与连贯性。开始的主题旋律往往采用分解和弦、级进、跳进、上行或下行的音调组合方式,然后在其他声部采用模仿、倒影、复对位等方式进行发展。旋律上连续扩展的写法是亨德尔旋律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主题的摸进、重复、模仿几乎遍布整首乐曲,给音乐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它的旋律音不断地流动、扩展,给人以打破平衡的感觉,往往在开始处简短的主题动机之后马上发展一个长长的不间断的快速节奏组合的乐句,如g小调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A段主题,在对四分音符连四十六节奏的主题动机模进一次之后即发展了连续快速跑动的长句,再后面就是主题旋律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正是这种旋律的连贯性构成了音乐整体上非常统一的基调。 4 力度的阶梯性
除了节奏与旋律的一直性,力度的一致性,也是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音乐风格之一,所谓阶梯式力度(terraced dynamics)指的就是这个。其做法是将声音的力度以较长的段落为单位,在一个段落内部力度基本保持不变,当段落发生改变时,力度就随之发生改变,从一个层次更换至另一个层次,这种从一个响度到另一个响度的转换叫做阶梯式力度。不同的阶梯式力度对比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力度表现的主要特点,亨德尔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也是如此。这种力度的阶梯式变化往往与旋律进行的方向、乐句间的音型模进、伴奏和声的布局、不同的曲式结构部分等因素息息相关。
5 织体的综合性
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富有歌唱性,伴奏与旋律相辅相成。在整个织体写作与组织上,他坚持用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复调织体,运用对位手法丰富了小提琴主奏声部的音乐形象,对旋律的深化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在他的伴奏写作中,非常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初级的和声观念与手法已经形成,如主和弦对属和弦的吸引、正格终止的出现等。这些手法又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明确的主调风格。正是这种主复调织体综合运用的写法,形成了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6 繁复的装饰性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器乐作品一样,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特别注重装饰音的运用,繁复的装饰效果,精致、华丽、雕琢的音乐特征几乎无处不在。作曲家大量运用颤音、波音、回音、倚音、加花等装饰音对旋律进行的雕琢装饰,使原本十分简洁的旋律,在装饰的手法下不断丰富与复杂,体现了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音乐风格。
三 作品的演绎
1 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
《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产生的时代属于巴洛克晚期。此时,乐器制造业的发达,为表现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手段,使得器乐首次获得了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器乐曲的创作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积累了体裁、结构、和声、调性布局、发展手法等多方面的处理技巧与经验。在借鉴和吸收前辈作曲家经验的基础上亨德尔创作了这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它属于当时教堂奏鸣曲的范畴,每一首奏鸣曲均有四个乐章,采用慢——快——慢——快的速度布局模式,曲式结构上每个乐章都采用古二部曲式的结构形式,织体上带有明确的主调风格,但十分注重主复调结合,对位手法在旋律与和伴奏之间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表现力更加丰富。
演绎这套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整体时代风格。它旋律大气、精致、跳跃而持续不断;曲式结构精确严密、比例匀称而布局宏大;节奏强烈、情感丰富而善于节制;力度上的处理虽然还没有脱离巴洛克时期的“阶梯式力度”,但力度的变换已逐渐被重视;调性采用大、小调式,逐渐脱离保守的中古调式;和声上正格终止取代了调性终止式;注重即兴演奏和曲调装饰;在变化主题、音乐发展及对位的处理等方面手法丰富、表现深刻。
2 常规演奏技巧的恰当运用
对于演奏者而言,首先要深刻理解这种巴洛克时期的时代风格。情感丰富而不夸张,力度与旋律节奏保持统一,渐强渐弱的处理要谨慎,必要的细微变化处理须统一于“阶梯式力度”的控制,明朗灿烂的旋律要富有装饰效果,装饰音的处理要精致准确等。同时,在演奏作品时,要注意乐章的结构关系和速度变换,慢——快——慢——快的四个乐章在当实际演奏时,往往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连奏:一、二乐章为第一部分,三、四乐章为第二部分。这样可以使乐章内部变化不大的速度与力度在乐章之间体现对比,增加音乐的色彩与动力。同时,在速度处理上,虽然一、三乐章都是慢板乐章,但演奏时一般把第三乐章处理得稍慢于第一乐章。而二、四两个快板乐章则往往没有速度上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演奏技巧处理方式上的不同,以体现不同情绪的转换。在情绪与风格上,往往第二乐章表现得更为果断、坚定、明朗、大气,第四乐章则表现得更为灵巧、活泼、跳跃、充满活力、富有律动感。在音色的处理上,第一乐章的声音应该注重饱满、宽厚而气息悠长的感觉,体现出一种宏伟壮阔、器宇轩昂的风格特点;第二乐章则应该注重结实、颗粒性和弹性,体现出一种坚定、果断、自信豪放的风格特点;第三乐章应该注重柔和、委婉、细腻、深沉的感觉,仿佛内心的沉思与独白;第四乐章则应该注重灵巧性与律动感,体现舞蹈般的韵律感,声音灵动而跳跃,情绪活泼而轻巧。
从作品问世至今,将近300年过去了,300年间音乐风格的流变与审美趣味的更换已是沧海桑田,但无论是在音乐会的舞台上,还是在小提琴大赛的赛场上,亦或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师里,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一直都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亨德尔的音乐风格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是巴洛克音乐的魅力,这是伟大作曲家和经典作品的持久魅力,这种魅力必将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 洛秦、杨九华等编:《小提琴艺术全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 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廖小芒,男,1971—,湖南耒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工作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