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过度关注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导致教学设计过于精细,“步步为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其个性及创造力。笔者认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当讲究留白的艺术,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大处着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基础上对教学程序进行大体的预设,对教学问题进行比较开放的设置,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留下空间和弹性,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导课留白——制造悬念
在新课开始时巧设留白:新课开始时提出问题,问而不答,留下悬念,有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市音乐公开课《非洲鼓乐》:课前播放一段音乐,教师提问:“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的演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鼓!”授课老师出示非洲鼓的图片:“关于‘鼓’我们知道的不少,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远道而来的‘非洲鼓’,(稍作停顿)关于‘非洲鼓’,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鼓的种类,有的说是鼓的音乐,有的说是鼓的演奏方法……“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近‘非洲鼓乐’吧!”教师故设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留白——创设思维空间
音乐的非概念性、非理性特征决定了音乐课不能过分多讲(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在课堂上,教师要留出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去领会、去体验、去表现。
3.拓展留白——启发想象
音乐具有形象性、非语义性的特点,它给欣赏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开拓思路,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二、做到取舍有道
教师在掌握了材料和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关键部分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篇教材,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要想课堂教学达到务实高效,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取舍有道,能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避免“主次不分”、“综合过度”等情况。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歌曲教学《阳光三叠》,教师花了5分钟的时间介绍王维,花了15分钟的时间讲解《送元二使安西》,最后学习歌曲,学生还没能完整地演唱歌曲,下课的铃声便响了,只得匆匆收场。
三、注意疏密相间
古人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形容文武之道之间的奥妙所在;用“疏可走马,密可透风”形容中国书法艺术的疏密变化。文武书法如此,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研究证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心理和生理运动是呈曲线状进行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也是随时间的推进而呈曲线变化的,故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课堂结构的安排做到疏密相间;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放慢速度,让学生有深思熟虑的时间和充分体验的机会;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如此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在紧张之中见松驰,激越之中见舒缓,在张驰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方式
动,则全员参与,去看、去做、去体会;静,则去思、去想、去内化,让智慧提速。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部分老师由于新课改的精神没吃透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学中频频采用比赛、小组讨论、表演、创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习。结果,不少课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因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难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因而教师组织教学时,要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化和合理搭配,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动静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五、教学语言运用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音是听觉表象的材料,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靠声音在听觉领域产生听觉表象进行的,听觉表象越鲜明、越生动、越具体,听课的效果越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锤炼,控制好授课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驰,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一种节奏美。如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和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如音乐知识、概念),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讲解浅显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描述情节、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起始要沉稳有力;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从而能渲染出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过度关注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导致教学设计过于精细,“步步为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其个性及创造力。笔者认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当讲究留白的艺术,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大处着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基础上对教学程序进行大体的预设,对教学问题进行比较开放的设置,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留下空间和弹性,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导课留白——制造悬念
在新课开始时巧设留白:新课开始时提出问题,问而不答,留下悬念,有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市音乐公开课《非洲鼓乐》:课前播放一段音乐,教师提问:“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的演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鼓!”授课老师出示非洲鼓的图片:“关于‘鼓’我们知道的不少,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远道而来的‘非洲鼓’,(稍作停顿)关于‘非洲鼓’,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鼓的种类,有的说是鼓的音乐,有的说是鼓的演奏方法……“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近‘非洲鼓乐’吧!”教师故设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留白——创设思维空间
音乐的非概念性、非理性特征决定了音乐课不能过分多讲(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在课堂上,教师要留出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去领会、去体验、去表现。
3.拓展留白——启发想象
音乐具有形象性、非语义性的特点,它给欣赏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开拓思路,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二、做到取舍有道
教师在掌握了材料和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关键部分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篇教材,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要想课堂教学达到务实高效,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取舍有道,能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避免“主次不分”、“综合过度”等情况。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歌曲教学《阳光三叠》,教师花了5分钟的时间介绍王维,花了15分钟的时间讲解《送元二使安西》,最后学习歌曲,学生还没能完整地演唱歌曲,下课的铃声便响了,只得匆匆收场。
三、注意疏密相间
古人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形容文武之道之间的奥妙所在;用“疏可走马,密可透风”形容中国书法艺术的疏密变化。文武书法如此,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研究证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心理和生理运动是呈曲线状进行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也是随时间的推进而呈曲线变化的,故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课堂结构的安排做到疏密相间;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放慢速度,让学生有深思熟虑的时间和充分体验的机会;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如此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在紧张之中见松驰,激越之中见舒缓,在张驰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方式
动,则全员参与,去看、去做、去体会;静,则去思、去想、去内化,让智慧提速。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部分老师由于新课改的精神没吃透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学中频频采用比赛、小组讨论、表演、创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习。结果,不少课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因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难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因而教师组织教学时,要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化和合理搭配,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动静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五、教学语言运用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音是听觉表象的材料,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靠声音在听觉领域产生听觉表象进行的,听觉表象越鲜明、越生动、越具体,听课的效果越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锤炼,控制好授课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驰,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一种节奏美。如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和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如音乐知识、概念),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讲解浅显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描述情节、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起始要沉稳有力;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从而能渲染出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