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仍然是欧洲的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亚洲虽然有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电影节,但影响力有限,我们应该如何扩大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呢?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我想,一个电影节的成与败,未来与希望取决于参加这次电影节影片的整体质量,以及这次参片导演的艺术高度。入围影片多元化,所选出来的奖项才有更高的含金量。
杰夫·布朗:首先,这只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第三年,时间非常短,而且现在才设立了评奖竞赛单元。比较起来戛纳国际电影节今年应该是第 66年了,经过了许多年的不断改进才有今天这个水平。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很棒的国际电影节,首先要有很高质量的参加电影,其次就是电影评选的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卡梅隆·贝利:北京比起多伦多(和其他国际电影节)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首先,北京电影节邀请了许多著名的电影人以及已经获得许多电影奖项的电影人来参加。其次,你们是世界上拥有巨大人口的一个国家,电影观众在不断的上升。第三点就是中国的电影观众们是非常有智慧的,也非常有好奇心,他们想知道电影是怎样的。据我的经验,观众一直是电影节的基础,我很高兴北京的观众能够观看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我觉得观众的参与才是真正促成电影节不断发展的因素。
BQ:请问主席米哈尔科夫先生,您目前对于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主席的感受如何?您如何评价中国电影?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电影节,我们选择了来参加北京电影节的评选,就这两天我们看片的感觉是这次电影节提供的影片艺术水准严谨,我非常赞赏。我二十多年前在中国拍摄了《蒙古精神》,深刻的感觉到这个国家的电影事业发展的未来是十分强劲的。我认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能取得今天重大的成就是建立在不忘记自己过去的文化及电影传统的基础上的。
BQ:今年参加评奖的两部中国影片,《一九四二》和《万箭穿心》在中国的票房都不是很理想,那很多票房好的国产片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又不被业内人士认可,您对此怎样理解?是不是我们专业的口味和普通观众的口味差距越来越大?
顾长卫:电影其实是多样化的,观众同样也是多样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观众缘,我想像《人再囧途之泰囧》这样的电影到目前为止还是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而且在前不久还特别得到导演协会的表彰。一个好的电影环境是允许观众有不同的选择,允许各种电影都有机会有平台找到喜欢它们的观众。目前的电影市场充满了矛盾和机会,不能说风格性很强的很有艺术性、探索性的就赚不了钱。另外说一句题外的,北京虽然电影院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庞大了,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其实是另外一个特别好的机会,能够让北京的观众都有机会借助这个平台更方便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
BQ:中国电影怎样吸引国外观众?
艾维尔·本杰明:最大的挑战,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许多中国人,他们所说的英语要比任何一个英国人所说的中文要好,我感到十分羞愧。想把华语电影带到西方,必须用西方的语言。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中国的演员说流利的英语,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再加上现在的数字媒体技术越来越便宜,你可以拍摄两次,一次用中文,一次用英文。日本人已经用这种方式成功运作了十五年。同时我们要教汤姆·克鲁斯中文,这样他就能来中国挣更多的钱。
我不觉得中国电影和英国电影、法国电影或者是其他国家的电影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电影人,都渴望我们的心声被听见。所有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都是关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永远是具有共性的,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可以理解。
谁评选了天坛奖?
姜帝圭
韩国鬼才导演, 1999年他的《生死谍变》问世,创下了票房纪录,将韩国电影领上复兴之路。他的第三部作品《太极旗飘扬》就获得亚太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
顾长卫
他掌镜的影片《孩子王》、《红高梁》、《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代表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黄金时代,导演的作品也屡有斩获,《孔雀》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5),《立春》赢得了罗马电影节影后的桂冠。
杰夫·布朗
澳大利亚影视制片人协会的执行董事,是非常资深的电影人。
艾维尔·本杰明
英国导演协会主席,推动了伦敦“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启动,在他的努力下这个电影节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华语电影节,也是迄今為止英国惟一的华语电影交易平台。
卡梅隆·贝利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负责电影节期间所有节目的全方位构想和执行,策划了非常成功的系列节目“华人电影志”,可以说让华语电影在加拿大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尼基塔 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大师级导演,国际电影节常客,他的《烈日灼人》荣获戛纳评委会大奖(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5年),《十二怒汉》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7年)。
张一白
他导演作品包括《将爱情进行到底》、《秘岸》、《好奇害死猫》、《夜上海》、《开往春天的地铁》等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赞誉。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我想,一个电影节的成与败,未来与希望取决于参加这次电影节影片的整体质量,以及这次参片导演的艺术高度。入围影片多元化,所选出来的奖项才有更高的含金量。
杰夫·布朗:首先,这只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第三年,时间非常短,而且现在才设立了评奖竞赛单元。比较起来戛纳国际电影节今年应该是第 66年了,经过了许多年的不断改进才有今天这个水平。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很棒的国际电影节,首先要有很高质量的参加电影,其次就是电影评选的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卡梅隆·贝利:北京比起多伦多(和其他国际电影节)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首先,北京电影节邀请了许多著名的电影人以及已经获得许多电影奖项的电影人来参加。其次,你们是世界上拥有巨大人口的一个国家,电影观众在不断的上升。第三点就是中国的电影观众们是非常有智慧的,也非常有好奇心,他们想知道电影是怎样的。据我的经验,观众一直是电影节的基础,我很高兴北京的观众能够观看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我觉得观众的参与才是真正促成电影节不断发展的因素。
BQ:请问主席米哈尔科夫先生,您目前对于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主席的感受如何?您如何评价中国电影?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电影节,我们选择了来参加北京电影节的评选,就这两天我们看片的感觉是这次电影节提供的影片艺术水准严谨,我非常赞赏。我二十多年前在中国拍摄了《蒙古精神》,深刻的感觉到这个国家的电影事业发展的未来是十分强劲的。我认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能取得今天重大的成就是建立在不忘记自己过去的文化及电影传统的基础上的。
BQ:今年参加评奖的两部中国影片,《一九四二》和《万箭穿心》在中国的票房都不是很理想,那很多票房好的国产片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又不被业内人士认可,您对此怎样理解?是不是我们专业的口味和普通观众的口味差距越来越大?
顾长卫:电影其实是多样化的,观众同样也是多样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观众缘,我想像《人再囧途之泰囧》这样的电影到目前为止还是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而且在前不久还特别得到导演协会的表彰。一个好的电影环境是允许观众有不同的选择,允许各种电影都有机会有平台找到喜欢它们的观众。目前的电影市场充满了矛盾和机会,不能说风格性很强的很有艺术性、探索性的就赚不了钱。另外说一句题外的,北京虽然电影院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庞大了,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其实是另外一个特别好的机会,能够让北京的观众都有机会借助这个平台更方便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
BQ:中国电影怎样吸引国外观众?
艾维尔·本杰明:最大的挑战,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许多中国人,他们所说的英语要比任何一个英国人所说的中文要好,我感到十分羞愧。想把华语电影带到西方,必须用西方的语言。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中国的演员说流利的英语,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再加上现在的数字媒体技术越来越便宜,你可以拍摄两次,一次用中文,一次用英文。日本人已经用这种方式成功运作了十五年。同时我们要教汤姆·克鲁斯中文,这样他就能来中国挣更多的钱。
我不觉得中国电影和英国电影、法国电影或者是其他国家的电影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电影人,都渴望我们的心声被听见。所有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都是关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永远是具有共性的,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可以理解。
谁评选了天坛奖?
姜帝圭
韩国鬼才导演, 1999年他的《生死谍变》问世,创下了票房纪录,将韩国电影领上复兴之路。他的第三部作品《太极旗飘扬》就获得亚太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
顾长卫
他掌镜的影片《孩子王》、《红高梁》、《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代表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黄金时代,导演的作品也屡有斩获,《孔雀》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5),《立春》赢得了罗马电影节影后的桂冠。
杰夫·布朗
澳大利亚影视制片人协会的执行董事,是非常资深的电影人。
艾维尔·本杰明
英国导演协会主席,推动了伦敦“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启动,在他的努力下这个电影节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华语电影节,也是迄今為止英国惟一的华语电影交易平台。
卡梅隆·贝利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负责电影节期间所有节目的全方位构想和执行,策划了非常成功的系列节目“华人电影志”,可以说让华语电影在加拿大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尼基塔 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大师级导演,国际电影节常客,他的《烈日灼人》荣获戛纳评委会大奖(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5年),《十二怒汉》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7年)。
张一白
他导演作品包括《将爱情进行到底》、《秘岸》、《好奇害死猫》、《夜上海》、《开往春天的地铁》等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