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导、思、议、展”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究其根本,是要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根据我校开展“6+1” 即导、思、议、展、评、检的课堂模式,并结合物理新课程的标准和物理学科的特点,规范物理课堂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对“导”“思”“议”“展”四步教学模式进行特别的研究和实践。
一、活用新教材,开展物理课堂趣味“导”学。
课堂的有效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人,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事物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这时,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理解会越深刻,记忆会更牢固,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某种意义而言,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学素材,更是一部可以吸引学生的通俗科学读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教材,根据教材插图的趣味性,教材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进行有效“导”学。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时,根据课本的插图让学生做一个杂技:水流星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会在上课的一开始,经他们的激情点燃,在试验小桶中注入水,然后把它转动起来,在此环节中,水要学生自己加,多让学生动手,多让学生感受,也可能会出现水洒的现象,此时要恰当利用,分析水洒的原因。此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事物的情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把学生骗进课堂,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新课知识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物体的受力,寻找向心力的同时,解释水没有流下来的原因,在学生初步明白之时,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感受过山车的亲身经历,类比过山车中的人和水流星中的水,从而有效将学生引入课堂,教科书上实例的分析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学生的热情到达高潮时分析拱桥,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成就感,最后分析较难的火车弯道问题。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以“导”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殿堂,让学生在求知的渴望中进入新一内容的学习。
二、学生利用导学案的知识导图,实行课堂的“思”。
这一环节的实施,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和课本知识的把握,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加强教学方式的研究。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学案的知识导图,以期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按照课堂导学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例如必修一《位移和路程》,《弹力》的教学中导学案设计中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对每一个知识点、概念进行自学并有个初步的知识,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标记,等待下一个环节“议”和点评中去解决。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 “说一说”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物理必修2》第13页,引入线速度、角速度概念之前有一个“思考与讨论”: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赚大部分。以自行车为参考系,行驶时,这个三个轮子上各点在做圆周运动。那么,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也许他们运动得一样快?学生对自行车很熟悉,学到这里时会想到:整部单车是一起运动的,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哪点的运动更快还真没有想过?然后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出现单车齿轮转动的模型,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这里面有提出问题,有猜想和假设,有简单的分析……,它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质疑的习惯,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三、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开展课堂“议”。
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便进入到深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环节。这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下,以集体备课为保证,设计一针见血的关键问题,把学生容易混淆的,容易错的一类问题通过讨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深化和理解,开展课堂和课堂延伸教学,切实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本环节需要1、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高中物理课堂学习小组最好采用前后桌4同学为一组的构成形式,便于一帮一或多帮一。分组时要考虑:①成绩:每个小组都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层次的学生,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使每个小组都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②性别:X男Y女。因为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更为显著。③性格等。为增强小组成员对学习小组的归属感,小组成员可集思广益,充分讨论设计能体现学习小组特色及能力的组名、组号和小组标志。 2、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职责和具体的分工。首先选出一名组长,综合各种能力选择出组长,组长要具备以下特点:①有责任心;②学习成绩较前列;③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组织能力;④自控能力强,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小组应该有固定的分工,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检查者等,具体说就是在物理课堂上由谁组织—给小组学生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督促小组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由谁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由谁检查、评价、记录小组成员的上课表现等等,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四、分享成功的喜悦,带着成果去“展”
学生展示环节有3句标准话:“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这表现了三种精神:自信、合作、创造力,而这三种精神是应试教育下学生最缺乏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学习小组在完成上一环节重点知识和易错点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后,各小组的代表进行问题成果的展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新知识,逐个讨论学习要点中提出我的问题。学生展示采用的方法还可以是:学生登台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登台讲解学习中指定的问题。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随时提出疑难问题,讲解者还可以提问台下的同学,台上台下共同配合,取长补短,不但完善知识内容还提高课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总之课堂内容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内容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教学素材处理上的优化,让学生体会具体知识是怎样由隐性到显性、又由显性到隐性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波浪式前进的曲折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演变”过程中失败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蒙难的壮烈、争论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火花闪现……
一、活用新教材,开展物理课堂趣味“导”学。
课堂的有效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人,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事物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这时,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理解会越深刻,记忆会更牢固,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某种意义而言,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学素材,更是一部可以吸引学生的通俗科学读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教材,根据教材插图的趣味性,教材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进行有效“导”学。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时,根据课本的插图让学生做一个杂技:水流星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会在上课的一开始,经他们的激情点燃,在试验小桶中注入水,然后把它转动起来,在此环节中,水要学生自己加,多让学生动手,多让学生感受,也可能会出现水洒的现象,此时要恰当利用,分析水洒的原因。此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事物的情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把学生骗进课堂,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新课知识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物体的受力,寻找向心力的同时,解释水没有流下来的原因,在学生初步明白之时,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感受过山车的亲身经历,类比过山车中的人和水流星中的水,从而有效将学生引入课堂,教科书上实例的分析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学生的热情到达高潮时分析拱桥,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成就感,最后分析较难的火车弯道问题。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以“导”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殿堂,让学生在求知的渴望中进入新一内容的学习。
二、学生利用导学案的知识导图,实行课堂的“思”。
这一环节的实施,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和课本知识的把握,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加强教学方式的研究。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学案的知识导图,以期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按照课堂导学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例如必修一《位移和路程》,《弹力》的教学中导学案设计中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对每一个知识点、概念进行自学并有个初步的知识,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标记,等待下一个环节“议”和点评中去解决。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 “说一说”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物理必修2》第13页,引入线速度、角速度概念之前有一个“思考与讨论”: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赚大部分。以自行车为参考系,行驶时,这个三个轮子上各点在做圆周运动。那么,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也许他们运动得一样快?学生对自行车很熟悉,学到这里时会想到:整部单车是一起运动的,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哪点的运动更快还真没有想过?然后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出现单车齿轮转动的模型,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这里面有提出问题,有猜想和假设,有简单的分析……,它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质疑的习惯,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三、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开展课堂“议”。
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便进入到深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环节。这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下,以集体备课为保证,设计一针见血的关键问题,把学生容易混淆的,容易错的一类问题通过讨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深化和理解,开展课堂和课堂延伸教学,切实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本环节需要1、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高中物理课堂学习小组最好采用前后桌4同学为一组的构成形式,便于一帮一或多帮一。分组时要考虑:①成绩:每个小组都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层次的学生,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使每个小组都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②性别:X男Y女。因为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更为显著。③性格等。为增强小组成员对学习小组的归属感,小组成员可集思广益,充分讨论设计能体现学习小组特色及能力的组名、组号和小组标志。 2、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职责和具体的分工。首先选出一名组长,综合各种能力选择出组长,组长要具备以下特点:①有责任心;②学习成绩较前列;③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组织能力;④自控能力强,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小组应该有固定的分工,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检查者等,具体说就是在物理课堂上由谁组织—给小组学生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督促小组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由谁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由谁检查、评价、记录小组成员的上课表现等等,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四、分享成功的喜悦,带着成果去“展”
学生展示环节有3句标准话:“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这表现了三种精神:自信、合作、创造力,而这三种精神是应试教育下学生最缺乏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学习小组在完成上一环节重点知识和易错点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后,各小组的代表进行问题成果的展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新知识,逐个讨论学习要点中提出我的问题。学生展示采用的方法还可以是:学生登台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登台讲解学习中指定的问题。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随时提出疑难问题,讲解者还可以提问台下的同学,台上台下共同配合,取长补短,不但完善知识内容还提高课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总之课堂内容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内容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教学素材处理上的优化,让学生体会具体知识是怎样由隐性到显性、又由显性到隐性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波浪式前进的曲折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演变”过程中失败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蒙难的壮烈、争论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火花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