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教育对象的自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教育能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在世界历史上早已有之。例如,德国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而道德诚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亘古不变。
现实也表明在教育和提升道德素养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道德不是在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同社会的冲突中形成的,更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过程才得以确立起来的。对于个体的道德素养而言,教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在教育中提升个体道德素养
道德原则以及道德欲望只有在对各种特殊情况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个体的行为具有合乎道德的性质,但这需要个体通过学习方能获得。在现实中,教育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
1.社会道德教育。在社会上,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体制、奖惩措施,影响其公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强化其道德意识并促使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个培养为习惯等。在当代,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父母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和国家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在家庭中,父母通过道德上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的行为举止及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人生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个体道德品格在其中初步形成。
2.文化教育熏陶。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在个体良好道德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文化并处于文化之中,个体会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解释自己的创造性力量,并成为建设新社会的积极参加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创造“四有”新人。它表现出来的是反映人们各方面充满真善美的现实世界,既在形式上又在内容上强化了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变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坚定信念,促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丰富其精神世界。
3.榜样学习宣传。向榜样学习是实践教育的一种常见有效形式。在我国,运用榜样力量引领人们思想行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道德建设要重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纷纷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事迹一次又一次使得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人物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4.个体自我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学校或大学里从老师那儿获得的,而更多的是当我们成人后,通过勤奋的自我教育所致。”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自我教育是道德进步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尽管它不是道德进步的充分条件。因为道德德行需要个体天生的能力,然而这些自然的性格、品质却是其通过习惯而日臻完美的,在不断的自我教育中得到升华的。
二教育提高个体道德素养的作用
1.教育是个体反思其行为是否道德的催化剂。反思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所伴生的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思性的认识,是个体正确改造世界、防范其道德堕落的指导思想。教育则既有助于唤醒个体的公民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又有助于培养个体关心他人并帮助别人摆脱孤立或无助的状态。
2.教育是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内化的一个过程。影响个体道德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通过自我控制去调节、克制和训练行为的能力,这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具有决定作用。当个体的习惯或感情变好或变坏的时候,个体就会相应的进步或堕落。勤于学习虽不能带来所谓的功成名就,但在长期教育过程中,个体的道德情操也会慢慢地得到升华。
3.教育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手段。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个体想要学习的东西是在生活中实际可用的东西。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个体认识到那些东西是为社会道德所支持或反对的。作为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强调“知”德与“行”德的一致性,以一种批判性思维去审视、观察、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从而促使个体接受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并加以实践。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如果离开了作为个体活动的道德修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如无形之影、无响之声不复存在,更不可达到目的。反之,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的道德修养,如果离开了道德教育,便如一个人孤立于世间,弱而无助且将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洛市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
现实也表明在教育和提升道德素养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道德不是在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同社会的冲突中形成的,更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过程才得以确立起来的。对于个体的道德素养而言,教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在教育中提升个体道德素养
道德原则以及道德欲望只有在对各种特殊情况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个体的行为具有合乎道德的性质,但这需要个体通过学习方能获得。在现实中,教育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
1.社会道德教育。在社会上,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体制、奖惩措施,影响其公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强化其道德意识并促使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个培养为习惯等。在当代,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父母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和国家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在家庭中,父母通过道德上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的行为举止及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人生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个体道德品格在其中初步形成。
2.文化教育熏陶。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在个体良好道德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文化并处于文化之中,个体会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解释自己的创造性力量,并成为建设新社会的积极参加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创造“四有”新人。它表现出来的是反映人们各方面充满真善美的现实世界,既在形式上又在内容上强化了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变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坚定信念,促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丰富其精神世界。
3.榜样学习宣传。向榜样学习是实践教育的一种常见有效形式。在我国,运用榜样力量引领人们思想行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道德建设要重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纷纷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事迹一次又一次使得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人物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4.个体自我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学校或大学里从老师那儿获得的,而更多的是当我们成人后,通过勤奋的自我教育所致。”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自我教育是道德进步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尽管它不是道德进步的充分条件。因为道德德行需要个体天生的能力,然而这些自然的性格、品质却是其通过习惯而日臻完美的,在不断的自我教育中得到升华的。
二教育提高个体道德素养的作用
1.教育是个体反思其行为是否道德的催化剂。反思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所伴生的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思性的认识,是个体正确改造世界、防范其道德堕落的指导思想。教育则既有助于唤醒个体的公民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又有助于培养个体关心他人并帮助别人摆脱孤立或无助的状态。
2.教育是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内化的一个过程。影响个体道德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通过自我控制去调节、克制和训练行为的能力,这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具有决定作用。当个体的习惯或感情变好或变坏的时候,个体就会相应的进步或堕落。勤于学习虽不能带来所谓的功成名就,但在长期教育过程中,个体的道德情操也会慢慢地得到升华。
3.教育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手段。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个体想要学习的东西是在生活中实际可用的东西。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个体认识到那些东西是为社会道德所支持或反对的。作为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强调“知”德与“行”德的一致性,以一种批判性思维去审视、观察、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从而促使个体接受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并加以实践。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如果离开了作为个体活动的道德修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如无形之影、无响之声不复存在,更不可达到目的。反之,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的道德修养,如果离开了道德教育,便如一个人孤立于世间,弱而无助且将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洛市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