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温史忆乡贤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武候祠大殿西廊保存有一通石碑,是“中华民国十一年夏历壬戌岁(1922)孟夏月立”的《重修诸葛忠武侯祠纪》。这碑算得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仅因为作记者尹昌龄、书碑者李昶都是华阳(属成都市)名人,而且所记之史实和司职者的德行,也值得后人借鉴效法。兹引碑文延伸解说如次:
  成都南郊外里许,汉昭烈帝之陵在焉,唐以来即于其地立庙祀帝。陵之左为诸葛丞相祠。两庑祀有功诸臣,清道光年问双流刘止唐先生重为修葺而厘正之。六十余年矣,两庑渐眵剥,武候祠殿尤溃败。徐子休先生闻诸郝君分眉,往视而唏,言于刘军长禹丸曰:“诸葛公功德在民,蜀人思之至今。游于庙者,不日昭烈庙,而日武侯祠,耳目如此。顾今倾圮。非所以严典式,励观感。人议吾蜀不振,兹见一端,耻何如?且失今不治,益坏,费益钜。军长其图之!”曰“喏。”遂集资属刘君万钟董其役。
  成都汉昭烈(刘备谥号)庙后、惠陵(刘备墓)东面的武侯祠,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经成都著名学者刘止唐(沅)先生主持……修葺,主要是调整祠内塑像(增加关平、张苞、周仓庞统、简雍、马良……,新塑赵云、王平、冯习、张南等像)。六十多年后,已是塑像眵剥,祠殿溃败,以致川中硕儒徐子休(炯)先生闻言往视,为之唏嘘不已。徐先生位列成都“五老七贤”,热心公益,培育英才,历来受到各界称赞。辛亥革命爆发,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赵尔丰伏诛,成都少城(满城)一片惊惶。旗军巡逻,青壮持械,城墙列炮。为了“五族共和,满汉一体,同心同德,共建国是”,都督尹昌衡亲赴满城劝降。副都督罗纶搬进满城住下,而作为师范学堂监督的徐子休则代表军政府与旗人谈判磋商,终于达成和平解决协议,使满、汉人民得以和平相处。此次徐老为重建武侯祠事而亲往拜会时任川军第三军军长、成都卫戌司令兼任成都市市政公所督办、四川省宪政会议筹备主任(年底当选为省长)的刘禹九(成勋),陈说大义。…因为刘成勋自诩为刘备后裔(其亲题武侯祠大门“汉昭烈庙”题额,下款书有“第四十八代裔孙成勋献”可证):且视诸葛亮这位蜀汉丞相有功汉室刘家。所以便慨然应允。刘成勋出面集资(不过如此表态而已),继而顺水推舟委托给当时成都著名的木材巨商刘万钟,让他作重修武侯祠工程的总负责人,于是,一副千斤重担就落在刘万钟肩上了。
  《成都掌故》收录《刘军长大摆“鸿门宴”》(原发表于1989年《锦江》)。作者勤学耕是少成老战友王光寿。他幼年居住槽营坝(今日“锦里”所在地),熟知武侯祠故事。小说第一回“徐子休昭烈庙讲古,刘万钟丞相殿盟誓”和第二回“因筹款一徐独进将军府,为修庙二刘同游武侯祠”演讲这段故事,引用竹枝词“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师”,解释何以成都人把昭烈庙叫做武侯祠的道理:还演说了徐子休和刘万钟商议办事方法、步骤以及刘禹九宴请商家,喝血酒,甩飞刀,劝募捐等。情节紧凑,描绘精彩。
  万钟雄于商,廉且干。朝督而夕稽。自辛酉八月兴工,至壬戌年十:月工竣。经十七月无倦色,无废事,亦云勤矣!计用银一万四千零六十八元一角,钱一万零八百七十八缗。中只八百七十五元募自民间,余皆禹九军长所筹给。最后,四千元纸币,市易折阅,万钟以私财弥缝之。屋材微不可用者,悉易以新。初折时度某柱或可用,及发视白蛾充满,屑簌簌落,故存者甚少,无异新构。栋甍楹柱榱桷瓦甓之属,选料必净。营置必谨。两庑暨殿之左右,皆补葺完好,栏循墙壁崭然改于其旧,更别治一室于东偏,以备董庙事者治事之所,落成后,栋宇崴翼,丹漆斩斩,钟鼓铿绚。士女瞻拜。百樱崇报,于以不坠。公之光灵,蔓于遐已,
  刘万钟(1868.7.24——1941.4.27)是成都善于运筹“亿则屡中”的巨商,经营药材、木材,时人誉称“刘百万”。他十分敬重徐老的道德学问,敬奉为师长:多次听徐老讲说他出任留日学生监督时所见所闻,剖析国家强弱的原因,深受启发,有意送独子昌琪和侄子宝骏去日本留学。昌琪在徐先生任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监督时创办的附属高小就读,品学兼优,深得先生喜欢。1912年,徐先生特为昌琪改名为刘猛,字刚甫;为宝骏易名刘鸷,字英,以鼓励青年学子,保持阳刚正气,奋发图强,求学归来为国效劳。徐子休应邀赴北京参加教育会议,刘氏兄弟随行,由上海乘英轮抵达日本,考入东京成城中学。1915年,他俩因散发《留日学生刘猛、刘鸷为反对日本二十一条无理要求,痛告全国同胞书》,受袁世凯爪牙监视,遂秘密返回上海(刘鸷不幸,游泳溺海早天)。1916年,袁死后,刘刚甫再赴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读政治经济系,毕业后又到铁道传习所进修考察两年,力图学成归国能为祖国的交通垦殖事业效力。正因为徐老深知刘万钟先生善于经营,热心公益事业,不谋私利:而且具有银钱通融和采伐运卖木材等商贸资源,故而想方设法让他承担重修重任。刘万钟先生果然不负重托,“朝督而夕稽”,“自辛酉八月兴工,至壬戊年十二月工竣。”“经十七月无倦色,无废事,亦云勤矣!”
  根据碑文敷陈演义的小说故事在《刘军长大摆“鸿门宴”》第三回“盈抱梁白蚁蛀坏,无价宝洪水送来”也有详细描绘。其最引人入胜处是说壬戌(1922年)六月成都发大水,南门大桥洪流“封洞”,九月水退,第四孔桥洞出现巨型乌木,引发与军方勾结的豪商之间的夺宝争斗。刘万钟巧施妙计,说服刘成勋将乌木抬回武侯祠作正殿大梁(据说至今犹存)。
  碑文最后一段是尹老的议论,鉴史论贤,卓有见识,绝非为刘某人“歌功颂德”之谀词(勤学耕小说结尾评说不当,殊为憾事。若光寿健在,当允我等与之啜茗长谈,据理说服,改写匡谬,以正视听)。
  夫以蜀视魏、吴,蕞尔僻远,公之名乃即于天下万世,管乐何能促?公跻诸伊、望,殆无愧色。然人之慕公者,逮于妇孺,辄举其奇谋胜算,诧为前知,等诸风角者,深失公是矣。公之生平得力,具揭于诫子一书,日学日静,才由是出,其于万事万物之理,反之本心,寻讨钻研,平实坚苦,而有以植治,斡之本,积之久,遂从容以中于道。尝表于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言。以公任天下之重,而兢兢致慎者,乃在于此可以觇公之学矣。疵额万端,缘是而起。而乱无已时,而非学无以治之。公之出也,虽隆贵,未尝留于心,虽艰危,不足挠其气,仗节专征,崎岖山国若无与焉。而卒以尽瘁而死其所志者,渊然矫然,惟本此澹泊宁静之心以出之耳,戋戋之馀帛赢财,乌足以浼公哉!而必以是禄于后主者,将欲挽营私蠹国之风,而为肘主隐戢其侈心也,后世但震服公之勋名,于公之所以致此者。往往略矣。顾欲效公之所为也。不大相刺谬耶?今者庙貌一新,树碑纪事,因念蜀人之祀公,以公为坊表,冀公福吾蜀人也。公之大节英猷。具于史传。无待殚 述,特举公所得力之处附记于此,俾入庙谒公者,俯仰流连,追思前烈,涤其封殖之心,子孙之计,而专意于民,蜀其瘳乎?公之神亦于是乎慰矣,不然徒饰公庙。谓为尊崇,公弗歆也!公固不以庙为重者。
  为什么有这番议论?不能不研究尹昌龄老人的生平。黄稚荃女史(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故馆员)20世纪40年代曾在《国史馆馆刊》发表《尹昌龄事略》,言简意赅,评论公允,略曰:尹昌龄,字仲锡,晚号约堪。……弱冠中乡试,壬辰选庶常,谒选得陕西白河县。历宰商州成宁。所至多干济,有廉声,百姓赖之。……时清廷倡言新政,凡兴学、练兵、劝工、饲蚕、修铁路、遣游学等,昌龄身领八局。综核名实,次第毕举。民国初,任蜀中审计院长、内务司长,黔中道尹,任政务厅长。时蜀方多敌,不欲诡随,遂逊位专力慈善事业,众推昌龄主成都慈惠堂事,不二年,大著成效。其普济堂、育婴堂、幼孩厂、济贫厂、恤嫠局等,皆以亏蚀残败,不能支,昌龄乃合并之为一,总入慈惠堂,规模遂大,田宅租税,厘然有经。办培根火柴厂,继设培根工厂。培根学校。又立女婴教养所、民生厂、幼孩厂等。凡织布、缝纫、石印、制鞋、制纸、苏裱、木器等手工业,无不分科举办,挹工商所赢以为慈善教育补助。四川节制数易人,权阀干治,而於昌龄皆恭敬如一,发议导善,乡舍无问,故能持久而有功。俗为善堂者,多用鬼神为号召,务扶乩邀福为事。昌龄悉割除妖妄。衷诸礼教,以轨於正。晚近饕戾成风,通都大邑,多外托善名,阴为奸利。昌龄能知人,剐善恶,汲引端士相助,出纳谨严,铢忽必饬,躬亲综严,帅以廉直。方日警亟,时昌龄於所居构房空垒,扃镉深固,凡慈惠堂文契簿籍泉币之属,皆庋其中,亲加钥焉。弥留之际,以钥付其老妻,嘱之曰:“必得后继者,以钥公畀之,他勿得启。”昌龄殁后百日,其妻集耆老故旧於堂,奉钥以授继任张澜、徐孝刚发之,得房宇管业证二十有七,计为房二百四十九间,又独院二十四所:田产管业证计八千三百亩有奇。现金百数十余万。观者莫不耸叹感服。……每日公事毕,归食於家,不得归,则挈盒以往。……其守介不私如此。昌龄少服膺宋明先儒之书,毕生处事接物,推原经术。晚与同郡徐炯等办大成中学,以尊孔子之道。殁之日(1942年11月29日),家无馀财,年七十有四。
  民国32年(1942年)国民政府令褒扬尹老:
  学术湛深,持躬廉谨。早岁服官莅事,卓著声称。光复后赞襄川政,屡任要职,嗣复办理地方慈善事业,垂:十年,兼主办川省赈务,殚精竭虑,昕夕不遑。……硕望嘉谟,期资匡益。遽闻溘逝,轸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并将平生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以彰贤哲而资矜式。
  王干青烈士与尹共事多年,深有感触,作《吊尹仲老》诗曰:“家无半亩居,人得广厦庇,余身二十年,存活亿万计。”可概其一生廉直。少城公园内曾留有尹仲锡先生塑像,先贤之受后人瞻仰如此。
  尹昌龄认为,敬慕诸葛亮而“辄举其奇谋胜算,诧为前知,等诸风角者”,是不曾深知其人。他特别强调“公之生平得力”,“曰学曰静,才由是出,其于万事万物之理,反之本心,寻讨钻研,平实坚苦,而有以植治,斡之本,积之久,遂从容以中于道。”又举其临终遗言,证明诸葛公从不计较“戋戋之馀帛赢财”。对应前面的文字,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感受到尹老对首倡善举的徐子休先生和乐捐助善者如刘万钟先生等人的赞许;而“功名之士,豪宕自喜。志在富贵者,益复贪琳。皆不胜其私,故也。不胜其私,则不能纯于为国”,则正是对当时和以后某些人(或者已经是大人物者)的谆谆教诫。
  读碑温史追忆乡先贤,我们不能不对有功桑梓,造福后昆的刘止唐、徐子休、尹仲锡、刘万钟等故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其他文献
[GK2!2]摘要:韩愈、卢仝的两首《月蚀诗》以奇崛诡怪的天象书写托讽现实政治,在韩孟诗派建构中具有独特价值。二诗共同面对两类“前文本”:一类是以《削夺王承宗官爵诏》为代表的政治文本,另一类是唐人天学文本。通过互文关系的疏证,可以考明二诗均以元和四年至五年成德镇帅王承宗之乱为本事,托讽王承宗不尊朝廷、盗据藩镇,同时批判了观望养寇的诸军统帅。不仅如此,二诗同中有异,韩愈通过对卢诗讽“天”诗句的全面删
期刊
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现在有井冈山市,有井冈山风景区。井闭山也确实是一座山的名称。然而在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却找不到“井冈山”这三个字。虽然在1930年出版的《吉安县志》中记有吉安县有个井冈市,明朝时这里设过井冈巡检司(这应当是“井冈”二字的最早记载),但是。这个“井冈”却在现在井冈山东北300多里之外。因此。这个“井冈”与现代地理名称“井冈山”并不是一回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
期刊
摘 要:《名媛诗话》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史料、文献的价值。它裒辑、保存了一批出于女性之手的文学批评著述,其中不乏精金美玉。二是集中了沈善宝本人的文学批评观点,对于研究她的文学活动,以及由她辐射而成的女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都是重要的切入角度。三是这些内容反映出的文学思想,是那个时代文学思想的重要侧面,也是研究女性文学、性别观念的重要视角。这些皆可补足目前批评史研究、书写之缺失
期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谢桃坊先生,是一个在词学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然最能代表其学术功力和成就的是其词学研究。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宋词辨》,这是关于宋代词人评论和词学史研究方面的专著。2007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宋词辨》的姊妹篇——《词学辨》,这是其对近百年词学研究中疑难问题的清理和探讨,收其近年的学术论文32篇,分为词体
期刊
《路痕集》是曾志强老人在他人生的“金色大厅”里纵情高唱的一支跋涉者的歌。这支歌悠远、抒情,宛如蓝天中响起的一串动听的鸽哨。  这本集子共分五辑:文稿辑、讲话辑、信札辑、诗联辑、书艺辑。颇似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五个级,和弦弹出了曾志强先生生命之歌的神圣乐章。让我震撼。让我憬悟。让我感慨。更让我迫不及待地欲给它的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志高识远展襟怀”。  展读文稿辑和讲话辑,让我感受至深的是
期刊
近些年。成都报纸屡屡提及“浣花遨头”。其实。民众大事出游浣花溪。自唐朝玄宗、德宗年间兴起之后,直迄“文化大革命”,才被禁止。    邀游浣花溪的时地变异    “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自注:“成都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依据坡老、放翁所
期刊
由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四川教育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中的一部,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持编撰的首部四川教育通史。该书拓展了四川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填补了四川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不少空白。此前,四川地区尚无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教育通史。  《四川教育史》全书约90万字,分别记述了古代、近代、当代四川教育的发展状况,全方位地勾勒出四川教育发展的脉络及全过程
期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唐初王勃写的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也是我们今天能读到的题有“蜀州”的第一首诗。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时即显露才华,以作《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考举及第,授虢州(
期刊
摘 要:启蒙运动的前见概念强调书写物的前见,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注重的是理解者的前理解,而伽达默尔既强调理解者的前见,也关注历史文本作为传承物的意义。伽达默尔反对启蒙运动完全否定前见,但不是完全肯定前见的内容,而是把前见分为合理的前见和非合理的前见,主张理解者和传承物的相互作用构成理解。他的“视域说”重视把自身视域带入作者视域,共同形成大视域,强调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他认为自己的前见构成现在
期刊
“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李庄在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