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邀头”琐谈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成都报纸屡屡提及“浣花遨头”。其实。民众大事出游浣花溪。自唐朝玄宗、德宗年间兴起之后,直迄“文化大革命”,才被禁止。
  
  邀游浣花溪的时地变异
  
  “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自注:“成都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依据坡老、放翁所言,足知当年时尚的浣花溪游乐,系从正月初十起始,到四月十九终结,长达百大。
  年长于苏轼三十多岁的宋祁、田况都曾任成都太守。宋祁《浣花泛舟》说:“早夏清和在,睛江沿溯时”。指明浣花出游为四月;而在《春日出浣花》里。则说。少陵宅畔吟声歇,柳暗梅青欲问谁。又当是早些时日。田况《四月十九泛浣花溪》诗更显示已离春天:“水通江渚容鱼乐。草遍山梁报雉时。”两位太守也都说遨游“西南雅俗盛”,“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参游人众贫富皆有,只是富贵人家显眼些。
  稍早于苏轼在世的张唐英,更于《蜀祷杌》中说:五代前蜀“乾德元年四月十九日。壬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于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足证五代初期,已经以四月十九为“浣花邀头”主期。《花间集》、《全五代诗》、《全五代词》里,相关遨游浣花溪的吟咏,也多指作四月十九。
  
  “浣花邀头”无涉杜甫
  
  由于宋祁诗语、陆游记述的。浣花遨头。游地。相涉于杜甫草堂故居,遂引致此项游遨,系源于人众怀念诗圣而发的说法:甚至还有谈说者指称:严武镇蜀期间。“必于人日造访诗圣草堂”其实。严帅的年龄仅小于杜老四岁,而杜老举家迁居成都,即为求得严帅资给生计所致,还曾短时任小职于帅府。严帅一度还朝。杜老也就前去东川。以投靠高适。严帅再到成都,杜家也返成都。严帅遽逝任所,杜家不得不离蜀。而经东川三峡去湘。
  杜甫及其诗作。在唐朝并不有名:到了宋朝中期。“李杜高岑”才“现世”。从而方有“诗圣草堂”。由于杜家在蓉所住。乃是赁居的民房,离去时,必还房主。三百年后难觅其所在。因而赵摔就杜诗所说情景,别建于青城山下深壑中以作纪念。稍后,吕大防又重建在梵安寺侧,以取代该尼庵作为“浣花遨头”宦家宴饮场所。 实际上。唐朝年间名震于世的成都。草堂。乃是南北朝时期就有的“草堂寺”,《昭明文选》注文曾作详谈。如:”萧齐周颧。昔经在蜀,以蜀草堂林壑可怀,乃于锺山雷次宗学馆立寺,因名草堂寺。”又说:“蜀人语草为茨。成都令既归金陵,乃仿蜀草堂寺遗意,于锺山之麓草堂。亦曰:山茨,不忘蜀也。”周颤在世。早于杜甫三百年,其所说“草堂”、“草堂寺”。当然更早若干年就已存在了。宋朝王象之《舆地记胜,舆地碑记目》说:“益州草堂寺。列画长史一十四人。代称绝迹。李文饶跋云:余尝于数公子孙之家。获见图状。乃知草堂绘事。靡不逼真者。”
  草堂村,乃草堂寺所在的民居村庄。岑参在蜀,就吟有《草堂村寻人不遇》。诗语:“数株溪柳色依依,深巷夕阳暮鸟飞”。表明该村在浣花溪畔。
  
   浣花溪和百花潭的得名
  
  历代史籍地志,也多谈说成都春游,提及的游地,皆为南城外边,两江间狭长陆地上。两江的外边一条,名为“流江”(俗称南河、外江),内边一条,名为“郫江”(俗称北河、内江)。2260年前,李冰凿造“都江堰”。穿。离碓(堆)。山头成“宝瓶口”,引部分岷江江水入盆地。该河道入盆地后数里处。由土埂分作北、南两支。续向东流。沿崇州、郫县北境、南境,流到成都城北角金牛坝、南角百花潭。北支立即南折,流过“张仪楼”(西城大门)、笮桥门(新西门),在城墙西南角东折。流到城东南角外的“合江亭”。南支则经崇、郫南边,直流到百花潭、万里桥,再到合江亭。两支相汇后称“府河”,而后经安顺桥、万里桥(九眼桥)东去,在新津、彭山再汇入岷江主流。
  “浣花邀头”所游之地,就是流江与郫江并行中间狭长地带西段,即百花潭到万里桥那段。该段江流以距城区稍远。极少有污水汇入,因而官府设“织锦署”于西头。以致多有贫家民女在江边,借代替其厂子浣丝纱为生。江流也就获名“浣丝”、“浣纱”。至于“浣花”名字。则涉及一段神话。
  中唐至于民国年间,古籍和报刊无不记述:唐朝代宗某年四月十九日,阴云密布,但浣丝纱的民女照常群集濯洗。中午,暴雨来至,恰有老僧路过,滑倒溪边。他艰难爬起,恳求浣女代为洗涤脏臭的袈裟。浣女们无不怒骂,唯姓任女子自愿代洗。袈裟入水。顿时漂出百花满潭,天空骤晴,那老僧也腾空飞去。于是。那江段就此获名“百花潭”和“浣花溪”。
  这位姓任的姑娘,后来名震天下,引起更多的人众游邀浣花溪:只是人众对她的称颂。却非缘于这段神话,而是她所建立的“卫民功业”。
  
  徽贱任氏为何受人尊崇
  
  在唐朝后期面世的《蜀志补遗》里,任姓贫女被称为“浣花夫人”,云:“浣花溪有石刻浣花夫人像。三月三日为夫人生辰,倾城出游。”文士唐求撰《成都记》,说那像碑名为《冀国夫人像碑》,碑主“姓任氏,崔宁之妾。”北宋名捃吴中复,更专为任氏像碑撰有碑记,提说“百花满潭”,略及她的卫民功业。碑刻现立于“浣花祠”殿堂右侧。
  宋朝高宗年间,文士马倩专吟《浣花溪》,盛赞任氏带同民人,抗击暗奉唐朝德宗皇帝旨意。率领两三千惯匪寇掠成都以及多地的泸州太守杨子琳。诗语为:“浣花溪畔濯锦裳。百花满潭溪水香。宝奁散尽买霜戟。草林匹马不敢当。当时濯衣只偶尔。岂似取履张子房。烈烈遽能蔽此蜀,丧乱怀尔徒悲伤!……”
  当然。相关任氏卫民业绩的诗篇。该当以岑参所吟《冀国夫人歌词》最为杰出。诗云:“夫人封赏国初开,宝札纶音天上来。期鹄日边鸾不去,蟠龙印处鹊飞回。柳暗南桥花扑人,红亭独占一江春。为爱锦波清见底。时时罗袜踌成尘。锦帽红缨紫簿寒,织成团祷钿装鞍。翩翩出向南城猎,几许都人夹道看。歌声一发世间稀。数片行云不肯归。弱腕醉口口扇落,谈令翻酒污罗表。翠口珊珊籴口裙,清歌口管闻开口。流彩不向巫山住。厌作阳台一片云。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能出定三军。仍将玉指调金簇,汉北以东谁不闻。碎叶税觎金烛盘。繁弦急管夜将阑。自怜丞相歌钟贵。却筻阳台云雨寒。”(此诗不见于传世的岑参诗集中。系闻一多教授录自敦煌石窟唐朝写本长卷内。原卷破损。无法辨认的文字。闻教授留以空白,现用口取代。)
  唐德宗以所派攻打成都的杨子琳,被任氏打败之后,不得不“赐封”她作冀国夫人。却更加愤恨崔旰——当时,他也得皇上“赐名宁”。之后,终于因朱泷、李怀光叛乱,德宗出逃凤翔。崔宁与众多大臣赶往。护驾’时。德宗竟然暗伏刺客。杀死崔宁于殿堂立柱间。他还颁发早已撰存的圣诏,诬称崔宁“意图弑君”,故予诛除;同时下另一圣诏。“籍没”任氏为奴。这是皇帝诬杀忠臣的空前事例。幸有殿中侍御史陆贽会同六十多位正直大臣,上奏替崔、任鸣冤,迫使德宗分别予以“赦免”,既“赐复”任氏“民籍”,还“赐准”备边名将韩潭收葬宁尸。当然。这又是一项“空前”的历史事例。
  尽管皇帝假装认错,老百姓倒真正崇拜解救他们的任氏。从而发起“浣花邀头”。正直的文士、官员,当然也同于民众,所以与西川民人一样地受到杨子琳危害,并获得任氏解救的岑参遂吟成《冀国夫人歌词》予以赞颂。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成都)退休教授郭延杰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教与美关系密切。绘事后素、辨声之邪正均源于诗教,其尽善尽美的论述更是孔门儒学的最高境界。孔子以无言之教激发人们投身于宇宙自然之运行,从涓滴之中发现天地和人生的奥秘,从而实现美与善之境界的达成。审美不但内在于他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观照与理解,也成为表达道德理想的方式与途径。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观者的目光与境界,而以物观的独特方式实现物我两忘的认知—审美—道德境界则为观者提供了路径。美育的范
期刊
摘 要:宋词在唐末宋初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成为与唐诗比肩的艺术形式。王国维与叶嘉莹对其研究多有建树。宋词具有区别于唐诗“言志”的抒发“幽隐之情”的美学特质,即生命情感“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是一种特有的“弱德之美”。宋词的境界之美呈现为婉约与豪放两种基本形态。  关键词:宋词;境界之美;要眇宜修;婉约;豪放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3.10  唐之
期刊
有人认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是两情相悦的浪漫爱情;有人认为是劫色劫财的骗局。现就其情爱原型与现代判定,试作初步辨析。    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爱原型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惠王来朝……相如见而说(悦)之,因病免,客游梁……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期刊
车辐先生一无背景。二无头衔,无党无派,甚至连作协会员都不是。他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记者,以后在四川省文联做一普通工作人员,直至退休。乃一介平民布衣,有何本事招风揽月于文化界而成名?流沙河先生与他相交多年,对他综而言之概括为“写、吃、唱、玩。”车辐夫人毛氏白头与之相伴七十多年,总结为:“这个人累得、耍得、胀得、睡得、写得,结构特殊,值得研究。”    一    20世纪初叶,车辐出生在成都西东大街的
期刊
孝的内涵是爱敬。通过爱敬自己的父母为起点,培养爱心,进而爱家人、爱邻人、爱乡人、爱国人、爱天下人。在爱的扩展及升发中。不断培养良好道德,这是传统的观点。舜提出“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伊尹的伊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西周召康公戒成王:“有冯(凭)有翼,有孝有德”。孔子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学而》)至盂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期刊
[GK2!2]摘要:韩愈、卢仝的两首《月蚀诗》以奇崛诡怪的天象书写托讽现实政治,在韩孟诗派建构中具有独特价值。二诗共同面对两类“前文本”:一类是以《削夺王承宗官爵诏》为代表的政治文本,另一类是唐人天学文本。通过互文关系的疏证,可以考明二诗均以元和四年至五年成德镇帅王承宗之乱为本事,托讽王承宗不尊朝廷、盗据藩镇,同时批判了观望养寇的诸军统帅。不仅如此,二诗同中有异,韩愈通过对卢诗讽“天”诗句的全面删
期刊
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现在有井冈山市,有井冈山风景区。井闭山也确实是一座山的名称。然而在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却找不到“井冈山”这三个字。虽然在1930年出版的《吉安县志》中记有吉安县有个井冈市,明朝时这里设过井冈巡检司(这应当是“井冈”二字的最早记载),但是。这个“井冈”却在现在井冈山东北300多里之外。因此。这个“井冈”与现代地理名称“井冈山”并不是一回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
期刊
摘 要:《名媛诗话》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史料、文献的价值。它裒辑、保存了一批出于女性之手的文学批评著述,其中不乏精金美玉。二是集中了沈善宝本人的文学批评观点,对于研究她的文学活动,以及由她辐射而成的女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都是重要的切入角度。三是这些内容反映出的文学思想,是那个时代文学思想的重要侧面,也是研究女性文学、性别观念的重要视角。这些皆可补足目前批评史研究、书写之缺失
期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谢桃坊先生,是一个在词学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然最能代表其学术功力和成就的是其词学研究。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宋词辨》,这是关于宋代词人评论和词学史研究方面的专著。2007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宋词辨》的姊妹篇——《词学辨》,这是其对近百年词学研究中疑难问题的清理和探讨,收其近年的学术论文32篇,分为词体
期刊
《路痕集》是曾志强老人在他人生的“金色大厅”里纵情高唱的一支跋涉者的歌。这支歌悠远、抒情,宛如蓝天中响起的一串动听的鸽哨。  这本集子共分五辑:文稿辑、讲话辑、信札辑、诗联辑、书艺辑。颇似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五个级,和弦弹出了曾志强先生生命之歌的神圣乐章。让我震撼。让我憬悟。让我感慨。更让我迫不及待地欲给它的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志高识远展襟怀”。  展读文稿辑和讲话辑,让我感受至深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