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简单地对文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进行片面解读,我们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人情、人物情感、作者爱憎等来辩证地分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思想蜕变的过程,更真实感受人物性格扭曲的悲凉,更心酸地品味人物命运的凄楚,更科学地感知人物真实的品行。
【关键词】反面人物;另类解读;时代背景;社会人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对文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甚至恨之入骨。可是正如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所言,可恨之人却必有可怜之处,我们在分析文本时,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来解读,而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文学作品的反面人物,只有如此,我们在看到他们丑恶面目的同时,才能感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悲剧与命运的凄凉。
一、黑暗的社会,毒害了人物的思想
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可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完全分割开来。这句话给我们指明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把握当时的背景,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分析。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令我们不齿,他反复无常、变化多端,可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也要注意这样的情节:当奥楚聂洛夫路经广场听到喧闹声时,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听到赫留金的遭遇时就毫不犹豫地要主持公道,惩罚随意放狗咬人的人。这不能不说奥楚蔑洛夫还是尽到了一个小警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可是沙皇当道,强权横行的社会却不能让这位生活在底层的小警官硬碰权势显赫的将军,所以奥楚聂洛夫为了自身的生存只能违心的变化,即便如此,从穿、脱大衣的细节,我们仍然能看到他作为一个人还有的那丝羞耻之心,孟子说过:“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奥楚蔑洛夫那丝羞耻之心多少稀释了他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所以奥楚蔑洛夫思想与行为也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悲剧。
二、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人物的性格
当前,有一句很流行的网络语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梦想,可是现实往往却是残酷的,而残酷的现实又扭曲了人物性格。《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一直为我们反感,我们总认为他俩冷酷无情,毫无人性,其实我们真的有点曲解了文本的内容。菲利普码头上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中间固然有对于勒到来改变家庭生活的渴望,同时我想却也有早日见到弟弟的浓浓亲情。如果菲利普夫妇真的冷酷无情,就绝不会让于勒在吃尽自己所得遗产之后,还大大占用了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菲利普之所以生活拮据,应该与于勒的大大占用是分不开的。当于勒发财要偿还他们债务时,菲利普夫妇高兴并憧憬美好未来本无可厚非,何况这钱是于勒偿还给他们的,不是无偿捐赠的,我们没必要对他们对这笔钱的渴望指手画脚,任何人都有渴望美好生活的权利。至于最后见到了再一次贫困的于勒他们断然地离开,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贫困已经使菲利普夫妇连女儿都嫁不出去,这是多么残酷的社会现实啊。如果菲利普夫妇由“有情”到“无情”,我想这种变化也是残酷现实的产物。
三、情感的缺失,变态了人物的心理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情感,离开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人就会变得寂寞、烦躁,甚至发生心理的变态。《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罪恶与悲剧就是与他的情感缺失分不开的。夏洛克作为一个商人是成功的,他有着犹太人固有的聪明与智慧,可是他在情感上却是苍白的,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徒看不起他,羞辱他,在安东尼奥那儿夏洛克得不到温暖与尊重,就连他的女儿也背叛了他,可以这么说,《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除了钱,他一无所有,同时,正是他只有钱,别无其他,夏洛克才视之如生命,才变态到为了报复影响他赚到更多钱的安东尼奥,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我们试想如果安东尼奥一开始能给夏洛克以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对犹太人有一种天然的敌意,称他为“异教徒”,夏洛克的女儿不背叛自己的父亲,夏洛克不至于形成如此变态的心理,夏洛克也不至于最后走到身败名裂的悲惨的境地。所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既是一个令我们生厌的吝啬鬼,又是一个令我们同情的情感缺失者。
四、作者的爱憎,抹黑了人物的品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作者的爱憎往往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历史演义性的作品,更是如此。我们在分析其中人物形象时不可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画等号,这中间许多反面人物形象更是如此。比如《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在文本中他虚伪、狡诈、狠毒,可真实历史中曹操却雄才大略、识人善用。《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由此可见,曹操不是忌才,而是爱才。而在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涉及杨修的真正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句话暗示了曹操杀杨修的两个原因:一是杨修是自己政敌袁绍的外甥,二是他参与了曹操儿子们的夺嫡之争,犯了曹操的忌讳。所以《杨修之死》中对曹操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是作者罗贯中拥刘反曹思想的产物,是作者爱憎情感的真实流露。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为这些反面人物翻案,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更全面认识人物命运的轨迹,更科学地分析人物形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胡文军.关于反面人物批判与学生人物教育[J].文学教育,2008.
[2]周云茜.化丑为美,学会欣赏[J].文学教学研究,2006.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反面人物;另类解读;时代背景;社会人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对文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甚至恨之入骨。可是正如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所言,可恨之人却必有可怜之处,我们在分析文本时,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来解读,而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文学作品的反面人物,只有如此,我们在看到他们丑恶面目的同时,才能感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悲剧与命运的凄凉。
一、黑暗的社会,毒害了人物的思想
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可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完全分割开来。这句话给我们指明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把握当时的背景,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分析。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令我们不齿,他反复无常、变化多端,可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也要注意这样的情节:当奥楚聂洛夫路经广场听到喧闹声时,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听到赫留金的遭遇时就毫不犹豫地要主持公道,惩罚随意放狗咬人的人。这不能不说奥楚蔑洛夫还是尽到了一个小警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可是沙皇当道,强权横行的社会却不能让这位生活在底层的小警官硬碰权势显赫的将军,所以奥楚聂洛夫为了自身的生存只能违心的变化,即便如此,从穿、脱大衣的细节,我们仍然能看到他作为一个人还有的那丝羞耻之心,孟子说过:“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奥楚蔑洛夫那丝羞耻之心多少稀释了他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所以奥楚蔑洛夫思想与行为也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悲剧。
二、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人物的性格
当前,有一句很流行的网络语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梦想,可是现实往往却是残酷的,而残酷的现实又扭曲了人物性格。《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一直为我们反感,我们总认为他俩冷酷无情,毫无人性,其实我们真的有点曲解了文本的内容。菲利普码头上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中间固然有对于勒到来改变家庭生活的渴望,同时我想却也有早日见到弟弟的浓浓亲情。如果菲利普夫妇真的冷酷无情,就绝不会让于勒在吃尽自己所得遗产之后,还大大占用了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菲利普之所以生活拮据,应该与于勒的大大占用是分不开的。当于勒发财要偿还他们债务时,菲利普夫妇高兴并憧憬美好未来本无可厚非,何况这钱是于勒偿还给他们的,不是无偿捐赠的,我们没必要对他们对这笔钱的渴望指手画脚,任何人都有渴望美好生活的权利。至于最后见到了再一次贫困的于勒他们断然地离开,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贫困已经使菲利普夫妇连女儿都嫁不出去,这是多么残酷的社会现实啊。如果菲利普夫妇由“有情”到“无情”,我想这种变化也是残酷现实的产物。
三、情感的缺失,变态了人物的心理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情感,离开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人就会变得寂寞、烦躁,甚至发生心理的变态。《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罪恶与悲剧就是与他的情感缺失分不开的。夏洛克作为一个商人是成功的,他有着犹太人固有的聪明与智慧,可是他在情感上却是苍白的,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徒看不起他,羞辱他,在安东尼奥那儿夏洛克得不到温暖与尊重,就连他的女儿也背叛了他,可以这么说,《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除了钱,他一无所有,同时,正是他只有钱,别无其他,夏洛克才视之如生命,才变态到为了报复影响他赚到更多钱的安东尼奥,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我们试想如果安东尼奥一开始能给夏洛克以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对犹太人有一种天然的敌意,称他为“异教徒”,夏洛克的女儿不背叛自己的父亲,夏洛克不至于形成如此变态的心理,夏洛克也不至于最后走到身败名裂的悲惨的境地。所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既是一个令我们生厌的吝啬鬼,又是一个令我们同情的情感缺失者。
四、作者的爱憎,抹黑了人物的品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作者的爱憎往往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历史演义性的作品,更是如此。我们在分析其中人物形象时不可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画等号,这中间许多反面人物形象更是如此。比如《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在文本中他虚伪、狡诈、狠毒,可真实历史中曹操却雄才大略、识人善用。《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由此可见,曹操不是忌才,而是爱才。而在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涉及杨修的真正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句话暗示了曹操杀杨修的两个原因:一是杨修是自己政敌袁绍的外甥,二是他参与了曹操儿子们的夺嫡之争,犯了曹操的忌讳。所以《杨修之死》中对曹操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是作者罗贯中拥刘反曹思想的产物,是作者爱憎情感的真实流露。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为这些反面人物翻案,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更全面认识人物命运的轨迹,更科学地分析人物形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胡文军.关于反面人物批判与学生人物教育[J].文学教育,2008.
[2]周云茜.化丑为美,学会欣赏[J].文学教学研究,200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