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撰史难,撰经济史尤甚。著史书须求真务实,承秉客观公正,讲求“凭一支笔,持两瓣心,观三只眼”。然真正能做到“浪卷崖边观沧水”,而不事权贵,不畏世舆,据实录史者,可谓寥若晨星。“经济史”绝非自生自演,其本身即是政治史、社会史、农业史、人口史的诸味归一,且“铨叙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故经济史尤难编撰。由此看,正山先生选择编著《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其勇意可贾。该书着眼于梳理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发展脉络和演进轨迹,时间跨度由1921年至2014年,虽不逾百年,但这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历史变革超过之前的漫漫五千年总和。作者自谦该书的编就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其既往的从业经历和人脉资源贡献颇多,但其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独到的明知灼见、坚锲不止的研究态度才是此书得以付梓的关键。
《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是一部内容扎实的经济史著作,其重视第一手材料,强调实证方法,注意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论证和阐释发挥,在“史”和“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突破。该书分六篇共三十一章,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思想与土地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社会主义经济曲折发展时期的土地变革”“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制度变革”“城乡统管后的土地制度变革”及“土地制度新变革”等方面对近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和发展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和还原,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真实饱满的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进化史。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受限于“当代人评当代事”,其尝试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拉开与研究对象的距离,将其作为历史审视,对于某些关键问题能做到针砭及里,据实评价。如“查田运动”的深层动因与影响、“有偿征购地主土地”的背景和原因、建国后“农业合作化”的推出背景与成因等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一些问题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颠覆传统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本书更具研究价值。一是在“王明时期的土地政策(1931—1935)”中“‘查田运动’的重新检讨”,根据作者观点,认为“查田运动”不能盲目归为王明“左”倾路线,应重新检讨其发起和实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脉络,这一论点是较为客观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的观点较为鲜明地支持“查田运动”并非简单的王明“左”倾路线的这一论断,对于“查田运动”的评价,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既研究其提出和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也考量其对于当时中央苏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局面,使得评价更为符合唯物史观。
二是在“有偿征购地主土地政策的酝酿与实施”中提及当时中共中央提出有偿征购地主土地的设想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为争取“中间派”,其二保持核心解放区稳定;其三当时形势不宜使用暴力革命方式。客观上说,结合当时国内政治与军事形势,作者论断是客观和有根据的。自1946年6月26日,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的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经过近一年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因此至1947年6月,这一阶段为中共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7—8月,彼时正值局势紧张,双方战势均衡之际,对于中间派的争取仍显重要与关键,《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采取“有偿征购地主土地”措施可积极维护与中间派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实现维护大后方稳定,保障后援和战争资源供应,应对即将爆发的内战。
三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1953—1957)”中的“农村土地产权的变革”章节中对有关农业合作化动因的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及‘苏俄经验’对党的农村政策支配的结果,是坚持搞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党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参考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作的主观选择。”而并非主流观点“源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土改后建立起来的小而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化,以增产粮食、发展农业生产”。作者将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及讲话作为佐证,在论据上还是较为扎实的,观点新颖据实又异于主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切入点。
弥纶群言虽为难,然途难亦行。《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大体符合“质文并重,述志为本。文约为美,辞尚体要。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的行文标准,当属品质较高的经济史作品。该书文思清晰,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于读者而言,在研习学术界传统土地制度观点之余,更能领悟作者独特见解与诠释,颇有“涧前飞瀑隐洞天”的意境和效果。史为允史,毋庸置疑。然将铮铮评言寓于据实录史之中,更值得鼓励与推崇。未怀妄论之心,明言古今之道,则画龙史而点明睛矣。故《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为一部优秀的研究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史著作。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大连银行(责任编辑姜虹)
《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是一部内容扎实的经济史著作,其重视第一手材料,强调实证方法,注意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论证和阐释发挥,在“史”和“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突破。该书分六篇共三十一章,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思想与土地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社会主义经济曲折发展时期的土地变革”“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制度变革”“城乡统管后的土地制度变革”及“土地制度新变革”等方面对近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和发展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和还原,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真实饱满的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进化史。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受限于“当代人评当代事”,其尝试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拉开与研究对象的距离,将其作为历史审视,对于某些关键问题能做到针砭及里,据实评价。如“查田运动”的深层动因与影响、“有偿征购地主土地”的背景和原因、建国后“农业合作化”的推出背景与成因等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一些问题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颠覆传统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本书更具研究价值。一是在“王明时期的土地政策(1931—1935)”中“‘查田运动’的重新检讨”,根据作者观点,认为“查田运动”不能盲目归为王明“左”倾路线,应重新检讨其发起和实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脉络,这一论点是较为客观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的观点较为鲜明地支持“查田运动”并非简单的王明“左”倾路线的这一论断,对于“查田运动”的评价,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既研究其提出和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也考量其对于当时中央苏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局面,使得评价更为符合唯物史观。
二是在“有偿征购地主土地政策的酝酿与实施”中提及当时中共中央提出有偿征购地主土地的设想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为争取“中间派”,其二保持核心解放区稳定;其三当时形势不宜使用暴力革命方式。客观上说,结合当时国内政治与军事形势,作者论断是客观和有根据的。自1946年6月26日,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的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经过近一年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因此至1947年6月,这一阶段为中共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7—8月,彼时正值局势紧张,双方战势均衡之际,对于中间派的争取仍显重要与关键,《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采取“有偿征购地主土地”措施可积极维护与中间派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实现维护大后方稳定,保障后援和战争资源供应,应对即将爆发的内战。
三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1953—1957)”中的“农村土地产权的变革”章节中对有关农业合作化动因的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及‘苏俄经验’对党的农村政策支配的结果,是坚持搞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党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参考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作的主观选择。”而并非主流观点“源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土改后建立起来的小而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化,以增产粮食、发展农业生产”。作者将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及讲话作为佐证,在论据上还是较为扎实的,观点新颖据实又异于主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切入点。
弥纶群言虽为难,然途难亦行。《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大体符合“质文并重,述志为本。文约为美,辞尚体要。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的行文标准,当属品质较高的经济史作品。该书文思清晰,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于读者而言,在研习学术界传统土地制度观点之余,更能领悟作者独特见解与诠释,颇有“涧前飞瀑隐洞天”的意境和效果。史为允史,毋庸置疑。然将铮铮评言寓于据实录史之中,更值得鼓励与推崇。未怀妄论之心,明言古今之道,则画龙史而点明睛矣。故《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为一部优秀的研究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史著作。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大连银行(责任编辑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