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创作技法变革的进程中,配器并不是主力军。但配器技法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流行音乐的不断壮大,配器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日趋密切。目前,国内配器方面的前沿趋势可以用“古今”、“中外”相结合来总结。作为配器专业的学习者,只有掌握最新的前沿动态才能创做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本文将对当今配器发展的前沿趋势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配器;前沿动态;流行音乐交响化;中西方乐器融合
交响乐发展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交响乐就有配器,所以配器专业也可谓年代久远了。从有音乐开始,音乐创作的技法就在不断变化、演进着。时至今日,和声、曲式、复调等,依然主导着变革的进程。而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配器技法,如今也因流行音乐的发展壮大,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年轻的流行音乐为自古就有的配器技术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活力,使当今配器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流行音乐密不可分。
一、古今结合——流行音樂交响化
最初的流行音乐崇尚的就是电子、金属、动感和一切与“陈旧”相悖的东西。多半的流行歌曲配器手法不尽相同——电贝斯、电吉他、架子鼓和合成器。运用这个套路稍加改变,你会发现无论是唱哪首流行歌曲都是那么的和谐。2015年的春节晚会上一曲《小苹果》与《最炫民族风》的“串烧”让许多观众感叹:“原来这两个是同一首歌”,并把这首歌戏称为“最炫小苹果”。其实,这并非个例,正如之前所说许多的流行歌曲都陷入了这一固定模式。这让许多创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继续停滞的步伐。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最初被流行音乐人摒弃的古典交响乐,尝试用现代的配器技术与流行音乐相结合。2014年10月4日,由“凤凰传奇”与中国爱乐乐团携手举办的“凤凰传奇音乐作品交响演奏会”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演奏会上,凤凰传奇的歌曲作品全部重新编配,将西方交响乐的乐器特点与流行音乐文化元素相结合,用高雅的交响乐形式重新演绎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通俗金曲。以主打歌《最炫民族风》为例,在配器过程中将主歌和副歌的时间重新分配,并且分别用弦乐组和管乐组来表现两个部分,以此来丰富流行歌曲中不断重复的副歌部分。通过交响乐形式的改编,使得原本普通的流行歌曲变得更加丰沛厚实,也让普通老百姓享受了一场“听得懂”的交响乐盛宴。
除了器乐配器有如此特点外,人声配器也在向着“古今结合”的方向发展。专业的合唱队排演最多的就是诸如《海韵》《长城颂》《黄河大合唱》等红歌、老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合唱形式的普及和听众群体的大众化,人们更想听到新鲜、活泼的歌曲。如同对于器乐配器的需求一样,流行歌曲的合唱改编应运而生。许多专业的合唱团都开始排演一些如《菊花台》《月亮之上》等流行歌曲。华南理工大学的青年交响乐团和艺术学院合唱团共同完成的交响合唱音乐会中,就将21首流行歌曲进行合唱改编。经过人声配器的再加工,这些流行歌曲都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而合唱也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证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怎样让古老与现代的两种艺术形式变得多元化,就是当今人们应该思考的配器问题。
二、中西合璧——中西方乐器融合
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交融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西洋管弦乐传入中国后,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民乐与西洋管弦乐就有了初步碰撞。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宣传的需要,两者之间的摩擦碰撞达到顶峰。后来,因为民族乐器低音不足,在民族乐队的改革中,索性将西洋乐器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进来,并且将这一形式保留至今。但是,作为乐队中的低音铺垫,大提琴或者低音提琴并不能释放出它们的光彩。到了今天,这些埋没在民乐队中的西洋乐器已经不再是陪衬,如果说曾经民乐与西洋乐之间是摩擦碰撞,那么今天就要用“融合”来形容了。2012年9月28日,中央民族管弦乐团在香港举办的《香江明月夜》中秋音乐会中,一曲由大提琴演奏家田维扬、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与乐队协奏的《菊花台》格外引人注目。这首由同名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曲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重奏或协奏曲,用中西合璧的方式,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中西文化的相遇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在发展迅速的香港,更是流行着一种被称为“中西交融协奏曲”的新形式。这些曲目是在协奏曲体裁的基础上,用中国传统乐器配以大型西方交响乐队。这一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对于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凤凰传奇”交响乐演奏会第二章节的表演中,就可以听到马头琴、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融合后的全新演绎。极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在庞大的古典交响乐队前,不仅没有感到突兀,反而在保留其乐器音色特点的同时与交响乐队交相辉映,相互融合。这一改编让人们感受到了多元艺术形式的巨大魅力。
古老的东西是我们学习的基石,现代的需求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些音乐会的举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流行歌曲与传统古典交响乐形式重新配器后的新鲜成果,也为配器专业的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大众创做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如何在配器发展的前进路上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将是每一个配器学习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配器;前沿动态;流行音乐交响化;中西方乐器融合
交响乐发展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交响乐就有配器,所以配器专业也可谓年代久远了。从有音乐开始,音乐创作的技法就在不断变化、演进着。时至今日,和声、曲式、复调等,依然主导着变革的进程。而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配器技法,如今也因流行音乐的发展壮大,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年轻的流行音乐为自古就有的配器技术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活力,使当今配器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流行音乐密不可分。
一、古今结合——流行音樂交响化
最初的流行音乐崇尚的就是电子、金属、动感和一切与“陈旧”相悖的东西。多半的流行歌曲配器手法不尽相同——电贝斯、电吉他、架子鼓和合成器。运用这个套路稍加改变,你会发现无论是唱哪首流行歌曲都是那么的和谐。2015年的春节晚会上一曲《小苹果》与《最炫民族风》的“串烧”让许多观众感叹:“原来这两个是同一首歌”,并把这首歌戏称为“最炫小苹果”。其实,这并非个例,正如之前所说许多的流行歌曲都陷入了这一固定模式。这让许多创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继续停滞的步伐。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最初被流行音乐人摒弃的古典交响乐,尝试用现代的配器技术与流行音乐相结合。2014年10月4日,由“凤凰传奇”与中国爱乐乐团携手举办的“凤凰传奇音乐作品交响演奏会”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演奏会上,凤凰传奇的歌曲作品全部重新编配,将西方交响乐的乐器特点与流行音乐文化元素相结合,用高雅的交响乐形式重新演绎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通俗金曲。以主打歌《最炫民族风》为例,在配器过程中将主歌和副歌的时间重新分配,并且分别用弦乐组和管乐组来表现两个部分,以此来丰富流行歌曲中不断重复的副歌部分。通过交响乐形式的改编,使得原本普通的流行歌曲变得更加丰沛厚实,也让普通老百姓享受了一场“听得懂”的交响乐盛宴。
除了器乐配器有如此特点外,人声配器也在向着“古今结合”的方向发展。专业的合唱队排演最多的就是诸如《海韵》《长城颂》《黄河大合唱》等红歌、老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合唱形式的普及和听众群体的大众化,人们更想听到新鲜、活泼的歌曲。如同对于器乐配器的需求一样,流行歌曲的合唱改编应运而生。许多专业的合唱团都开始排演一些如《菊花台》《月亮之上》等流行歌曲。华南理工大学的青年交响乐团和艺术学院合唱团共同完成的交响合唱音乐会中,就将21首流行歌曲进行合唱改编。经过人声配器的再加工,这些流行歌曲都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而合唱也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证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怎样让古老与现代的两种艺术形式变得多元化,就是当今人们应该思考的配器问题。
二、中西合璧——中西方乐器融合
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交融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西洋管弦乐传入中国后,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民乐与西洋管弦乐就有了初步碰撞。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宣传的需要,两者之间的摩擦碰撞达到顶峰。后来,因为民族乐器低音不足,在民族乐队的改革中,索性将西洋乐器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进来,并且将这一形式保留至今。但是,作为乐队中的低音铺垫,大提琴或者低音提琴并不能释放出它们的光彩。到了今天,这些埋没在民乐队中的西洋乐器已经不再是陪衬,如果说曾经民乐与西洋乐之间是摩擦碰撞,那么今天就要用“融合”来形容了。2012年9月28日,中央民族管弦乐团在香港举办的《香江明月夜》中秋音乐会中,一曲由大提琴演奏家田维扬、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与乐队协奏的《菊花台》格外引人注目。这首由同名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曲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重奏或协奏曲,用中西合璧的方式,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中西文化的相遇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在发展迅速的香港,更是流行着一种被称为“中西交融协奏曲”的新形式。这些曲目是在协奏曲体裁的基础上,用中国传统乐器配以大型西方交响乐队。这一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对于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凤凰传奇”交响乐演奏会第二章节的表演中,就可以听到马头琴、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融合后的全新演绎。极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在庞大的古典交响乐队前,不仅没有感到突兀,反而在保留其乐器音色特点的同时与交响乐队交相辉映,相互融合。这一改编让人们感受到了多元艺术形式的巨大魅力。
古老的东西是我们学习的基石,现代的需求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些音乐会的举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流行歌曲与传统古典交响乐形式重新配器后的新鲜成果,也为配器专业的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大众创做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如何在配器发展的前进路上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将是每一个配器学习者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