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达加斯加——
我站在首都塔那街头,半个世纪前的法式建筑的黄色墙面让人想起了西贡,街上跑过老式甲壳虫,头顶重物的人们来来往往,就在这些为生计奔波的人群中,一个腋下夹着只公鸡的男子,匆匆与我擦身而过,很快街边开始上演一场斗鸡表演;在著名的“独立大街”旁,这个至今没有政府的国家,首都的混乱与喧嚣在两只公鸡的决战撕杀中殚殆下来,空气中混合着汗水和烟味儿,融入车马喧阗。
飞往马达加斯加首都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的马航飞机又小又破,随着落地“哐啷”一声,提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海关和想象中的非洲机场差不多,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设备,一切靠人工,虽然对中国游客实行了免签政策,但海关工作人员还是拿着我的护照翻来翻去,行李箱也被要求打开检查,声明我是摄影师后,才终于露出一丝笑容,“欢迎。”上了一辆有年头的丰田SUV,看着马国的蓝天白云,风清气爽,我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当车子驶入市区时,“这就是马达加斯加的首都?”看着两边的景物,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像样的柏油马路都很少,路边一栋栋迤逦歪斜的土坯房。
首都安塔那那利佛,一个颇绕口的名字,源自马尔加什语,意为“千人勇士城”,法语称为Tananarive,因为太长了经常被简称为“塔那”。座落在马岛中部高原一个马蹄形的山脊上。虽然接近赤道,但海拔较高(1000~2000米之间),属高原城市,和马岛其它地方相比,塔那的气候十分宜人,全年无酷暑天气,早晚温差较大。
16世纪末,梅里纳人(Merina)创建了梅里纳王国,1625年由安德利安扎卡王(King Andrianjaka)建立,形成了塔那最初的城市格局,城名取自安德里安贾卡调配守卫该城的士兵人数。此后一段长时间该城是霍瓦人酋长的主要村庄,1793年,成为马达加斯加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伊美利那王国 (Imerina) 的首都,塔那随之成为全国的行政中心。
直至1869年城内大部分建筑物都仅以木材或灯心草建成,自从引入石砖作为建筑材料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气派的建筑,例如王家宫殿、贵族房屋、法国人的住所、罗马天主教座堂以及其他以砖建成的学校、医院、法院、政府大楼等。
作为马达加斯加最大的城市,塔那融合亚、非、欧三大洲风情:地处非洲,曾被法国殖民,到处却又是东南亚的面孔,混乱与混搭是她最大的特色。中午,我们在法国殖民者修建的老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高档”餐厅吃饭,两个人花掉了一万五千阿里阿里(马货币),相当于人民币50元,在马国这样消费算很“奢侈”了,毕竟这里人均收入不足300人民币/月,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独立大街”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到处是吆喝的小贩,头顶菜篮的妇人,穿梭的牛车,犹如身处村镇一般。今天是周五,传统集市“佐马”(星期五集市)就设在这条大街的广场上,于是,市政府附近,商贾云集,各种蔬菜、水果、家禽、水产品比比皆是,马达加斯加人和非洲大陆的黑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喜欢用头顶重物,头顶功夫一个塞一个的技术高超。路上不时有“老爷车”跑过,是那种50年代法国产的雷诺和雪铁龙,俗称“乌龟壳”的,大部分出租车也都是这种车型。
全城最高的阿杜拉鲁山,无论从城中哪个角落,都可以望见雄踞在山岭之上的女王宫(LE PALAIS DE LA REINE),当年伊美利那王国女王统治权力的象征。这是塔那市内最具有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也是马达加斯加为数不多的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女王宫修建于1839-1840年间, 时值马达加斯加历史上著名的娜拉瓦鲁那女王一世 (Ranavalona I) 在位时期 (1828-1861) 。娜拉瓦鲁那女王一世是拉达马国王一世 (Radama I, 也是马达加斯加伊美利那王朝第一位国王) 的遗孀, 国王去世后, 她開始主宰起马国的命运。
女王宫的设计和修建在当时是交给英法传教队伍中的建筑师来完成的,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19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巍峨挺拔。内宫宫殿由紫檀木建造,外部城墙则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据史料记载,光是运输紫檀木途中就累死了2000名民工。然而,木制建筑最大的麻烦就是火灾,1995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女王宫大部分的木制结构和装饰, 让人惋惜不已。如今只有高大的城墙和空洞但仍不失华丽的窗门廊柱,向游人们诉说着她过去的辉煌。女王宫的领地内也是伊美利那王国的皇家陵墓所在,该王朝历代的国王和几位女王都长眠于此。
从我住的Lokanga Boutique Hotel精品酒店的露台上俯瞰塔那,山峦下密密叠叠的建筑毗邻交错,教堂塔尖,美丽的阿诺西湖(Lake Anosy),这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真正走近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当富人区的大门缓缓拉开,投入到那个混乱嘈杂的世界,穿过到处是从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二手货品街,我都感慨不已,一墙之隔的两个世界,差别天上地下。
马岛普通老百姓每天的收入只有1美元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很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十几岁出来做工的孩子比比皆是,没有工业,大部分劳作都是体力活,男人烧砖,女人洗衣服。洗衣在这里是一种行当,几乎无成本。导游Toki家住在塔那一处拥挤杂乱的地带,我特别去体验了下普通百姓们的日常。他家边上就有一处洗衣作坊,这里的洗衣还算是比较“高档”的,比河边的那种要收费高些,洗一件衣服合几毛钱人民币吧。街巷里我们被成群的孩子包围着,每家都三四个,这样的出生率也是贫穷的根源之一。马国的高通货膨胀也让很多贫困家庭举步维艰,高文盲率使得这种贫困形成了延续。贫穷迫使孩子们辍学,从而产生文盲,而通常文盲又处于劳动力的最低层次。文盲延续并加剧了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
傍晚,回酒店的路上,看到街边的店铺开始用自带的发电机照明,大部分房子都陷入了漆黑之中,因为电力短缺,人们只好摸黑吃饭活动,首都一半以上的人家仍使用蜡烛和煤油灯,而那些灯火通明的豪华场所四周则聚着游荡的大人孩子,希望能借着他们眼中“奢侈”的光亮来打发黑夜。
我站在首都塔那街头,半个世纪前的法式建筑的黄色墙面让人想起了西贡,街上跑过老式甲壳虫,头顶重物的人们来来往往,就在这些为生计奔波的人群中,一个腋下夹着只公鸡的男子,匆匆与我擦身而过,很快街边开始上演一场斗鸡表演;在著名的“独立大街”旁,这个至今没有政府的国家,首都的混乱与喧嚣在两只公鸡的决战撕杀中殚殆下来,空气中混合着汗水和烟味儿,融入车马喧阗。
飞往马达加斯加首都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的马航飞机又小又破,随着落地“哐啷”一声,提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海关和想象中的非洲机场差不多,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设备,一切靠人工,虽然对中国游客实行了免签政策,但海关工作人员还是拿着我的护照翻来翻去,行李箱也被要求打开检查,声明我是摄影师后,才终于露出一丝笑容,“欢迎。”上了一辆有年头的丰田SUV,看着马国的蓝天白云,风清气爽,我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当车子驶入市区时,“这就是马达加斯加的首都?”看着两边的景物,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像样的柏油马路都很少,路边一栋栋迤逦歪斜的土坯房。
首都安塔那那利佛,一个颇绕口的名字,源自马尔加什语,意为“千人勇士城”,法语称为Tananarive,因为太长了经常被简称为“塔那”。座落在马岛中部高原一个马蹄形的山脊上。虽然接近赤道,但海拔较高(1000~2000米之间),属高原城市,和马岛其它地方相比,塔那的气候十分宜人,全年无酷暑天气,早晚温差较大。
16世纪末,梅里纳人(Merina)创建了梅里纳王国,1625年由安德利安扎卡王(King Andrianjaka)建立,形成了塔那最初的城市格局,城名取自安德里安贾卡调配守卫该城的士兵人数。此后一段长时间该城是霍瓦人酋长的主要村庄,1793年,成为马达加斯加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伊美利那王国 (Imerina) 的首都,塔那随之成为全国的行政中心。
直至1869年城内大部分建筑物都仅以木材或灯心草建成,自从引入石砖作为建筑材料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气派的建筑,例如王家宫殿、贵族房屋、法国人的住所、罗马天主教座堂以及其他以砖建成的学校、医院、法院、政府大楼等。
作为马达加斯加最大的城市,塔那融合亚、非、欧三大洲风情:地处非洲,曾被法国殖民,到处却又是东南亚的面孔,混乱与混搭是她最大的特色。中午,我们在法国殖民者修建的老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高档”餐厅吃饭,两个人花掉了一万五千阿里阿里(马货币),相当于人民币50元,在马国这样消费算很“奢侈”了,毕竟这里人均收入不足300人民币/月,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独立大街”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到处是吆喝的小贩,头顶菜篮的妇人,穿梭的牛车,犹如身处村镇一般。今天是周五,传统集市“佐马”(星期五集市)就设在这条大街的广场上,于是,市政府附近,商贾云集,各种蔬菜、水果、家禽、水产品比比皆是,马达加斯加人和非洲大陆的黑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喜欢用头顶重物,头顶功夫一个塞一个的技术高超。路上不时有“老爷车”跑过,是那种50年代法国产的雷诺和雪铁龙,俗称“乌龟壳”的,大部分出租车也都是这种车型。
全城最高的阿杜拉鲁山,无论从城中哪个角落,都可以望见雄踞在山岭之上的女王宫(LE PALAIS DE LA REINE),当年伊美利那王国女王统治权力的象征。这是塔那市内最具有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也是马达加斯加为数不多的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女王宫修建于1839-1840年间, 时值马达加斯加历史上著名的娜拉瓦鲁那女王一世 (Ranavalona I) 在位时期 (1828-1861) 。娜拉瓦鲁那女王一世是拉达马国王一世 (Radama I, 也是马达加斯加伊美利那王朝第一位国王) 的遗孀, 国王去世后, 她開始主宰起马国的命运。
女王宫的设计和修建在当时是交给英法传教队伍中的建筑师来完成的,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19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巍峨挺拔。内宫宫殿由紫檀木建造,外部城墙则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据史料记载,光是运输紫檀木途中就累死了2000名民工。然而,木制建筑最大的麻烦就是火灾,1995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女王宫大部分的木制结构和装饰, 让人惋惜不已。如今只有高大的城墙和空洞但仍不失华丽的窗门廊柱,向游人们诉说着她过去的辉煌。女王宫的领地内也是伊美利那王国的皇家陵墓所在,该王朝历代的国王和几位女王都长眠于此。
从我住的Lokanga Boutique Hotel精品酒店的露台上俯瞰塔那,山峦下密密叠叠的建筑毗邻交错,教堂塔尖,美丽的阿诺西湖(Lake Anosy),这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真正走近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当富人区的大门缓缓拉开,投入到那个混乱嘈杂的世界,穿过到处是从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二手货品街,我都感慨不已,一墙之隔的两个世界,差别天上地下。
马岛普通老百姓每天的收入只有1美元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很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十几岁出来做工的孩子比比皆是,没有工业,大部分劳作都是体力活,男人烧砖,女人洗衣服。洗衣在这里是一种行当,几乎无成本。导游Toki家住在塔那一处拥挤杂乱的地带,我特别去体验了下普通百姓们的日常。他家边上就有一处洗衣作坊,这里的洗衣还算是比较“高档”的,比河边的那种要收费高些,洗一件衣服合几毛钱人民币吧。街巷里我们被成群的孩子包围着,每家都三四个,这样的出生率也是贫穷的根源之一。马国的高通货膨胀也让很多贫困家庭举步维艰,高文盲率使得这种贫困形成了延续。贫穷迫使孩子们辍学,从而产生文盲,而通常文盲又处于劳动力的最低层次。文盲延续并加剧了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
傍晚,回酒店的路上,看到街边的店铺开始用自带的发电机照明,大部分房子都陷入了漆黑之中,因为电力短缺,人们只好摸黑吃饭活动,首都一半以上的人家仍使用蜡烛和煤油灯,而那些灯火通明的豪华场所四周则聚着游荡的大人孩子,希望能借着他们眼中“奢侈”的光亮来打发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