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而教师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论的理解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健康;兴趣;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110-01
一、新的课程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力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体系,以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0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亟需改革。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一)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新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因素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改变学生过多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体育课程的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四、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力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之,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體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健康;兴趣;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110-01
一、新的课程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力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体系,以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0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亟需改革。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一)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新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因素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改变学生过多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体育课程的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四、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力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之,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體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