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坞堡垒壁组织是西晋未年至十六国时代北方广大地区普遍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对十六国时代的社会结构影响很大。认真研究这些坞堡垒壁组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十六国时代的社会结构。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最为流行的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坞堡垒壁是西晋末年戎狄寇盗并起之时,不能远离水土逃难他乡的中原地区居民,为避戎狄寇盗之难,山地方大族纠合宗族乡党而建。
其他文献
句吴是春秋战国之际活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国家政权。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当这个一度“西破疆楚”“北威齐晋”与诸侯逐鹿争雄的军事强国骤兴暴衰,因亡在于越而最终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后,它遗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吴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为珍贵的是它那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内容。本文拟从吴文化地区曾广泛流行的鸟崇拜习俗入手,初步考察吴文化的内涵,
周代贵族丧礼中的停殡仪式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礼俗现象,它在殡期、殡法等方面均与后世通常殡仪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往对周代丧礼的认识由于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而显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为弥补此种缺憾,本文拟系统考察周代殡礼的历史特征,并尝试利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材料就殡礼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佛教的世俗化,给宋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人们的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反映在丧葬上,便是传统的儒家丧葬观的动摇和火葬风气的盛行。这里笔者拟就宋代火葬的盛行状况、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一探索,以求教干方家。
最近一个时期,我阅读有关甲骨学的书刊,有一件事,颇引起我的怀疑,好多论著,都说马宗都著有一本《甲骨地名通检》。多年以来,我很注意研究甲骨文的有哪些学者,他们都有哪些著作。我只知道曾毅公有一本《甲骨地名通捡》,1939年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从不知道马宗烝也是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他电出版有《甲骨地名通检》一书。
《穆天子传》是晋代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出土竹书中的一种。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正义》引王隐《晋书·束皙传》说:汲冢竹书大凡七十百卷,“其六十八卷皆有名题,其七卷折简碎杂,不可名题。有《周易》上下经二卷;《纪年》十二二卷;《琐语》十一卷,《周王游行》五卷,说周穆王游行天下之事,今谓之《穆天子传》。此四部差为蝗顿。
(元嘉七年十月)安颉与龙骧将军陆侯进攻虎牢,辛巳,拔之;尹冲及荥阳太守清河崔模降魏。按:《通鉴考异》云:“《宋书》云:‘模抗节不降,投堑死。’按《后魏书》,模仕魏为武城男,《宋书》误也。”今考《宋书·索虏传》云是时:“尹冲及司马荣阳太守崔模抗节不降,投堑死。”又考《魏书·世祖纪上》云:神■三年(即宋元嘉七年)“冬十月,……辛巳,安颉平虎牢,义隆司州刺史尹冲坠城死。”
永嘉之乱,流民南奔,东晋在长江流域设置了许多侨郡县以居流人,并由侨郡县授给流人以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可以免税免役,直到土断被改换户籍为止。侨郡县以江东沿江地区为最多,这对江东沿江地区乃至内地经济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江东侨郡县建置的情况如何?江东政权对待侨民的政策牵涉到一些什么问题?侨民对江东经济的开发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凡此都有待于探讨。下分三个部分作一次论述。
对宋代钱监的研究,近来引地了我国历史、钱币学者的重视。笔者在拙文《北宋铜钱监述略》、《北宋铁钱的几个问题》(见《中国钱币》1988年第2期、1990年第4期)中,就北宋钱监的建置时间、监数及钱币岁铸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南宋钱监的有关问题,拟另文论述。本文仅就宋钱监的组织机构,工匠役卒的来源、劳动时间及计工制,铸钱利润及钱监工匠的待遇等,略作考述。
自秦以后,历史上专制集权王朝统治的稳定,与中央和地方权力间能否达到平衡,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谓平衡,是指中央能够控制地方,而地方权力又能发挥拖政治民正常效率的这样一种状态。西汉武帝后,地方设郡国百余,郡守权力虽重,州廷又设刺史加强控制,从而保证了汉王朝统治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东汉末年,刺史制度演变,地方权力膨胀直接造成统一王朝的崩解。
中国封建时代频繁出现的人口自发性远距离迁移,即所谓“流民”,同人口迁入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一般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清代陕南地区以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性而为学术界广为注目,然而探讨这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实际上必须以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并且,研究清代陕南的流民与人口分布问题,对于完善现今这一地区乃至其它山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