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参加会议,如何组织会议,如何让会议开得富有成效,这些都和议事规则直接相关。
近代议事制度起源于英国,大约在十三世纪,英国议会即将议事经验记录下来,同时作为以后类似情况的使用依据,久而久之,这些经过条文化的议事经验,就成为议事规则。所谓议事规则是指一组符合公平与效率的法则,包括动议、提名、投票、内部章程与职权等等的规则。议事规则大抵有4项目的:1.便利事务的进行;2.保持会议的合法性;3.保障少数意见之陈述权;4.保障多数意见之决定权。
在议事规则历史中影响最大的是《罗伯特议事规则》。它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5点:1.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2.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3.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4.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5.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议事规则在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他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蓝本,于1917年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民权初步》。随后,《民权初步》作为其《建国方略》的重要部分,被概括为“社会建设”。
中山先生解释了何谓“民国”和“民权”。他认为民国即“民有,民治,民享”;民权即“民有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案之权”。阐述了“民国”与“民权”的关系,认为“民国”富强归因于“民权”发达,而民权发达的途径,第一步是集会。然而百年以来集会被严厉禁止,所以集会的原则、条理、习惯、经验皆一无所知,因此一盘散沙的民众忽然成为民国主人就会手足无措和不知所从。他认为民权观念并非天生,民权技术的获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民权初步》应该成为国民首先学习的常识。
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民主会导致混乱,权力“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在这个问题上,中山先生的上述回答切中肯綮。他告诉我们,所谓的“混乱”和“乌合”恰恰是民众议事规则等民主技术缺乏所致,民众需要在民主中学习民主,而学会如何开会则是实现民主、民權发达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执政重点应逐步从民生问题转向民权问题,而如何让议事规则等民主技术成为民众习惯,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恰恰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事实上,在当下中国认真对待议事规则问题,并非仅仅牵涉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还牵涉到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因为会议实际上已经成为各个层次和各领域进行决策的必要手段和方式,而良好的议事规则恰恰能够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会议效率,遏制腐败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吸纳民众的各种意见和情绪,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而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政治目标。(据《中国改革》)
近代议事制度起源于英国,大约在十三世纪,英国议会即将议事经验记录下来,同时作为以后类似情况的使用依据,久而久之,这些经过条文化的议事经验,就成为议事规则。所谓议事规则是指一组符合公平与效率的法则,包括动议、提名、投票、内部章程与职权等等的规则。议事规则大抵有4项目的:1.便利事务的进行;2.保持会议的合法性;3.保障少数意见之陈述权;4.保障多数意见之决定权。
在议事规则历史中影响最大的是《罗伯特议事规则》。它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5点:1.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2.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3.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4.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5.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议事规则在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他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蓝本,于1917年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民权初步》。随后,《民权初步》作为其《建国方略》的重要部分,被概括为“社会建设”。
中山先生解释了何谓“民国”和“民权”。他认为民国即“民有,民治,民享”;民权即“民有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案之权”。阐述了“民国”与“民权”的关系,认为“民国”富强归因于“民权”发达,而民权发达的途径,第一步是集会。然而百年以来集会被严厉禁止,所以集会的原则、条理、习惯、经验皆一无所知,因此一盘散沙的民众忽然成为民国主人就会手足无措和不知所从。他认为民权观念并非天生,民权技术的获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民权初步》应该成为国民首先学习的常识。
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民主会导致混乱,权力“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在这个问题上,中山先生的上述回答切中肯綮。他告诉我们,所谓的“混乱”和“乌合”恰恰是民众议事规则等民主技术缺乏所致,民众需要在民主中学习民主,而学会如何开会则是实现民主、民權发达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执政重点应逐步从民生问题转向民权问题,而如何让议事规则等民主技术成为民众习惯,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恰恰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事实上,在当下中国认真对待议事规则问题,并非仅仅牵涉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还牵涉到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因为会议实际上已经成为各个层次和各领域进行决策的必要手段和方式,而良好的议事规则恰恰能够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会议效率,遏制腐败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吸纳民众的各种意见和情绪,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而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政治目标。(据《中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