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虎丘十二景图》与明代园林绘画的演变

来源 :时代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园林绘画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画”与“图”是贯穿其间的一对重要概念,与其他多对概念——写意与写实、精神性与功能性、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等相关联.沈周《虎丘十二景图》为明代园林绘画的早期作品.文章通过对图名、景名、景序、绘制时间和背景的讨论,明确其作为功能性绘画的定位;进而从园林绘画发展的角度,分析这套图册在描绘实景、展示景致连续性和整体性等方面进行的探索.《虎丘十二景图》体现了对“图”的重视,引导并启发了此后画家的创作,对于明代园林绘画的发展具有奠基和开拓意义.
其他文献
The acoustic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vitating flow are essential for the noise suppression,but were not well studied.In the current paper,a new technique concerning the propagation path of the monopole acoustic energy is presented and two typ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ingle bubble oscill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based on solving Rayleigh-Plesset (R-P) equation and Keller-Miksis (K-M) equation using Runge-Kutta
数字化技术对于建筑“物质性”的影响是我们思考当下建筑设计与建造、考察数字化技术在物质或非物质层面对建筑领域智能化的影响、剖析技术文化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却也长期成为数字建筑学研究的痛点.2021年数字未来学术会议的主题“物质智能”的提出引发了袁烽和尼尔·里奇对于数字建筑物质性的再思考:数字建筑的物质性是否存在?数字化是物质性或是非物质性的?物质智能或非物质智能将如何挑战建筑师存在的意义?物质智能时代下,建筑师与机器的关系又该走向何方?
1 建造与绘图的剥离rn在文艺复兴早期,菲利波·伯鲁乃列斯基(F.Brunelleschi)第一次绘制可量化的透视和投影图(见图1)来指导施工,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建筑师.量化图纸的工作方式此后成为定义建筑行为的标准.建筑师与艺术家一样,在工作室中完成自己的职业实践,而施工现场的工作变得相对次要,甚至出现了没有建成项目也为社会尊崇的建筑师,比如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皮拉内西的绘画对建筑学的影响甚至超过同时代许多终身奔波在建设工地的同行们.
期刊
从数字孪生到元宇宙,一系列新兴概念映射出一种混合现实条件下的建筑设计与体验的未来.在这一趋势下,建筑学所依托的将会是物质智能还是非物质智能?传统物质空间与虚拟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是走向分离共存,亦或是融合共生?在设计层面,(新)材料本身的物质智能属性是建立起建筑师与建筑物之间全新的对话关系,还是培育出物质形式以及空间认知的全新交互方式?在建造层面,非物质智能技术能否为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流程带来更多自主性和自动化的可能,进而拓宽高效、低碳、可持续等议题的全新边界?本期杂志邀请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
期刊
在全球数字化建筑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数字建造》丛书成为反映中国这一阶段数字技术发展的标志参照物.文章以《数字建造》丛书的编写过程作为档案线索,在建筑学语境下分析了中国数字建造技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发展特征,并解读出其发展趋势与国家意志体现的经济、低碳、可持续等社会责任之间的本质关系,最终建构出数字化背景下理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可能的在地性思路.
文章探讨了一系列围绕“离散”的核心概念,以及在自动化和建筑学层面展开的关于“离散”的论述.文章涵盖了20世纪90年代早期数字化作品的文化语境,并论证了将数字化视为融入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之必要性.此项研究通过描述离散的技术基础,试图理解机械工程学科视域下的数字材料与可编程物质与建筑学观念中的构件、装配式和模块化的关联.作者提出了一种建筑原型,并深入讨论了如何通过其设计方法扩展当前“设计—制造—装配”的标准.最后,文章论述了离散自动化在当代数字建筑学领域里的立场和观点,及其颠覆我们构建和介入建成环境的潜力
建筑作为“物”的概念正在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尽管现代性的观点认为,建筑形式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平面和线性几何的美学构成,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筑应当作为具有实体物质属性的“物”被认知,它不再是平面的、理性的,而是实体的、晦涩的.作为拥有三个维度的实体物体,这不仅仅代表一种不同的风格趋向,而且代表一种全新的范式转变——一种对建筑如何被设计和使用的重新思考,这种转变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建筑客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埃德蒙·伯克语境下的“奇怪”“坚实”和“厚重”等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超越了对美的理性认识.文章讨
在冰雪产业与科学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冰雪建筑创新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从建筑的“人工自然”本质入手,分析冰雪建筑这一特殊建筑类型中自然、建筑与人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基于冰雪建筑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结合新型冰壳建筑,从材料、结构和建造三方面,阐释在冰壳建筑创新过程中,环境要素、物质属性和艺术表达相互融合所表现出的与传统冰雪建筑一脉相承的自然智慧,进一步提出冰雪建筑“自然而然”的建筑设计理论框架、建构数字集成的设计体系,并介绍了相应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最后,文章结合第22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雪建筑
随着当下数智时代的来临,基于计算性设计思维的数字建筑设计表达范式正在促使传统建筑形态建构与环境物质呈现技术不断迭代,并向基于“形式/性能”的多元与聚合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工作流迈进.受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影响,依托数字技术应运而生的“智能生成”设计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形式性”和“物质性”的高度统一.文章旨在以环境物质性能的视角,探讨一套整合了形状生成语法、多目标优化、进化式算法的自我回馈的建筑智能生成设计工作流.该设计流面向梳理与解决静态建筑物质空间形式与动态环境物质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矛盾,为未来可持续城市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