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备考有时是枯燥的,有很多基础知识要识记,有时又是单打独斗的,更多的是专题式的讲解,强调一课一得,而知识的联系并不具体。备考中我们可不可以把繁琐的知识简缩呢?能不能把枯燥的东西变得有些味道呢?学生的学习本来已经觉得琐碎烦恼了,我们是否可以尽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呢?我想,这需要有一种组合复习的意识,把一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把一些能力训练组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时突破几个要点,形成多种能力,把考点紧密联结起来。有了组合复习的意识,就会有一个全局的掌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和成语积累的组合
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一篇文言文读不懂,经常是因为几个实词的阻碍。重要的文言实词有几百个,如果各个击破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单独记忆的效果也不好。成语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对某些意思言简意赅的表达,很多成语中保留着重要的文言义项,如心宽体胖、前倨后恭、文过饰非、恪尽职守、怙恶不悛、秣马厉兵、虚与委蛇、釜底抽薪、克勤克俭、偃旗息鼓、微言大义、韦编三绝、文不加点、时乖命蹇、贻笑大方、百战不殆、不速之客、闺中待字、夙兴夜寐,等等。备考中,我们可以把文言实词的掌握和这些成语的积累结合起来,一起突破,既积累实词的意义,又增强对成语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和积累名篇名句的组合
很多时候,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就是知识讲解之后做大量的鉴赏模拟题,名句积累就是印发肢解出来的几百句名句背一背,有时意思都不甚了了。与其这样,不如把那些含有千古流传名句的诗歌拿出来进行赏析,这样的诗歌比有些模拟试卷上的诗更经典纯正,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值得鉴赏,可供玩味,更易形成能力迁移。在鉴赏的同时识记那些名句,通过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既掌握了鉴赏的方法,又加深了对名句的理解,随之而来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由于对诗歌和名句都有深入的理解,运用时也可以信手拈来。比如通过赏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不仅可以识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领会白描、以乐衬哀的手法,把握对意境的赏析。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组合
在阅读中,有时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却由于语言表达失误而失分。翻译文言句子时也抓住了关键词,但翻译的句子却不够顺畅,啰嗦冗繁,甚或有语病,不合逻辑。学生写作中的标点不当、用词不当、病句、行文随意、不加修饰等也常常让人头痛不已。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学生练习或作文中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编成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可让学生注意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低级错误,看看这些表达还可以怎样改进,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还可运用哪些修辞、句式、手法等。如此的组合,不仅可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作文写得更规范更优美。
四、现代文阅读与文章写作的组合
出现在试卷中的现代文有很多美文,无论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思路、手法都值得参考借鉴,有的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社会热点的范本,在训练考点、形成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本拓展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思路,领悟写作规律。比如试卷中出现的《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和《易中天走后的背后》两文,一为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的评论,一为记者对时评专栏作家鄢烈山和文化批评家王晓渔的访谈,两文都从易中天现象的缘起、成功的原因、社会各界反映的根由、易中天走红的意义等各方面作了辩证分析,此外还以其他明星的走红、清代的训诂大师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对比映衬,可以说很好地解读了一个社会热点。我们完全可以对照两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写一篇看待另外一些社会热点的作文。另外,试卷中的现代文描述了众多的人物、事件,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里毅然承担社会责任的犹太法语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精神明亮的人》里福楼拜每天早晨按时看日出的故事,无疑都是绝佳的作文材料。我们要用好这些文本,同时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五、文言文阅读和作文思维拓展的组合
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先贤圣哲,一颗颗殚精竭虑的赤胆忠心,一腔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情意,还见识到各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朝代更迭的兴衰变化,更让我们知道了古今得失,这些对于作文思维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在完成文言文内容的阅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中领悟到些什么,还可参照相关文章加深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眼光,拓宽写作思路。完成节选于《晋书·嵇康传》和《三国志·钟会传》的阅读题目后,我们可以读读《杂文选刊》上郑海啸的文章《能人、智人和烈士》,在面对铅一样重、墨一样黑的社会,是像钟会一样不择手段,像阮籍一样沉沦颓废,还是像嵇康一样选择做一个烈士,让学生看看嵇康的脊梁,想想那些民族的精英,社会的良心。阅读到《后汉书·蔡邕传》,读读李国文载于《大公报》的《蔡邕之死》,董卓、王允对蔡邕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另一面,即小人和大师的命运纠结,这些又让我们联想文人的命运,文化的冲突。带着这样的意识去阅读古文,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的思维更宽阔些,学会联系起来看待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这样的组合,无论对学生的作文材料的积累,写作情感的积淀,甚至是做人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六、写作教学和阅读视野的组合
学生作文中,我们常常闻到一股发霉的气息,看到一些干瘪的形象,体味一种苍白的情感。学生作文事例的贫乏,情感的荒凉每每让我们摇头感慨。课业负担的繁重,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对于很多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概念性的、抽象的、笼统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作文指导或讲评时提及一些适合于作文的人物和事例,提供一些文章篇目,让学生自己去读相关的文章,有意识阅读一些材料,完成具体的积累,使人物和事件更丰满细致些,悟出写作之道。比如写作“一步和一生”的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提供这样一些人物及事件:司马迁与李陵之祸,苏武北海牧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陆游和唐琬,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等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这些人物身上去发现个人的一步与他的一生的关系,领会这里面关乎个人、爱情、国家、民族等等丰富的内涵。让写作和阅读互相促进,既推进了学生的阅读,又拓展了写作的视野,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会更加宽广。
以上所述,我们创设了语文备考的多种组合方式,虽然这些组合方式可能不会成为语文备考的常式,但完全可以成为备考的调剂。最重要的是,有这个意识,常常去思考一下,怎样可以让语文备考更轻松些,如何让我们的备考更多样些,更有趣味些,也许,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组合方式来,在把学生解放出来的同时,也让语文的备考更有效率。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和成语积累的组合
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一篇文言文读不懂,经常是因为几个实词的阻碍。重要的文言实词有几百个,如果各个击破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单独记忆的效果也不好。成语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对某些意思言简意赅的表达,很多成语中保留着重要的文言义项,如心宽体胖、前倨后恭、文过饰非、恪尽职守、怙恶不悛、秣马厉兵、虚与委蛇、釜底抽薪、克勤克俭、偃旗息鼓、微言大义、韦编三绝、文不加点、时乖命蹇、贻笑大方、百战不殆、不速之客、闺中待字、夙兴夜寐,等等。备考中,我们可以把文言实词的掌握和这些成语的积累结合起来,一起突破,既积累实词的意义,又增强对成语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和积累名篇名句的组合
很多时候,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就是知识讲解之后做大量的鉴赏模拟题,名句积累就是印发肢解出来的几百句名句背一背,有时意思都不甚了了。与其这样,不如把那些含有千古流传名句的诗歌拿出来进行赏析,这样的诗歌比有些模拟试卷上的诗更经典纯正,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值得鉴赏,可供玩味,更易形成能力迁移。在鉴赏的同时识记那些名句,通过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既掌握了鉴赏的方法,又加深了对名句的理解,随之而来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由于对诗歌和名句都有深入的理解,运用时也可以信手拈来。比如通过赏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不仅可以识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领会白描、以乐衬哀的手法,把握对意境的赏析。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组合
在阅读中,有时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却由于语言表达失误而失分。翻译文言句子时也抓住了关键词,但翻译的句子却不够顺畅,啰嗦冗繁,甚或有语病,不合逻辑。学生写作中的标点不当、用词不当、病句、行文随意、不加修饰等也常常让人头痛不已。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学生练习或作文中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编成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可让学生注意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低级错误,看看这些表达还可以怎样改进,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还可运用哪些修辞、句式、手法等。如此的组合,不仅可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作文写得更规范更优美。
四、现代文阅读与文章写作的组合
出现在试卷中的现代文有很多美文,无论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思路、手法都值得参考借鉴,有的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社会热点的范本,在训练考点、形成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本拓展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思路,领悟写作规律。比如试卷中出现的《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和《易中天走后的背后》两文,一为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的评论,一为记者对时评专栏作家鄢烈山和文化批评家王晓渔的访谈,两文都从易中天现象的缘起、成功的原因、社会各界反映的根由、易中天走红的意义等各方面作了辩证分析,此外还以其他明星的走红、清代的训诂大师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对比映衬,可以说很好地解读了一个社会热点。我们完全可以对照两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写一篇看待另外一些社会热点的作文。另外,试卷中的现代文描述了众多的人物、事件,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里毅然承担社会责任的犹太法语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精神明亮的人》里福楼拜每天早晨按时看日出的故事,无疑都是绝佳的作文材料。我们要用好这些文本,同时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五、文言文阅读和作文思维拓展的组合
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先贤圣哲,一颗颗殚精竭虑的赤胆忠心,一腔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情意,还见识到各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朝代更迭的兴衰变化,更让我们知道了古今得失,这些对于作文思维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在完成文言文内容的阅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中领悟到些什么,还可参照相关文章加深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眼光,拓宽写作思路。完成节选于《晋书·嵇康传》和《三国志·钟会传》的阅读题目后,我们可以读读《杂文选刊》上郑海啸的文章《能人、智人和烈士》,在面对铅一样重、墨一样黑的社会,是像钟会一样不择手段,像阮籍一样沉沦颓废,还是像嵇康一样选择做一个烈士,让学生看看嵇康的脊梁,想想那些民族的精英,社会的良心。阅读到《后汉书·蔡邕传》,读读李国文载于《大公报》的《蔡邕之死》,董卓、王允对蔡邕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另一面,即小人和大师的命运纠结,这些又让我们联想文人的命运,文化的冲突。带着这样的意识去阅读古文,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的思维更宽阔些,学会联系起来看待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这样的组合,无论对学生的作文材料的积累,写作情感的积淀,甚至是做人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六、写作教学和阅读视野的组合
学生作文中,我们常常闻到一股发霉的气息,看到一些干瘪的形象,体味一种苍白的情感。学生作文事例的贫乏,情感的荒凉每每让我们摇头感慨。课业负担的繁重,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对于很多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概念性的、抽象的、笼统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作文指导或讲评时提及一些适合于作文的人物和事例,提供一些文章篇目,让学生自己去读相关的文章,有意识阅读一些材料,完成具体的积累,使人物和事件更丰满细致些,悟出写作之道。比如写作“一步和一生”的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提供这样一些人物及事件:司马迁与李陵之祸,苏武北海牧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陆游和唐琬,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等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这些人物身上去发现个人的一步与他的一生的关系,领会这里面关乎个人、爱情、国家、民族等等丰富的内涵。让写作和阅读互相促进,既推进了学生的阅读,又拓展了写作的视野,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会更加宽广。
以上所述,我们创设了语文备考的多种组合方式,虽然这些组合方式可能不会成为语文备考的常式,但完全可以成为备考的调剂。最重要的是,有这个意识,常常去思考一下,怎样可以让语文备考更轻松些,如何让我们的备考更多样些,更有趣味些,也许,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组合方式来,在把学生解放出来的同时,也让语文的备考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