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使两者更好结合的相应策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求更好地解决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应用状况
一、绪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国内蔓延开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是消费西方文化的主力军。提起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并不少,有些年青人受西方文化侵蚀在逐渐淡忘自己的根、民族的魂,这些现象值得引起国人的警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中,由中华民族创造并世代相传,保留在中华民族这一群体中,具有稳定形态并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影响这一地域社会历史进程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炎黄子孙风貌。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而具体的主客体、目的性、内容的规定性、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它关乎着能否把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一)突出问题
1.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有较大局限性,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这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传播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例如:在“你对学校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什么看法?”一题中,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这容易造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缺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教育方式存在局限、发挥的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
2.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有较大局限性,缺少其学习传播的氛围
目前主要依靠开设的各项课程来获取相关知识,在“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问题中,90.18%选择了“学校教育”,剩余选择了“家庭教育、社会媒体”,可看出学校教育依旧是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在“您认为学校中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问题中,85.68%的大学生选择“几乎没有”,只有极个别选择学校具有浓厚的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1.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从而直接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立在世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浪潮中的根基”。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46.7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只是表面功夫,长期下去,大学生也就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更何谈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形成教育合力,单凭学校教育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不是一个学校、一群学生、一个组织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家庭教育是“三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社会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大平台,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社会各界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完善调整提高自己原有的观念框架。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课程体系要完善,教学模式需创新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培养计划的现象并不多,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因此高校应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边缘化”,打造精品传统文化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等其他政治课程形成合力,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发挥高校课堂主体的重要功能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完善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共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外,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的教育合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由“重智轻德型”转变为“德才兼备型”;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例如观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挂名人字画、读经典名著、陈列名人名言等,起熏陶作用;家长个人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不能忽视自己的形象,必须提高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以身立教。在社会教育上,注重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学校可在社会开拓更多样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争取获得社会支持,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古迹、人文景观、文化博物馆等可开辟成为学校的文育基地,可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要进行摸底排查,对于藐视、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防止道德失范、民族虚无主义、“去中国化”思想的滋生。
五、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能够包容和综合各种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历久长新,能够与时代相结合,落地生根,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创新。
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可以改进和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8版
[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骆郁廷, 2010版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陈秉公,2017第4次印刷版
[5]《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经济科学出版社,张晓芒,干春松,2014-1-1出版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7-1
作者简介:
任丹丹,四川简阳能投建工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应用状况
一、绪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国内蔓延开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是消费西方文化的主力军。提起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并不少,有些年青人受西方文化侵蚀在逐渐淡忘自己的根、民族的魂,这些现象值得引起国人的警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中,由中华民族创造并世代相传,保留在中华民族这一群体中,具有稳定形态并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影响这一地域社会历史进程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炎黄子孙风貌。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而具体的主客体、目的性、内容的规定性、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它关乎着能否把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一)突出问题
1.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有较大局限性,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这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传播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例如:在“你对学校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什么看法?”一题中,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这容易造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缺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教育方式存在局限、发挥的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
2.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有较大局限性,缺少其学习传播的氛围
目前主要依靠开设的各项课程来获取相关知识,在“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问题中,90.18%选择了“学校教育”,剩余选择了“家庭教育、社会媒体”,可看出学校教育依旧是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在“您认为学校中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问题中,85.68%的大学生选择“几乎没有”,只有极个别选择学校具有浓厚的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1.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从而直接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立在世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浪潮中的根基”。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46.7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只是表面功夫,长期下去,大学生也就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更何谈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形成教育合力,单凭学校教育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不是一个学校、一群学生、一个组织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家庭教育是“三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社会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大平台,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社会各界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完善调整提高自己原有的观念框架。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课程体系要完善,教学模式需创新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培养计划的现象并不多,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因此高校应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边缘化”,打造精品传统文化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等其他政治课程形成合力,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发挥高校课堂主体的重要功能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完善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共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外,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的教育合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由“重智轻德型”转变为“德才兼备型”;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例如观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挂名人字画、读经典名著、陈列名人名言等,起熏陶作用;家长个人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不能忽视自己的形象,必须提高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以身立教。在社会教育上,注重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学校可在社会开拓更多样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争取获得社会支持,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古迹、人文景观、文化博物馆等可开辟成为学校的文育基地,可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要进行摸底排查,对于藐视、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防止道德失范、民族虚无主义、“去中国化”思想的滋生。
五、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能够包容和综合各种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历久长新,能够与时代相结合,落地生根,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创新。
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可以改进和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8版
[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骆郁廷, 2010版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陈秉公,2017第4次印刷版
[5]《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经济科学出版社,张晓芒,干春松,2014-1-1出版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7-1
作者简介:
任丹丹,四川简阳能投建工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