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对于“心灵的唤醒”、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在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等方面所实施的指导和教育。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一、实施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课堂教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
例如,《辽、宋、西夏、金并立》这课内容是讲述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局面,在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突出了两方面: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抗金将领岳飞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掌握岳飞的抗金事迹,分析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爱戴的原因,理解岳飞身上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岳飞的资料,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敬、爱戴之情。
再如,八年级上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表演短剧《邓世昌殉国》再现历史,突出邓世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情操,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短剧之中。这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
再如,九年级下册《科学的长足发展》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执教中本着“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坚持“爱、全、活、新”的原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得出科学结论。引导学生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解,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通过对牛顿、爱因斯坦和达尔文三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了解,从而学习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碶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效果
我们在使用讲授、提问、练习等教法的同时,可以运用比较、讨论、多媒体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等途径,努力提高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效果。常见主要方法有: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对比的鲜明性;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人格教育的功效。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功效。如围绕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实的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等影片;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时,让学生听抗战歌曲《在松花江上》,看百团大战历史图片及影视资料;再加上教师的画外讲解 ,形成了声、光、电,地图、讲解多方面相辅相成,表现教育教学内容的课堂效果。结果,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又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从课外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在人格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从传统“静态封闭”的课堂教学向现代“动态开放”的课外教学延伸。常见主要形式有:一是社会性活动课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历史遗址遗迹,访问革命前辈、历史学家和历史人物后代等。二是娱乐性活动课程,如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和戏剧,举办历史故事会、文艺晚会、专题音乐会等。三是竞赛性活动课程,如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竞赛、历史演讲竞赛等。四是创造性活动课程,如制作历史地图、模型、幻灯片,征集历史文物片展览,撰写读史札记、历史小论文、出版历史墙报、手抄报历史剧表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
此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以课堂教学短短的一点时间,以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是无法塑造学生一个完美的人格的,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一、实施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课堂教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
例如,《辽、宋、西夏、金并立》这课内容是讲述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局面,在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突出了两方面: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抗金将领岳飞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掌握岳飞的抗金事迹,分析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爱戴的原因,理解岳飞身上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岳飞的资料,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敬、爱戴之情。
再如,八年级上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表演短剧《邓世昌殉国》再现历史,突出邓世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情操,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短剧之中。这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
再如,九年级下册《科学的长足发展》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执教中本着“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坚持“爱、全、活、新”的原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得出科学结论。引导学生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解,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通过对牛顿、爱因斯坦和达尔文三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了解,从而学习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碶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效果
我们在使用讲授、提问、练习等教法的同时,可以运用比较、讨论、多媒体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等途径,努力提高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效果。常见主要方法有: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对比的鲜明性;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人格教育的功效。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功效。如围绕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实的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等影片;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时,让学生听抗战歌曲《在松花江上》,看百团大战历史图片及影视资料;再加上教师的画外讲解 ,形成了声、光、电,地图、讲解多方面相辅相成,表现教育教学内容的课堂效果。结果,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又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从课外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在人格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从传统“静态封闭”的课堂教学向现代“动态开放”的课外教学延伸。常见主要形式有:一是社会性活动课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历史遗址遗迹,访问革命前辈、历史学家和历史人物后代等。二是娱乐性活动课程,如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和戏剧,举办历史故事会、文艺晚会、专题音乐会等。三是竞赛性活动课程,如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竞赛、历史演讲竞赛等。四是创造性活动课程,如制作历史地图、模型、幻灯片,征集历史文物片展览,撰写读史札记、历史小论文、出版历史墙报、手抄报历史剧表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
此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以课堂教学短短的一点时间,以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是无法塑造学生一个完美的人格的,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