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课堂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词,几乎所有的学都在展开课堂改革,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一拨又一拨的成功模式刺激着各级领导的神经。于是,不断的派遣自己的教师奔赴各地开展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的学习高潮,期望在自己领导的一方教育陈地上也能开出圣洁的课改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当然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不做深入的调查,在没有统一全体老师的认识下就全面铺开,盲目跟风,期望一夜成名的话,最终是让老师们措不及手,其危害不亚于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现结合某校展开的“语文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的几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让学生说听后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解决字音(时间仅停留不到一分钟),然后进行了速读课文“走近贝多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是“了解贝多芬”例举了几位名人如何评价贝多芬,再又是“寻找贝多芬”,你知道那些深陷困境,却步沉沦,勇敢地扼住命运咽喉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接下一环节是“再识贝多芬”思考:外貌描写的那些句子词语让你进一步看到了贝多芬的刚毅、顽强?最后是悟一悟本文外貌描写的写法技巧——以形传神 ,并进行实践练习:抓住最能反应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写一个人物片段。
   【点评】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形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到他名人的评价和如何对待人生逆境的拓展,再到写法技巧得领悟和实战训练。一节课可谓是环节众多,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师生是马不停蹄往下赶。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内容很广,包罗万象的,任何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和值得交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我们想要在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和技巧都让学生掌握,是不是有点天真呢?
   思考
   一、语文要大胆地教。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了,感觉教师们始终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期望着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穿插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手,一节课从字音字形到文章结构再到人物形象最后到主旨揭示,可谓是面面俱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走马观花似的完成了每一教学环节,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是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呢?抑或什么味都没有品尝出来呢?一节课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已,所能讲的内容当然有限。因此面对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大胆的舍弃,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上边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目标定为“学习文中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的方法”,着重以课文为蓝本讲外貌描写的方法,然后就让学生当堂实践演练并进行展示点拨,其他环节统统可以省去。
   二、语文不需要模式化。回望上述语文教学的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节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且课堂活动多。其中自学环节都是让学生完成字音,这完全可以让学生预习完成,为何一定要在课堂上来弄一个图有的名目“自主学习”呢?自学应该是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而不需要教师教的,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环节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去掉,直接改为预习检测得了。在而展示环节展示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答案几乎都是对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个组八个成员一同口头翻译一个句子,而且十几个组下来答案都是对的。我想老师也应该心知肚明为什么是对的。请问这样毫无差异的展示其价值何在,无非是提醒学生“去翻参考资料吧”!只会让学生养成学习的惰性,真是贻害无穷。
   三、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本次听课数节,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朗读。教师几乎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么长的文章,学生还没来得熟悉课文就已经匆匆展开了分析了,文言文更是出现了文章讲完了,学生却读不起来的尴尬。语文课不读文怎能还是语文课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学,默读,互读,赛度,指明诵读,全班齐读。对于某些文章像《海燕》《岳阳楼记》等,我们可以一节课只做朗读指导和训练。
   总而言之,无论课堂怎么改,语文课都不能偏离其轨道,失去语文味。作为教师,该教的时候,该教的地方要理直气壮地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不该教的,要果断地的剔除,不可冗杂。对于固化的绊脚的模式和华而不实的花样活动更要大胆地说不,切忌丢了语文教师的自我和骄傲。
其他文献
一、困惑思索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出“戏”却往往很难演得精彩。绝大多数学生都厌烦写作文,一听说教师布置写作文就头疼,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还能勉强应付,否则就随便拼凑一篇了事。到最后,作文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看戏”的观众,没有了参与的热情。   二、灵感火花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学生对个人参赛没多大的热情,但每到以班为单位的20x20男女混
期刊
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告诉人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唱好“四步曲”,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在作文教学上出实效。   一、体验真生活,以小见大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
期刊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爱生是教师之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在教育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真诚的爱,一句表扬、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和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教育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健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策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
期刊
为了“打造幸福文化,创建高效课堂”,我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本次教学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实行了“五步教学法”,运用这种教学法两年以来,确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也有不足的方面,下面我就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导学案的优势 
期刊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的勇气。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在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教师应树立以生为
期刊
作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突出位置,作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总体成效。然而,不少执教者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加之教学方法操作失当,因而尽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苦心耕耘,多方尝试,但仍感收效甚微。作文教学无形中成了语文教改的一大难点和焦点。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效能的种种心理因素进行一番剖析。   (一)作文训练中负性
期刊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个飘带曾经映红了山川,照亮了心灵,但是时至今日,学生却无法真正感受到“红”的力量,无法理解长征的真正内涵。   在讲《七律 长征》时,学生说不出赤水如何四渡,金沙江如何巧渡;在讲《老山界》时,学生不理解“少数民族的误解”;在讲《长征剧本》时,面对长征路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一场场战役、一桩桩事件,更是知之甚少。   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长征,融自己于那个
期刊
初中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它容纳着许多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心酸和眼泪。我坚持让我的学生每人每周写一篇周记,周记的范围、题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想写的事,想说的话都可以写,字数一般300字以上。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写周记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一篇篇周记写下了青春的誓言,留下了青春的热情,录下了青春
期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幼时便知这是赞美老师的诗句。当理想成真时,作为一位普通的乡镇教师,我以自己的努力践行了就业时的承诺。今年我又因为领导的信任继续担任九年级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女班主任,我深感身上的担子艰巨,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努力,时刻告诫自己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使他们走好初中生涯的第一步,成为德才兼备的学生,使自己成为他们人生之路的领路人,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