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74-01
新闻的形象思维,是借用了文学的形象思维术语。新闻的形象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着共同点:思维的过程都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生活本质的认识和认知。二者与逻辑思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新闻形象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新闻是事实的真实,其形象思维是以真实为生命的;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是可以虚构的语言艺术。
马克思在谈到新闻与文学二者的不同时,曾明确地指出:“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描写事实,是新闻与文学之间最大的不同。”基于此,可以说形象思维的新闻内涵与形象思维的文学内涵的不同,必然决定了他们在人物写作中的典型人物的选择、定位以及典型化的方法的不同。
新闻人物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中常见的一种报道方式。因为新闻人物典型是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成长的,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的不同时期的新闻人物典型,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李四光、马恒昌、孔繁森等,就是共性个性的高度统一体。这些典型人物就是新闻记者通过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完成的新闻典型人物的塑造,代以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传播他们的先进思想,匡正时弊,完成新闻的传播、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的形象思维作用于新闻人物典型塑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逐渐进入新闻报道的。而文学作品的人物典型理论兴起并发生影响,要早于新闻人物典型化30多年。作为语言创造的文学艺术,创造人物性格与人物典型,是要求想象的。文学艺术的想象就是虚构。虚构就是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比如,同是写人与海,新闻形象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在作品的主人公,即新闻人物与文学人物之间就有明显的区别。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就通过形象思维对大海作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把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定的见识卓远、超凡脱俗的革命勇士——海燕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特点是运用艺术的象征、想象手法。而美国作家海明威1952年发表的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小说以简练而著称,其人物是在大海这一环境中所产生的矛盾构成事件的。作家的形象思维就围绕着人物、环境、事件这三点进行。三者之中,人物是主体,事件是人物关系的表现,环境则是人物行动的条件。这两篇作品都是作家从大量题材的偶然现象的取舍中,勾勒出生活图画和人物的社会形象。它寄寓了作家的理想、希望。虽然看似偶然,但包含着作家生活的积淀经验,经过形象思维的遴选、提炼、补充,并具体地表现到形象中去。
而新闻形象思维一般没有偶然与必然的碰撞。它必须是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所经所历、所见所闻的个人历程。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如1997年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在大海中水生》(新华社北京1997年3月2日)。记录了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入大海的经过,作者怀着对邓小平深厚的感情站在历史的高度,声情并茂地歌颂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寄托了人民对他的哀思。这篇纪实性人物通讯,浓缩了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小平同志16岁跨洋过海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小平同志如大海一样波涛起伏的人生之旅。在记者笔下,以大海比喻小平同志的思想、业绩和情怀;以波涛寓意他激荡沉浮的人生;以浪花负载他的理想、追求和高清的灵魂,作者沿着小平同志的人生轨迹展开形象思维,并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有通讯的新闻性、纪实性和形象性,又有人物的历史场景与现实的纪实场面。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谓达到了情景、抒情、叙述的完美结合。
上述三篇典型人物的环境、细节、情节、故事、结构等的不同,显而易见地说明新闻形象思维与文学形象思维的异同。由此可见,真实始终是新闻形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屏障与依托,也就是说通过形象思维的组合选择,典型化后写成的作品,是真实的“再版”、“重播”,它回放了新闻人物的过去;而虚构永远是文学形象思维的想象翅膀。因此,对作家来说,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塑造与成功,才是他们虚构想象才能的标志,并可以这样结论:成功典型人物是作家的徽章。而新闻的典型人物是会受到地域、社会层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位新闻人物都是典型的新闻人物,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不仅是现实中的其人其事,而且记者绝对不可以拔高或移花接木。这是新闻规律的要求,即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也是新闻所必须坚守的真实性第一。
新闻的形象思维,是借用了文学的形象思维术语。新闻的形象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着共同点:思维的过程都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生活本质的认识和认知。二者与逻辑思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新闻形象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新闻是事实的真实,其形象思维是以真实为生命的;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是可以虚构的语言艺术。
马克思在谈到新闻与文学二者的不同时,曾明确地指出:“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描写事实,是新闻与文学之间最大的不同。”基于此,可以说形象思维的新闻内涵与形象思维的文学内涵的不同,必然决定了他们在人物写作中的典型人物的选择、定位以及典型化的方法的不同。
新闻人物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中常见的一种报道方式。因为新闻人物典型是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成长的,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的不同时期的新闻人物典型,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李四光、马恒昌、孔繁森等,就是共性个性的高度统一体。这些典型人物就是新闻记者通过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完成的新闻典型人物的塑造,代以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传播他们的先进思想,匡正时弊,完成新闻的传播、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的形象思维作用于新闻人物典型塑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逐渐进入新闻报道的。而文学作品的人物典型理论兴起并发生影响,要早于新闻人物典型化30多年。作为语言创造的文学艺术,创造人物性格与人物典型,是要求想象的。文学艺术的想象就是虚构。虚构就是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比如,同是写人与海,新闻形象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在作品的主人公,即新闻人物与文学人物之间就有明显的区别。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就通过形象思维对大海作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把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定的见识卓远、超凡脱俗的革命勇士——海燕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特点是运用艺术的象征、想象手法。而美国作家海明威1952年发表的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小说以简练而著称,其人物是在大海这一环境中所产生的矛盾构成事件的。作家的形象思维就围绕着人物、环境、事件这三点进行。三者之中,人物是主体,事件是人物关系的表现,环境则是人物行动的条件。这两篇作品都是作家从大量题材的偶然现象的取舍中,勾勒出生活图画和人物的社会形象。它寄寓了作家的理想、希望。虽然看似偶然,但包含着作家生活的积淀经验,经过形象思维的遴选、提炼、补充,并具体地表现到形象中去。
而新闻形象思维一般没有偶然与必然的碰撞。它必须是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所经所历、所见所闻的个人历程。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如1997年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在大海中水生》(新华社北京1997年3月2日)。记录了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入大海的经过,作者怀着对邓小平深厚的感情站在历史的高度,声情并茂地歌颂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寄托了人民对他的哀思。这篇纪实性人物通讯,浓缩了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小平同志16岁跨洋过海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小平同志如大海一样波涛起伏的人生之旅。在记者笔下,以大海比喻小平同志的思想、业绩和情怀;以波涛寓意他激荡沉浮的人生;以浪花负载他的理想、追求和高清的灵魂,作者沿着小平同志的人生轨迹展开形象思维,并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有通讯的新闻性、纪实性和形象性,又有人物的历史场景与现实的纪实场面。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谓达到了情景、抒情、叙述的完美结合。
上述三篇典型人物的环境、细节、情节、故事、结构等的不同,显而易见地说明新闻形象思维与文学形象思维的异同。由此可见,真实始终是新闻形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屏障与依托,也就是说通过形象思维的组合选择,典型化后写成的作品,是真实的“再版”、“重播”,它回放了新闻人物的过去;而虚构永远是文学形象思维的想象翅膀。因此,对作家来说,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塑造与成功,才是他们虚构想象才能的标志,并可以这样结论:成功典型人物是作家的徽章。而新闻的典型人物是会受到地域、社会层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位新闻人物都是典型的新闻人物,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不仅是现实中的其人其事,而且记者绝对不可以拔高或移花接木。这是新闻规律的要求,即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也是新闻所必须坚守的真实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