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薪与《甲骨地名通检》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i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个时期,我阅读有关甲骨学的书刊,有一件事,颇引起我的怀疑,好多论著,都说马宗都著有一本《甲骨地名通检》。多年以来,我很注意研究甲骨文的有哪些学者,他们都有哪些著作。我只知道曾毅公有一本《甲骨地名通捡》,1939年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从不知道马宗烝也是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他电出版有《甲骨地名通检》一书。
其他文献
“兵制之得失,国势之盛衰系焉。”(《元史》卷九八)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典籍中,“兵制”、“军制”一词叠见并用,共义互通。重视研究和编纂军制史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究其原因,旨在以史为鉴,察得失,明盛衰,为军制建设和改革的现实服务。
夏代的历史文化,几十年来一直是古代史学界关切的课题。古书中关于夏代曾有若干记述,司马迂《史记》汇集众说,撰成《夏本纪》,历代学者奉为圭臬。虽有少数论著,如清人崔述的《夏考信录》,就夏代某些事迹进行考辨,但夏代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从来无人致疑。只是到了晚清以后,才有学者对夏史资料的可信性,以至夏代究竟是否存在,从根本上提出疑问。
1890年8月5日,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说:“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英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出了很少的一点成绩,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很大的帮助,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一 著者在已发表的《中国古代太阳崇拜研究》一文中(以下省占《研究》),曾就语文学的观点试证:商周社会所谓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均当义指上天或天上的光明之神,即太阳神。惟该文论证失之泛漫,且未论及学者关于商人上帝的一些不同论点。故更撰本文以为补充。幸希读者同道不吝批评指正。
中世纪的基督教是以多种形式代表的:景教(聂斯脱里派Nestorianism)、天主教(方济各派Franciscans)、东正教等。景敬教会的影响在远东曾一度遥遥领先。景教的出现要追溯到五世纪时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聂斯脱里,他坚持认为圣母玛利亚不是耶稣的母亲,而是上帝托身人的母亲,这一论说被认为叛教异端,于公元431年聂斯脱里被以弗所会议驱逐,跟随他的景教徒只好退居美索不达米亚,他们从那里又分散到整个亚洲。
在中国史学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史学家。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家,郭沫若(1892-1978)以其漫长的治史生涯追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以其辉煌的成果反映出时代的要求,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嘉惠士林、贻泽来者,使他成为中国史学上杰出史学家中的一位伟大的代表。全面评价郭沫若在中国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是作者力所不及的;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蓉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古人即说过,“食者,万物之始,人之所本”;“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饮食如何,每成为一时代一地区社会经济动态的直观,惟早在夏商以来,饮食又与社会政治等级制度密合一体。《虞书·益稷》有所谓“烝民乃粒,万邦作又(治)”之语。在维持温饱的低层次生理学需求基点上,统治者的“食政”意识乃早已有之。
句吴是春秋战国之际活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国家政权。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当这个一度“西破疆楚”“北威齐晋”与诸侯逐鹿争雄的军事强国骤兴暴衰,因亡在于越而最终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后,它遗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吴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为珍贵的是它那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内容。本文拟从吴文化地区曾广泛流行的鸟崇拜习俗入手,初步考察吴文化的内涵,
周代贵族丧礼中的停殡仪式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礼俗现象,它在殡期、殡法等方面均与后世通常殡仪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往对周代丧礼的认识由于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而显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为弥补此种缺憾,本文拟系统考察周代殡礼的历史特征,并尝试利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材料就殡礼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佛教的世俗化,给宋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人们的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反映在丧葬上,便是传统的儒家丧葬观的动摇和火葬风气的盛行。这里笔者拟就宋代火葬的盛行状况、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一探索,以求教干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