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麻风病人密切接触者的皮肤试验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确定多菌型麻风接触者的接触程度,作者对印度麻风病人家庭成员和麻风高流行区的学校儿童进行皮肤试验,重点观察可溶性麻风菌素A和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研究对象分为正在接受化疗或细菌阴转后完成化疗的多菌型麻风密切接触者和偶尔接触者,大多数年龄在25岁以下.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眼睑部的扁平湿疣的二期梅毒患者。患者男性,30岁,因全身发生瘙痒性皮疹3个半月,面、颈部出现有分泌物的皮损1个月而就诊。皮疹首先出现在生殖器部位,为红色斑丘疹,后泛发全身,颜色很快由红色变为褐色。并不断出现新的斑疹。腹股沟、腋窝、颈及上眼睑皮损增大、潮湿、糜烂。患者有婚外异性恋史,皮损出现前1个月有不洁性交史,但无生殖器溃疡史。
期刊
现认为绝大多数发疹型药疹的发生机制是迟发超敏反应.本文通过对242例确诊和临床过程符合迟发型的泛发性药疹病人进行皮试,其中59例用激发试验已肯定其致敏药物,大多数为对一种药物过敏,有些则对两种以上药物过敏.
期刊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常伴发严重的光毒反应,一般应用β-胡萝卜素及防光剂治疗,但其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近二十年来,一些人报告维生素B6(VitB6)对光敏性疾病有效,本文作者试用于治疗2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病人,减轻了光毒反应。
期刊
一百多年以来,最重要的鉴别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被认为是有无细胞核的异形性.许多著名的病理学家均认为细胞核的特征是鉴别恶性黑素瘤(MM)和黑素细胞痣的主要诊断标准.但近二十年来,作者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常规病理的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更依赖于结构模式的特征,即所谓“轮廓”(Silhouette),而不是细胞学的改变(见附表).MM与发育不良性痣细胞痣,特别是Spitz痣的鉴别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作者报告6例SLE和甲状腺毒症并存的病例,全部病例均符合ARA关于SLE的诊断标准(1982年),均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功能试验结果.6例均为女性,年龄23~41岁.其中5例有甲亢的症状和体征:弥漫性甲状腺肿,消瘦,眼体征,怕热,无力和其他表现;1例已作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功能正常.检查方法为血凝法测定抗甲状腺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T3和甲状腺毒素.
期刊
注射维生素K(VitK)引起皮肤反应是少见的,通常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色斑块,部分可发展成硬皮病性斑块而长期存在。本文4例在VitK注射部位发生了典型的红色斑块。
期刊
自1959年开始应用氮芥局部治疗蕈样肉芽肿(MF)患者以来,可使病情得到缓解,缓解率可达85%。氮芥在体内、外证明为一种诱变剂,可引起一些基因毒性作用,如扰乱DNA的合成程序,抑制DNA的复制等。测定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s)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DNA损伤的方法。作者检测了MF患者在氮芥局部治疗前后周围血中淋巴细胞SCEs,观察是否有增加。8例MF患者(男女各4例),年龄55~85岁,病期为Ⅰ~
杆菌性血管瘤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BA)又称上皮样血管瘤病,是新认识的疾病,最常见的特征为血管源性红色丘疹的皮肤感染。病原菌为反应弱的革兰阴性杆菌,经Warthin-Star-ry(WS)染色的组织切片易于证实。
近年来随着强力霉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两种少见的副作用――光敏和食管炎,值得注意.本文对160例患中度和严重痤疮的门诊病人,给予强力霉素100mg/d口服,加局部外用5%过氧化苯甲酰或四环素,4个月复查1次,进行疗效和副作用观察.
期刊
本文首次报道了患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脑膜脑炎。作者对10只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脑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其中有8只系用2.3108~2.3109麻风杆菌静脉感染的犰狳,另外2只是在野外感染了麻风。取10只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全脑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4周以上。分别在大脑、小脑、中脑取材,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用苏木素、伊红和改良的Fite法染色。肉眼所见,10只犰狳的脑组织均无任何明显的改变。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