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新人素质的另类能人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ebaot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文坛,常常会在不经意中涌现出实力不俗的作家,浮现出值得一读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欣喜。2015年底,四川作家李明春的长篇小说《半罐局长》(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版),就以其别具一格的人物、自出机杼的意蕴,给略显平淡的长篇小说创作,增添了一抹特别的亮色。
  据知,李明春长期在川东大巴山区从事文教工作,有着坚实而丰富的基层工作体验,以及丰沛而盈实的生活积累,近年来这些人生体验与生活积累不断发酵,使得他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而因为厚积薄发,用心用意,他不断推出的小说新作,频频引起人们的关注。已出版的《风雨紫竹沟》《生死纠缠》《老屋》等小说作品,在受到广大读者广泛欢迎的同时,还被人们看作是川味乡土叙事的代表性作品。
  在我看来,川味在李明春的小说中,不只是一种语言的韵味,更是一种生活的情味。《半罐局长》就以一个并不在乎人们戏称自己“半罐水”,而且就以“半罐水”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把至为艰难的乡村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令狐阳为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川味十足的基层干部的麻辣的个人性情与精彩的人生奉献。人物让人眼前一亮,故事也令人耳目一新。
  显而易见,像《半罐局长》这样的既底气十足又元气淋漓的作品,是很难完全凭靠闭门造车的艺术虚构来完成的。这样筋骨劲健又血肉丰满的作品,显然是立足于作者常常在社会基层摸爬滚打的人生体验与人性观察。因此,这部作品如果说在当下的现实题材写作中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它胜就胜在作者李明春吃透了生活,吃准了人物,又采取了一种欲扬故抑、亦庄亦谐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既以其好看引人入胜,又以其耐读引人思忖。
  总体来看,作者李明春在《半罐局长》的写作中,既注重人物的独特形象与性格打造,又注重人物置身于活动环境的细致勾勒,真正写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并由此揭悉出基层干部的工作状况、乡村教育的基本生态等社会性问题,使作品令人读来笑中带泪,读后怅然若失。
  《半罐局长》里的主角令狐阳,被人们冠以“令半罐”的绰号,而且声名远播,广为人知。“令半罐”这一绰号,来自于他下起棋来不管不顾,常常让总想赢棋的领导下不了台。因而,“大好前程常常被几局赌气棋给毁了”。“半罐水”说的是棋盘上的进退,寓指的却是官场上的得失。而令狐阳自己,不但不以此为辱,反而以此为荣,他的说法是:“生命在于响动,人弄出了响动,那叫名头;单位弄出了响动,那叫声誉。”令半罐其人的为人不平庸,为官不守成,务实不重名,做事不唯上,由此可见一斑。
  作品是从令狐阳由县政研室主任改任县教育局长,进入到主干故事叙述的。县里决定让令狐阳出任教育局局长,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教师的不断上访,学校的问题成堆的教育系统,既很重要,又很麻烦,无有合适人选可以胜任和委派,于是领导们就想到了令狐阳其人。而在商议令狐阳的任职时领导们就颇有争议,在任命之后也令许多人大感意外。质疑与争议都自有根据,那就是令狐阳不仅有着外号“半罐水”的愣劲,而且对教育事业基本上是外行一个。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让人放心,没有人看好的令半罐,却把千疮百孔的宕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让要死不活的乡村学校初显活力。
  面对千头万绪的教育难题与学校困局,令狐阳并没有畏怯不前,而是迎难而上,先着力抓了三件事:想方设法争来长期拖欠的教师工资;抓好一个基层小学作为“普九”的典型,为住房困难的教职工兴建宿舍楼。走了如许三步险棋,便使深陷“拖欠工资,危房改造,教师改行”困境的宕县教育,一步步地走出了危机,渐渐活泛起来。为了给教师们发放拖欠的工资,他先是尽力安抚上访的教师,又苦口婆心地说服县长奉志,进而以软硬兼施的两手拿住信用社张主任,用贷款方式给教师发放了工资,解决了人心不稳的燃眉之急。而“普九”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简称,其基本精神是: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而宕县的教育现状距离这样的目标,显然差距甚大。为了推动宕县的“普九”工作,令狐阳先着力抓好龙寨乡小学这个“普九”的典型,他在女校长吴媛的配合下,拽来乡镇干部,拉来建筑工头,用近乎空头支票的口头承诺,使各家联手改建学校的校舍与设施,并在学校召开“普九”现场会,让各个学校的领导得到鼓励,也让县里的领导受到震动;为了改善教师们恶劣的住房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他又用底层门市归修建队所有的条件,调动起县三建公司的积极性,用先行垫款的方式建起了两栋教工宿舍楼。三件事,件件都是大事,也是难事,但令狐阳就是凭靠着一个个画饼充饥的点子,调动了各方力量,打通了各种关节,使没法办的事情有了法子,做不了的工作开展了起来。
  从严格意义上说,令狐阳的种种想法与做法,既不怎么规范,也不怎么敞亮。但就他所面临的宕县的教育现状,他所置身的宕县的社会环境而言,他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而且也确有实效,能打开局面。也许越过这种连“哄”带“逼”的表象,去看令狐阳内心的纠结与向往,我们才会理解他的诸多苦衷,他的如许作为。在龙寨乡小学的“普九”现场会上,面对所有的与会者,令狐阳的一席话明白无误地倾诉了他的心思:“能参与‘普九’,实现中华民族‘幼有所学’的千年梦想,我们都很荣幸;‘普九’好比修路,现在的教育就如同一条羊肠小道,狭窄、崎岖、泥泞,走的人不多,拥挤不堪。我们通过‘普九’,把它变成宽广、平坦的康庄大道。我们绕不开这段泥泞路。”慷慨而悲壮的一席话,道出了令狐阳的苦衷,也坦露了令狐阳的心迹。正是本着这样的大目标,怀有这样的大情怀,他才底气十足,敢作敢当,几乎像一只扑向灯火的飞蛾,义无反顾地去为他的目标献身,为他的理想殉道。事实上,因为他的这些做法确有违规踩线之嫌,使得那些看他如眼中刺,视他为肉中钉的人们有了可乘之机,通过不断告状和单位内斗,终使令狐阳落得就地免职的处理。重又回到棋场的令狐阳直叹“人生如棋”,殊不知,看似输了的是单枪匹马的令狐阳,实际上输了的是初显曙光的宕县教育。因此,如果说这是一出悲剧的话,那显然不只是令狐阳个人的命运悲剧。难得可贵是,令狐阳并没有因为无辜免职而抱怨和气馁,他在与龙文章下棋闲聊时若有所思地说道:“人哪,可以不要命不要利,甚至可以不要命,没法不要的是父母给的本性,明知遍地是刺,你也会一脚踩下去,只要有口气,你还会往下走。”感慨唏嘘的本真话语里,流露出来的分明依然是不变的本色,不改的本性。   在宕县这个实繁有徒的干部队伍中,令狐阳确实有些另类。他不修边幅,不守成规,不图虚名,不贪私利,甚至也不在乎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他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颇显另类,要不是打着政府的牌子,要不是钻着政策的空子,要不是找着关系的路子,想方设法地去造成既成的事实,以“生米做成熟饭”的方式来推动政府,带动群众,逐步改变旧有的面貌。在他那混合着鲁莽与草莽的性情里,分明隐藏着冒险家的勇气,实干家的闯劲。他的善于因地制宜的思想方法,敢于因势利导的开创精神,分明有着这个时代的改革家的特有气质,属于基层干部中难得一见的能人,这样的有着新人素质的能人,虽然颇显另类,却显然是我们个时代所切实需要的。
  《半罐局长》在着力塑造令狐阳这个典型人物的同时,还由令狐阳的进退维谷与动辄引争议,揭示出了基层官场在任用干部上的奉行故事,在合作共事上的妨功害能等社会病症与文化痼疾,以及当下的基层社会对于文化教育在认知上的滞后,在工作上的落后。揭示出这样一个更为严峻的社会现实,让人们在令狐阳的悲剧命运中,进而反观现实的病象,反思背后的问题,既使作品有了更为宽广的生活意蕴,也使作品更具有一种深刻的批判的力量。
  作者李明春在故事的编织与情节的叙述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路数与招数,并与作品所描写的独特人物性格侔色揣称、桴鼓相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又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比如,在主干故事的构筑上,作者在令狐阳的官场沉浮的主线之外,还设置了令狐阳在棋场博弈的副线。棋场与官场相互切换,使作品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致,官场与棋场的相互映衬,又使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的寓意得以充分揭悉。令狐阳在官场上如何不按常规办事,又如何在棋场上不按常理出牌,以及他在专心致志中的较真,在嬉笑怒骂中的好胜,都由官场与棋场的两个舞台的对演,得到了双向的揭示与彼此的互证。还如从作者对于令狐阳这个主要人物的把握与描写看,表象上似乎是一分为二,毁誉参半的。你看,作者毫不掩饰令狐阳的种种毛病,邋里邋遢,撩衣扎袖,在领导眼中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在棋友口中也没有什么好的口碑,大家共同的看法就是“半罐水”。但正如县委书记郑华所认为的那样,一些同志把特点与缺点搞混了,而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那就是以欲扬故抑的方式,让令狐阳这个人物,由远及近地自我呈现,并以其复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给人们造成更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令狐阳进入工作状态,展现出自己的魄力与内力之后,他就以自己不落俗套的超常作为,不断改写着自己的已有形象,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内在,使这个人物在“假”里透出真,在“虚”里显出实,从而展现出他不人云亦云的性格,不亦步亦趋的做派,一个蕴藏在浪人背后的能人,隐含在能人背后的新人,才完全浮出水面,让人们为这样的独特人物啧啧称奇,为他不该有的悲情命运唏嘘不已。
  在令狐阳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在令狐阳个人进退的故事的叙述中,作者叙事姿态的从容不迫,笔下文字的游刃有余,既反映了作者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更表明了作者葆有丰厚的生活感知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就了这部《半罐局长》的,既有作者自己深藏不露的艺术才情,更有作者置身于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的生活滋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责任编辑姜虹)
其他文献
撰史难,撰经济史尤甚。著史书须求真务实,承秉客观公正,讲求“凭一支笔,持两瓣心,观三只眼”。然真正能做到“浪卷崖边观沧水”,而不事权贵,不畏世舆,据实录史者,可谓寥若晨星。“经济史”绝非自生自演,其本身即是政治史、社会史、农业史、人口史的诸味归一,且“铨叙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故经济史尤难编撰。由此看,正山先生选择编著《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其勇意可贾。该书着眼于梳理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发展脉络和演
期刊
在贾平凹的十几部长篇小说中,《极花》是最短的一部,除了主题内容发生改易,与其他作品相比没有多大区别性特征。否则,贾平凹就不能成其为贾平凹。但是也要承认,一部小说诞生,若说丝毫没有自己的特点显然不够客观,哪怕它只是发扬放大了某些特点,克服了某些缺点,甚或饱受批评招致争议。贾平凹是一个脚踏城市和农村两条船、现实感和幻灭感(不是理想)极强的作家,浓烈的民间思想或底层意识增加了贴地的重力,亦必然飞不起来。
期刊
《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以下简称《大国筋骨》)一书由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出版,是长期从事工业经济研究的金碚教授对中国工业65年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的学术力作。  从一定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华夏大地上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其中,工业化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线。在大量学术著述中,工业化甚至往往是直接被作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同义语而使用的。《大国筋骨》针对
期刊
“个人经验”之于小说的重要性,是个常识性问题;“小说新闻化”则是近些年小说创作中的一种病态。正是因为后者的病相愈发严重,从而使前者成为一个需要重新提起的知识。在2015年发表或出版的部分长篇小说中,有的成为这种病态的新案例,有的则在常识性问题上探索了新的可能,为这个文体挽回了尊严。  在2015年,路内与周嘉宁有过一次关于长篇小说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路内说:“我其实非常羡慕你写小说的这样一个状态
期刊
在纪念吴宓的文章中,他的多位学生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吴宓先生会选择重庆作为晚年的栖身之地?比如季羡林在《始终在忆念着他》中写道:“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1]赵瑞蕻在《从一首怀念吴宓先生的小诗说起》也提及:“又听说他最后转到重庆西南师范学院教书了。那时我有点奇怪,心想抗战胜利后联大结束复员,吴先生为什么不回到清华园,重新住进‘藤影荷声之馆’呢?”[2
期刊
受访人:陈光兴(KuanHsingChen),美国爱荷华大学大众传播博士,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交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并担任民间机构亚际书院执行长以及《人间思想》、InterAsiaCulturalStudies:Movements,Cultural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的共同主编及编委。代表作有《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2006)、Asiaasmethod:toward
期刊
20世纪末,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这面大旗的驱动下,中国的大学纷纷开办各类通识教育科目。这些本科专业以外的通识课程,对部分师生或许构成了额外的教学负担,但对另一些师生来说,却为其提供了新的机会,开展一些有别于既有实践的教学试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罗小茗教授的新作《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下简称《船票》),内容所建基的,正是作者利用上海大学鼓励开办新的通识科目,尝试向大学新生介绍文化研究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李松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李国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贺桂梅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陈平原
期刊
今年适逢戴逸先生九十诞辰,中国素有为长者祝寿的传统,去岁中国人民大学遂有“戴逸与清史研究”研讨会的举行,一时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共叙先生治学做人之风范恩谊。今岁先生若干及门弟子与先生亲手创办的清史研究所同人,再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为先生行九十寿礼。  先生出生于人文渊薮之区常熟,常熟自明清以来就是出大学者大文人的地方。但先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却并非得自于正规的学塾训练。先生曾自称,其史学启蒙大约来源于
期刊
令狐萍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教授,兼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中美文化传播研究。  李金铨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历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是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创始会长。  张 萱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担任访问学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