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课堂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词,几乎所有的学都在展开课堂改革,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一拨又一拨的成功模式刺激着各级领导的神经。于是,不断的派遣自己的教师奔赴各地开展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的学习高潮,期望在自己领导的一方教育陈地上也能开出圣洁的课改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当然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不做深入的调查,在没有统一全体老师的认识下就全面铺开,盲目跟风,期望一夜成名的话,最终是让老师们措不及手,其危害不亚于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现结合某校展开的“语文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的几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让学生说听后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解决字音(时间仅停留不到一分钟),然后进行了速读课文“走近贝多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是“了解贝多芬”例举了几位名人如何评价贝多芬,再又是“寻找贝多芬”,你知道那些深陷困境,却步沉沦,勇敢地扼住命运咽喉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接下一环节是“再识贝多芬”思考:外貌描写的那些句子词语让你进一步看到了贝多芬的刚毅、顽强?最后是悟一悟本文外貌描写的写法技巧——以形传神 ,并进行实践练习:抓住最能反应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写一个人物片段。
【点评】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形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到他名人的评价和如何对待人生逆境的拓展,再到写法技巧得领悟和实战训练。一节课可谓是环节众多,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师生是马不停蹄往下赶。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内容很广,包罗万象的,任何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和值得交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我们想要在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和技巧都让学生掌握,是不是有点天真呢?
思考
一、语文要大胆地教。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了,感觉教师们始终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期望着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穿插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手,一节课从字音字形到文章结构再到人物形象最后到主旨揭示,可谓是面面俱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走马观花似的完成了每一教学环节,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是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呢?抑或什么味都没有品尝出来呢?一节课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已,所能讲的内容当然有限。因此面对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大胆的舍弃,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上边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目标定为“学习文中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的方法”,着重以课文为蓝本讲外貌描写的方法,然后就让学生当堂实践演练并进行展示点拨,其他环节统统可以省去。
二、语文不需要模式化。回望上述语文教学的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节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且课堂活动多。其中自学环节都是让学生完成字音,这完全可以让学生预习完成,为何一定要在课堂上来弄一个图有的名目“自主学习”呢?自学应该是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而不需要教师教的,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环节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去掉,直接改为预习检测得了。在而展示环节展示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答案几乎都是对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个组八个成员一同口头翻译一个句子,而且十几个组下来答案都是对的。我想老师也应该心知肚明为什么是对的。请问这样毫无差异的展示其价值何在,无非是提醒学生“去翻参考资料吧”!只会让学生养成学习的惰性,真是贻害无穷。
三、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本次听课数节,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朗读。教师几乎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么长的文章,学生还没来得熟悉课文就已经匆匆展开了分析了,文言文更是出现了文章讲完了,学生却读不起来的尴尬。语文课不读文怎能还是语文课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学,默读,互读,赛度,指明诵读,全班齐读。对于某些文章像《海燕》《岳阳楼记》等,我们可以一节课只做朗读指导和训练。
总而言之,无论课堂怎么改,语文课都不能偏离其轨道,失去语文味。作为教师,该教的时候,该教的地方要理直气壮地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不该教的,要果断地的剔除,不可冗杂。对于固化的绊脚的模式和华而不实的花样活动更要大胆地说不,切忌丢了语文教师的自我和骄傲。
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让学生说听后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解决字音(时间仅停留不到一分钟),然后进行了速读课文“走近贝多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是“了解贝多芬”例举了几位名人如何评价贝多芬,再又是“寻找贝多芬”,你知道那些深陷困境,却步沉沦,勇敢地扼住命运咽喉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接下一环节是“再识贝多芬”思考:外貌描写的那些句子词语让你进一步看到了贝多芬的刚毅、顽强?最后是悟一悟本文外貌描写的写法技巧——以形传神 ,并进行实践练习:抓住最能反应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写一个人物片段。
【点评】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形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到他名人的评价和如何对待人生逆境的拓展,再到写法技巧得领悟和实战训练。一节课可谓是环节众多,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师生是马不停蹄往下赶。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内容很广,包罗万象的,任何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和值得交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我们想要在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和技巧都让学生掌握,是不是有点天真呢?
思考
一、语文要大胆地教。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了,感觉教师们始终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期望着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穿插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手,一节课从字音字形到文章结构再到人物形象最后到主旨揭示,可谓是面面俱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走马观花似的完成了每一教学环节,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是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呢?抑或什么味都没有品尝出来呢?一节课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已,所能讲的内容当然有限。因此面对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大胆的舍弃,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上边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目标定为“学习文中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的方法”,着重以课文为蓝本讲外貌描写的方法,然后就让学生当堂实践演练并进行展示点拨,其他环节统统可以省去。
二、语文不需要模式化。回望上述语文教学的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节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且课堂活动多。其中自学环节都是让学生完成字音,这完全可以让学生预习完成,为何一定要在课堂上来弄一个图有的名目“自主学习”呢?自学应该是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而不需要教师教的,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环节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去掉,直接改为预习检测得了。在而展示环节展示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答案几乎都是对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个组八个成员一同口头翻译一个句子,而且十几个组下来答案都是对的。我想老师也应该心知肚明为什么是对的。请问这样毫无差异的展示其价值何在,无非是提醒学生“去翻参考资料吧”!只会让学生养成学习的惰性,真是贻害无穷。
三、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本次听课数节,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朗读。教师几乎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么长的文章,学生还没来得熟悉课文就已经匆匆展开了分析了,文言文更是出现了文章讲完了,学生却读不起来的尴尬。语文课不读文怎能还是语文课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学,默读,互读,赛度,指明诵读,全班齐读。对于某些文章像《海燕》《岳阳楼记》等,我们可以一节课只做朗读指导和训练。
总而言之,无论课堂怎么改,语文课都不能偏离其轨道,失去语文味。作为教师,该教的时候,该教的地方要理直气壮地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不该教的,要果断地的剔除,不可冗杂。对于固化的绊脚的模式和华而不实的花样活动更要大胆地说不,切忌丢了语文教师的自我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