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教学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代舞蹈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中不适应部分,形成新的教育观,并以此为指导对原有的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进行研究和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种智慧、能力、特长、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所谓创造力,这是舞蹈人才的最高目标,是结果,是归宿。创造力活跃的舞蹈人才,有一定生活经历,有具有敏锐的、开拓的思维、善于思考和想象,有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胆略。
我国教育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由于总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大一统教育体制依然存在,过于重视打基础,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往往被窒息,学生的志趣往往被抹杀了。这至今依然制约着众多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弊端突出的体现是:教师的教是单向输出——主导越位,学生的学是被动接受——主体失位。反思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确没有为创造性的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必然涉及人的解放。我们认为,“解放”首先是人性,即人的本性的解放,特别是作为创造型人“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创造教育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四性”:
第一,全员性。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可能产生广义的创造思维,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的创造力。
第二,差异性。创造力及其发展只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个性特质。
第三,主导性。创造性不能传授,但可以培养。在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掘与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探索”中创造性的引导作用。
第四,主体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良好的训练。因此,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想与做,在探索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多样化的模式。而这种多样化又必须遵循统一的基本原则——创造适宜创造力生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与氛围主要体现在:1、确定适当目标;2、营造和谐氛围;3、给予尝试时间;4、提供表现时间;5、设计探索过程。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
呼吸,从生理学上讲,能起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延续生命机能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劳动,走路、举手投足,都是与呼吸是分不开的。??舞蹈讲究呼吸。“呼吸是舞蹈艺术中一个重要枢纽,是靠它来支配动作和贯穿到动作中去的。”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讲究呼吸的控制,俗名叫“运气”。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动作的大小强弱,莫不受呼吸及其控制程度的影响。有了气的推动才能形成动作抛物线、波浪式、冲击式以及人体的反胴运动。如此重要的呼吸也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
1.呼吸的种类和方法
舞蹈中呼吸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不外是呼和吸两大类,当然在呼和吸中又包含了包括了各种呼吸样式,比如:呼气时长呼、短呼、呼气后闭气;吸气时长吸、短吸以及吸气后闭气。长呼吸意味着呼吸的持续,在缓缓松弛腹部的同时呼气或吸气,主要是在一个动作里用一次呼吸做动作而形成的呼吸。短呼吸,快速呼吸,是在一个动作里,经几次呼吸段落而形成的呼吸,并将几次呼吸作为统一体而有机地相联系。呼与吸交替进行,以此构成了舞蹈中呼吸过程的复杂化。除了长呼吸和短呼吸,按情绪的的需求还可以分为内在呼吸(静呼吸),以极为短促的而静的呼吸来联接性地处理舞蹈中含蓄的的感情。外在呼吸(抻呼吸),是指从视觉上体现的十分鲜明的呼吸,主要适用于长呼吸和深呼吸。理性呼吸(感觉呼吸),是在塑造特殊形象时用于造成紧张或集中精神为目的的呼吸。因为这一呼吸通常是艺术性地处理生理性的呼吸,所以也称艺术性呼吸或形象性呼吸,主要适用于顿呼吸、浅呼吸等。
2.训练学生合理安排气息
所谓合理的安排气息,就是要做到呼吸有节。首先必须形与气互动,气息相通。舞蹈中的呼吸与生活上的呼吸相对而言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主动的,它受到动作变化的影响,所以使本身平均的呼吸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舞者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气息,以运动的强度和频率来合理安排气息,再由气息来带动动作来完成。一般来说,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气为吸、止为呼;快为吸、慢为呼等。形与气互促,刚柔相济。要做到以气动身,以内运外,来实现各种不同的身体变化。当气要带动身体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时,必须找到符号动作走向的外形动力。例如,古典舞中的“风火轮”为例,该动作该动作以腰部为运动轴,拧、倾、圆、曲尽含其中。在下沉欲动之前,由气带身,臂部向上提气以“起法儿”。由呼气带动身、臂下沉:右臂领向左拧倾至仰是推气的过程;接着一部分气存于丹田,一部分向全身的每个神经末梢投射出去,形成一种刚韧之力:再向右拧倾至左倾曲、含都是沉气的过程,向外投射的起全部存于丹田形成一种柔顺之力。又如朝鲜族舞蹈中屈伸动作的“伸”就是吸气,“屈”就是呼气,呼吸带动胸部从而带动手臂及全身运动。只有流畅的呼吸带屈伸的动作,才能表现朝鲜舞特有的优美含蓄、刚柔相济的特点。
3.用呼吸能够有效地减少体能消耗
“呼吸”可以调剂舞蹈者神经,促进舞蹈者心理平衡与动作稳定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逐渐掌握“气沉丹田”也就是腹式呼吸。气藏在丹田,吸入的空气较多的进入肺下部,因而不好憋气,从而形成一种肌肉运动,使舞者耗费的能量减少,以达到氣存与腹,呼吸协调。这样,无论多大幅度的动作,都能轻松和稳定的完成。
4.“呼吸”在舞蹈中对舞蹈刻画的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表演中,常说进入角色时要“忘我”,这“忘我”就是使自己在一时忘我的境界中。用气囊采比喻人体,气饱满时人就有轻的感觉,气的吐出,就有重的感觉。在吸和呼的过程中,人体就有轻重的感觉。呼气时有刹住和连续的呼气,吸气时有存气和发气。气的升降有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一般说,体力劳动强的人用鼻呼吸,但有时用口去控制。一般脑力劳动者在伏案写作时,用鼻呼吸。在传统上表现大家闺秀、有身份地位的、多愁善感的女子时,是只有鼻子呼吸的,因为一用口就暴露出粗相来。表现普通的人则口鼻通用,要将人的内心活动表演出来。在舞蹈艺术上最讲究呼吸,通过呼吸的长短、断续、速度、大小、重轻,都能直接影响到人物表现的性格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技巧动作教学应注重科学性
技巧,是完成舞蹈动作的技术与能力。有三种含义:(1)指具有一定的高难度的技巧性的舞蹈动作。如各种跳、转、翻、飞脚、串翻身、旋子三百六、耍扇、耍帕、舞箭花等。(2)指演员完成一般性舞蹈动作时质量高而富有技巧性。如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协调性、灵敏度、巧妙性与流畅感等。(3)指演员具有高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如超长的轻,柔、开、软度、高强的弹跳力、爆发力、平衡性、强力度、高速度、连续量多、惊险度大等等。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如果不给学生讲解清楚舞蹈动作中的要领,学生也就学得不规范,甚至可能导致急性挫伤事故发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向生讲清的科学的动作要领。
1.技巧训练应注重基本规律,讲究科学训练
首先,技巧训练应注重基本规律,如在训练“跳”时,要避免盲目的“跳”而增加“跳”的科学性。“跳”要克服重力腾空而起,必须通过主力腿的快速蹬伸和手臂的由下向上的摆动,获得一定向上的分力;其次,让学生在练习中寻找“跳”高腾空的感觉的同时,还要注意舞姿的完美,保持上身挺拔,以使身体各部分在空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避免一些不正确,不美观的舞姿出现。再次,在追求美观的同时,跳完落地的缓冲也不容忽视。落地时应先以前脚掌着地,逐步过度到全脚,继而依次屈膝和跨,上体稍向前倾。这样的身体各部分的依次屈曲来减小着地时的冲击力和反向加速度,从而缓冲地面对身体的巨大反作用力。
在旋转中,也一样要讲究科学训练。正确教导学生旋转的方法,并掌握其科学原理。例如,在基础课中的fouette这一动作,就应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做这种技巧,首先将重心稳至主力腿,作用于支撑腿。为了减少旋转的阻力矩和减少摩擦,要使身体重心升高,脚与地面接触的支撑面减少,并以其为支点,使身体迅速产生旋转。由蹬地面而产生的这一反作用力通過身体传递至肩,从而形成了使身体绕垂直轴旋转的支撑反作用力的力臂。在此同时,通过动力腿有效的运动,动作可获得外力。有了蹬地,摆动旋转同时,还不能忽视旋转中的留头甩头的问题。
2.舞蹈技巧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学习舞蹈动作一般是从局部动作学起,通常是让学生从脚步学起。脚步动作是一个人舞蹈是的主要动力,对全身运动具有带动作用。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在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心智活动也处于低级阶段,他们所形成的“心智技能”也极简单。
(二)初步掌握全局动作阶段:到了掌握全局动作阶段,“心智技能”将发挥很大作用,它高速度的与动作技能紧密配合,不断发出指令,不断进行调整。此时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各环节都能连成一个整体。当动作技巧完成以后,就可以通过技巧短句进行训练,在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能非常好地激发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舞蹈风格。
(三)动作运用自如阶段:学习舞蹈动作的最高阶段,如同把各种单词、“短句”连成完整的文章一样,是所有动作的协调连接。被全面连接起来的动作,既稳定又灵活,外形动作已经能够注入其内在表现性,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个性。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技巧形成阶段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局部动作阶段,到全局动作阶段,再到运用自如阶段也就是表演性组合技巧的训练,其教学也是循序渐进的。
四、注重运用“三型”教学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顺利进行课堂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就必须注重运用“三型”教学法。
1.什么是“三型”教学法
所谓“三型”,就是教师摈弃对学生实行打击、讽刺、惩罚的粗暴方法,实施启发型、鼓励型、趣味型三种教学方法。启发型教学,舞蹈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主意识当中,严格要求学生,并在教学中谆谆善诱,启迪心灵,开发智力。鼓励型教学,教师要因才而别,制定教学方案。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而导致“荷花出水有高低”。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同一个学生此一时彼一时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情况。上述几种情况,都是正常现象。对此,教师不能持粗放性的心态,而应该鼓励开导学生,便于学生心态平静,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趣味型教学,舞蹈训练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软度、力度、技巧的训练能使学生消耗很大的体能,导致学生精神上承受一定负担,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压抑感。为了增强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寓乐于教、松弛学生神经、活跃课堂气氛,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三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探究态度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注重形成对舞蹈知识探索、追求的心态,孜孜求索的心态,以期达到比较高层次的境界。探究态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动机;二是研究精神,这一点可分为初级训练(启蒙模仿)——中级训练(理解深化)——高级训练(创新思维)三级;三是意志行为。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某种技能,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一定的培养。其目的就是改善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态度。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时都要经历一段十分艰难、痛苦的强制性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探究态度的特征就是:学生充满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就能充满自信心,热情地迎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顽强地经受挫折,以活跃的姿态对待学习,永不停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使命。每一个舞蹈教育者,应该拓展教学视野,注重科学方法,使 “活水流源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舞蹈艺术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所谓创造力,这是舞蹈人才的最高目标,是结果,是归宿。创造力活跃的舞蹈人才,有一定生活经历,有具有敏锐的、开拓的思维、善于思考和想象,有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胆略。
我国教育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由于总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大一统教育体制依然存在,过于重视打基础,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往往被窒息,学生的志趣往往被抹杀了。这至今依然制约着众多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弊端突出的体现是:教师的教是单向输出——主导越位,学生的学是被动接受——主体失位。反思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确没有为创造性的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必然涉及人的解放。我们认为,“解放”首先是人性,即人的本性的解放,特别是作为创造型人“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创造教育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四性”:
第一,全员性。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可能产生广义的创造思维,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的创造力。
第二,差异性。创造力及其发展只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个性特质。
第三,主导性。创造性不能传授,但可以培养。在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掘与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探索”中创造性的引导作用。
第四,主体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良好的训练。因此,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想与做,在探索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多样化的模式。而这种多样化又必须遵循统一的基本原则——创造适宜创造力生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与氛围主要体现在:1、确定适当目标;2、营造和谐氛围;3、给予尝试时间;4、提供表现时间;5、设计探索过程。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
呼吸,从生理学上讲,能起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延续生命机能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劳动,走路、举手投足,都是与呼吸是分不开的。??舞蹈讲究呼吸。“呼吸是舞蹈艺术中一个重要枢纽,是靠它来支配动作和贯穿到动作中去的。”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讲究呼吸的控制,俗名叫“运气”。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动作的大小强弱,莫不受呼吸及其控制程度的影响。有了气的推动才能形成动作抛物线、波浪式、冲击式以及人体的反胴运动。如此重要的呼吸也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
1.呼吸的种类和方法
舞蹈中呼吸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不外是呼和吸两大类,当然在呼和吸中又包含了包括了各种呼吸样式,比如:呼气时长呼、短呼、呼气后闭气;吸气时长吸、短吸以及吸气后闭气。长呼吸意味着呼吸的持续,在缓缓松弛腹部的同时呼气或吸气,主要是在一个动作里用一次呼吸做动作而形成的呼吸。短呼吸,快速呼吸,是在一个动作里,经几次呼吸段落而形成的呼吸,并将几次呼吸作为统一体而有机地相联系。呼与吸交替进行,以此构成了舞蹈中呼吸过程的复杂化。除了长呼吸和短呼吸,按情绪的的需求还可以分为内在呼吸(静呼吸),以极为短促的而静的呼吸来联接性地处理舞蹈中含蓄的的感情。外在呼吸(抻呼吸),是指从视觉上体现的十分鲜明的呼吸,主要适用于长呼吸和深呼吸。理性呼吸(感觉呼吸),是在塑造特殊形象时用于造成紧张或集中精神为目的的呼吸。因为这一呼吸通常是艺术性地处理生理性的呼吸,所以也称艺术性呼吸或形象性呼吸,主要适用于顿呼吸、浅呼吸等。
2.训练学生合理安排气息
所谓合理的安排气息,就是要做到呼吸有节。首先必须形与气互动,气息相通。舞蹈中的呼吸与生活上的呼吸相对而言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主动的,它受到动作变化的影响,所以使本身平均的呼吸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舞者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气息,以运动的强度和频率来合理安排气息,再由气息来带动动作来完成。一般来说,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气为吸、止为呼;快为吸、慢为呼等。形与气互促,刚柔相济。要做到以气动身,以内运外,来实现各种不同的身体变化。当气要带动身体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时,必须找到符号动作走向的外形动力。例如,古典舞中的“风火轮”为例,该动作该动作以腰部为运动轴,拧、倾、圆、曲尽含其中。在下沉欲动之前,由气带身,臂部向上提气以“起法儿”。由呼气带动身、臂下沉:右臂领向左拧倾至仰是推气的过程;接着一部分气存于丹田,一部分向全身的每个神经末梢投射出去,形成一种刚韧之力:再向右拧倾至左倾曲、含都是沉气的过程,向外投射的起全部存于丹田形成一种柔顺之力。又如朝鲜族舞蹈中屈伸动作的“伸”就是吸气,“屈”就是呼气,呼吸带动胸部从而带动手臂及全身运动。只有流畅的呼吸带屈伸的动作,才能表现朝鲜舞特有的优美含蓄、刚柔相济的特点。
3.用呼吸能够有效地减少体能消耗
“呼吸”可以调剂舞蹈者神经,促进舞蹈者心理平衡与动作稳定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逐渐掌握“气沉丹田”也就是腹式呼吸。气藏在丹田,吸入的空气较多的进入肺下部,因而不好憋气,从而形成一种肌肉运动,使舞者耗费的能量减少,以达到氣存与腹,呼吸协调。这样,无论多大幅度的动作,都能轻松和稳定的完成。
4.“呼吸”在舞蹈中对舞蹈刻画的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表演中,常说进入角色时要“忘我”,这“忘我”就是使自己在一时忘我的境界中。用气囊采比喻人体,气饱满时人就有轻的感觉,气的吐出,就有重的感觉。在吸和呼的过程中,人体就有轻重的感觉。呼气时有刹住和连续的呼气,吸气时有存气和发气。气的升降有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一般说,体力劳动强的人用鼻呼吸,但有时用口去控制。一般脑力劳动者在伏案写作时,用鼻呼吸。在传统上表现大家闺秀、有身份地位的、多愁善感的女子时,是只有鼻子呼吸的,因为一用口就暴露出粗相来。表现普通的人则口鼻通用,要将人的内心活动表演出来。在舞蹈艺术上最讲究呼吸,通过呼吸的长短、断续、速度、大小、重轻,都能直接影响到人物表现的性格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技巧动作教学应注重科学性
技巧,是完成舞蹈动作的技术与能力。有三种含义:(1)指具有一定的高难度的技巧性的舞蹈动作。如各种跳、转、翻、飞脚、串翻身、旋子三百六、耍扇、耍帕、舞箭花等。(2)指演员完成一般性舞蹈动作时质量高而富有技巧性。如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协调性、灵敏度、巧妙性与流畅感等。(3)指演员具有高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如超长的轻,柔、开、软度、高强的弹跳力、爆发力、平衡性、强力度、高速度、连续量多、惊险度大等等。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如果不给学生讲解清楚舞蹈动作中的要领,学生也就学得不规范,甚至可能导致急性挫伤事故发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向生讲清的科学的动作要领。
1.技巧训练应注重基本规律,讲究科学训练
首先,技巧训练应注重基本规律,如在训练“跳”时,要避免盲目的“跳”而增加“跳”的科学性。“跳”要克服重力腾空而起,必须通过主力腿的快速蹬伸和手臂的由下向上的摆动,获得一定向上的分力;其次,让学生在练习中寻找“跳”高腾空的感觉的同时,还要注意舞姿的完美,保持上身挺拔,以使身体各部分在空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避免一些不正确,不美观的舞姿出现。再次,在追求美观的同时,跳完落地的缓冲也不容忽视。落地时应先以前脚掌着地,逐步过度到全脚,继而依次屈膝和跨,上体稍向前倾。这样的身体各部分的依次屈曲来减小着地时的冲击力和反向加速度,从而缓冲地面对身体的巨大反作用力。
在旋转中,也一样要讲究科学训练。正确教导学生旋转的方法,并掌握其科学原理。例如,在基础课中的fouette这一动作,就应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做这种技巧,首先将重心稳至主力腿,作用于支撑腿。为了减少旋转的阻力矩和减少摩擦,要使身体重心升高,脚与地面接触的支撑面减少,并以其为支点,使身体迅速产生旋转。由蹬地面而产生的这一反作用力通過身体传递至肩,从而形成了使身体绕垂直轴旋转的支撑反作用力的力臂。在此同时,通过动力腿有效的运动,动作可获得外力。有了蹬地,摆动旋转同时,还不能忽视旋转中的留头甩头的问题。
2.舞蹈技巧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学习舞蹈动作一般是从局部动作学起,通常是让学生从脚步学起。脚步动作是一个人舞蹈是的主要动力,对全身运动具有带动作用。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在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心智活动也处于低级阶段,他们所形成的“心智技能”也极简单。
(二)初步掌握全局动作阶段:到了掌握全局动作阶段,“心智技能”将发挥很大作用,它高速度的与动作技能紧密配合,不断发出指令,不断进行调整。此时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各环节都能连成一个整体。当动作技巧完成以后,就可以通过技巧短句进行训练,在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能非常好地激发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舞蹈风格。
(三)动作运用自如阶段:学习舞蹈动作的最高阶段,如同把各种单词、“短句”连成完整的文章一样,是所有动作的协调连接。被全面连接起来的动作,既稳定又灵活,外形动作已经能够注入其内在表现性,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个性。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技巧形成阶段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局部动作阶段,到全局动作阶段,再到运用自如阶段也就是表演性组合技巧的训练,其教学也是循序渐进的。
四、注重运用“三型”教学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顺利进行课堂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就必须注重运用“三型”教学法。
1.什么是“三型”教学法
所谓“三型”,就是教师摈弃对学生实行打击、讽刺、惩罚的粗暴方法,实施启发型、鼓励型、趣味型三种教学方法。启发型教学,舞蹈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主意识当中,严格要求学生,并在教学中谆谆善诱,启迪心灵,开发智力。鼓励型教学,教师要因才而别,制定教学方案。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而导致“荷花出水有高低”。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同一个学生此一时彼一时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情况。上述几种情况,都是正常现象。对此,教师不能持粗放性的心态,而应该鼓励开导学生,便于学生心态平静,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趣味型教学,舞蹈训练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软度、力度、技巧的训练能使学生消耗很大的体能,导致学生精神上承受一定负担,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压抑感。为了增强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寓乐于教、松弛学生神经、活跃课堂气氛,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三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探究态度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注重形成对舞蹈知识探索、追求的心态,孜孜求索的心态,以期达到比较高层次的境界。探究态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动机;二是研究精神,这一点可分为初级训练(启蒙模仿)——中级训练(理解深化)——高级训练(创新思维)三级;三是意志行为。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某种技能,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一定的培养。其目的就是改善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态度。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时都要经历一段十分艰难、痛苦的强制性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探究态度的特征就是:学生充满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就能充满自信心,热情地迎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顽强地经受挫折,以活跃的姿态对待学习,永不停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使命。每一个舞蹈教育者,应该拓展教学视野,注重科学方法,使 “活水流源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舞蹈艺术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