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并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各类职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试图在质量、速度、效益均衡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然而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所反映出的发展不均衡、不连续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过程脱离生产实际,学校同质倾向严重,校企合作一热一冷,盲目升格忽视教学质量等阶段性矛盾逐渐凸显,影响并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解析这些问题将有利于职业学校科学决策,有利于职业教育过程纠偏,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063-03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先驱黄炎培、蔡元培等人倡导下,于19世纪60年代理论研究开始发端。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步入正规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重新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进入21世纪,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校企合作、就业准入制度、资金筹集方式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自《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基本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在行政法规和理论层面上的一次飞跃,我国职业教育真正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改革在平稳有序推进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实验期、过渡期,所涉及到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职责有待协调落实,真正执行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还存在不小的难度,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情。突出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职业教育各层次间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保证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教学过程脱离生产实际,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一,校企合作进展缓慢,过度追求内涵建设成果忽视教学质量,各职业学校同质倾向愈加明显,社会认可度不高,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等。有的地区和职业学校脱离实际,急功冒进,严重超越学校自身的发展阶段,一味追求数量、速度、荣誉和效益,我国职业教育在全力推进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逐渐凸显。
职业学校盲目追求升格,申办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国家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各职业学校跃跃欲试蓄谋申办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而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是近十几年来申办或由其他学校升格而来,本身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实训设备难以维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虽然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几年的改革发展,整体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反映出来的短板现象仍然不容忽视,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极低。如果再盲目追求速度举办应用本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想而知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上已经与普通高等教育划出了明确的界定,现在的高等职业学校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学历需求、招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中职升高职,高职办本科,应用本科办研究生教育。各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在办好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严格依据一定的办学标准在宁缺勿滥的思想指导下,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才能试办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防止为了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降低标准,追求提档升格和经济效益而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走入职业教育恶性膨胀发展的歧途。
专业设置广而全,职业学校同质倾向严重。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来调研确定,突出区域特色。而现实情况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般根据市场需要、社会热门、招生需求来衡量设置,不管有没有师资、实训设备,区域发展需要不需要等也要急于上专业,有的甚至不经过市场论证,借鉴、抄袭同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申报材料,先拿下专业再说。各校专业设置基本雷同,专业涉及多领域多行业,产生了一大批综合性职业学校,而特色职业学校、专科职业学校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终走向生源恶性竞争、地方保护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闭塞之路。
过度追求内涵提升建设成果,忽视了教育教学质量。职业学校以“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为其战略发展目标无可厚非,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省示范性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群)等有利于发挥部分职业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果将内涵提升建设成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职业学校必然会走向恶性竞争内涵建设成果的道路。有的职业学校虽然不具备创建内涵建设成果的实力,但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不惜集中人财物力,借助外界的力量,煞费苦心地动用各类资源,争取到内涵建设标志性成果,出现了“不管真的假的,标志性成果不断突破就是好的”猫论思想。比如省级精品课程(群)建设,全国各省都在创设精品课程(群)建设工程,教师在申报创建过程中借鉴、参照其他各省的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成果,改头换面后成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申报内容,有的干脆下载复制某省的精品课程内容在稍加修改后就据为己有了,这样的精品课程审批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内涵提升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优劣,但如果盲目追求,过度政绩化而轻视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抛弃了办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师资、配备一流设备、培养一流人才的职业教育价值追求,再多的内涵建设成果也只是形同虚设图有虚名罢了。 校企合作步履维艰,学生实习实训难以保障。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经过企业改制现在除少有的国有控股企业外多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和经济效益。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等费用支出纳税扣除政策和在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等给予财政补助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之前,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勉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也多因关系单位或企业订单较多,生产紧张,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充当廉价劳动力为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解燃眉之急,学生实习实训基本学不到技能也得不到师傅的指导。面对这种情况多数职业学校采取自身建设一体化教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车间,以此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专业评估需求。而职业学校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往往利用率不高,设备多闲置甚至成了考察参观充当门面的摆设,设备经过几年的陈设逐渐淘汰,仅靠职业学校本身的力量和政府那微不足道的投资难以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与企业合作在学校投资建设生产车间等,既保证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能减少教学成本开支,是职业学校的理想选择,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合作理念、经营策略、运行成本、产品市场销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轰轰烈烈一阵子后,生产服务性基地逐渐萧条,校企合作力不从心。现如今职业学校不能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苦苦支撑过日子,也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于校企合作而放弃自身的建设,在国家逐渐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同时,主动引进企业在学校建设生产车间、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主动走进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合作,形成厂校一体格局,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
为达标评估而引进高端人才,以师资的高学历充当门面。职业学校选聘教师应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为依据,新进专业教师通过考核其工作经历、职业资格以实现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的目的,尽可能地招聘有专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近几年,各职业学校招聘教师多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毕业生基本寥寥无几,引进高学历教师必然要到普通高校招聘科研技术型人才,而我国职业教育亟需的是大批双师型教师,高端技术型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否胜任职业教育的需求让人置疑。职业学校一厢情愿地引进高学历人才无非是平衡师资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和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科研项目以及对外宣传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真正的高学历人才却不适应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本科或高技能人才又被拒之门外,出现了职业学校招聘不到技术技能型高学历教师而又面临专业师资紧缺的尴尬局面。
就业率作为质量评价标准,毕业生被迫就业。有关文件规定:“国家在努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积极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实不难看出,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现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本就不高,何况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呢?所谓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成效在评价过程中难以测算,唯一硬性指标就是就业率的统计。其实将就业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考核指标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存在风险显而易见,追求高就业率就必然导致毕业生被就业情况发生。落实毕业生就业率本应以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网签为主要依据,但目前的网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用人单位无法网上签约,就业率统计项就变通为了网上签约、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入伍、升学等,这样为被就业打开了操作之门。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劳动就业合同,不提供就业合同就不发或缓发毕业证件,或强迫班主任与学生做思想工作想方设法提供虚假劳动就业合同。更有甚者学校出面到关系单位加盖空白合同,待统计就业率时假冒毕业生填上学生姓名等信息,以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种造假祸根就是就业率作为职业学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其实一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培养质量的关键标准,而不是单单比较就业率。
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关键在政府的职业政策导向,核心在职业学校的变革,根本在校企深度合作,本质在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基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职业学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精力更多地要立足实际筑牢基础,培养真正适合职业教育的师资、设置符合区域市场需求的专业,支配配套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形成学生慕名的特色专业,职教敬佩的领军人物,与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精品课程,理实一体产教结合的教学团队,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这,才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热切期盼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4]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6]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
[8]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063-03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先驱黄炎培、蔡元培等人倡导下,于19世纪60年代理论研究开始发端。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步入正规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重新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进入21世纪,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校企合作、就业准入制度、资金筹集方式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自《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基本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在行政法规和理论层面上的一次飞跃,我国职业教育真正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改革在平稳有序推进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实验期、过渡期,所涉及到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职责有待协调落实,真正执行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还存在不小的难度,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情。突出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职业教育各层次间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保证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教学过程脱离生产实际,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一,校企合作进展缓慢,过度追求内涵建设成果忽视教学质量,各职业学校同质倾向愈加明显,社会认可度不高,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等。有的地区和职业学校脱离实际,急功冒进,严重超越学校自身的发展阶段,一味追求数量、速度、荣誉和效益,我国职业教育在全力推进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逐渐凸显。
职业学校盲目追求升格,申办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国家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各职业学校跃跃欲试蓄谋申办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而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是近十几年来申办或由其他学校升格而来,本身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实训设备难以维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虽然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几年的改革发展,整体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反映出来的短板现象仍然不容忽视,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极低。如果再盲目追求速度举办应用本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想而知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上已经与普通高等教育划出了明确的界定,现在的高等职业学校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学历需求、招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中职升高职,高职办本科,应用本科办研究生教育。各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在办好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严格依据一定的办学标准在宁缺勿滥的思想指导下,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才能试办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防止为了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降低标准,追求提档升格和经济效益而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走入职业教育恶性膨胀发展的歧途。
专业设置广而全,职业学校同质倾向严重。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来调研确定,突出区域特色。而现实情况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般根据市场需要、社会热门、招生需求来衡量设置,不管有没有师资、实训设备,区域发展需要不需要等也要急于上专业,有的甚至不经过市场论证,借鉴、抄袭同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申报材料,先拿下专业再说。各校专业设置基本雷同,专业涉及多领域多行业,产生了一大批综合性职业学校,而特色职业学校、专科职业学校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终走向生源恶性竞争、地方保护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闭塞之路。
过度追求内涵提升建设成果,忽视了教育教学质量。职业学校以“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为其战略发展目标无可厚非,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省示范性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群)等有利于发挥部分职业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果将内涵提升建设成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职业学校必然会走向恶性竞争内涵建设成果的道路。有的职业学校虽然不具备创建内涵建设成果的实力,但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不惜集中人财物力,借助外界的力量,煞费苦心地动用各类资源,争取到内涵建设标志性成果,出现了“不管真的假的,标志性成果不断突破就是好的”猫论思想。比如省级精品课程(群)建设,全国各省都在创设精品课程(群)建设工程,教师在申报创建过程中借鉴、参照其他各省的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成果,改头换面后成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申报内容,有的干脆下载复制某省的精品课程内容在稍加修改后就据为己有了,这样的精品课程审批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内涵提升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优劣,但如果盲目追求,过度政绩化而轻视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抛弃了办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师资、配备一流设备、培养一流人才的职业教育价值追求,再多的内涵建设成果也只是形同虚设图有虚名罢了。 校企合作步履维艰,学生实习实训难以保障。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经过企业改制现在除少有的国有控股企业外多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和经济效益。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等费用支出纳税扣除政策和在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等给予财政补助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之前,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勉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也多因关系单位或企业订单较多,生产紧张,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充当廉价劳动力为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解燃眉之急,学生实习实训基本学不到技能也得不到师傅的指导。面对这种情况多数职业学校采取自身建设一体化教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车间,以此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专业评估需求。而职业学校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往往利用率不高,设备多闲置甚至成了考察参观充当门面的摆设,设备经过几年的陈设逐渐淘汰,仅靠职业学校本身的力量和政府那微不足道的投资难以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与企业合作在学校投资建设生产车间等,既保证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能减少教学成本开支,是职业学校的理想选择,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合作理念、经营策略、运行成本、产品市场销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轰轰烈烈一阵子后,生产服务性基地逐渐萧条,校企合作力不从心。现如今职业学校不能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苦苦支撑过日子,也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于校企合作而放弃自身的建设,在国家逐渐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同时,主动引进企业在学校建设生产车间、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主动走进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合作,形成厂校一体格局,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
为达标评估而引进高端人才,以师资的高学历充当门面。职业学校选聘教师应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为依据,新进专业教师通过考核其工作经历、职业资格以实现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的目的,尽可能地招聘有专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近几年,各职业学校招聘教师多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毕业生基本寥寥无几,引进高学历教师必然要到普通高校招聘科研技术型人才,而我国职业教育亟需的是大批双师型教师,高端技术型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否胜任职业教育的需求让人置疑。职业学校一厢情愿地引进高学历人才无非是平衡师资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和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科研项目以及对外宣传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真正的高学历人才却不适应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本科或高技能人才又被拒之门外,出现了职业学校招聘不到技术技能型高学历教师而又面临专业师资紧缺的尴尬局面。
就业率作为质量评价标准,毕业生被迫就业。有关文件规定:“国家在努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积极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实不难看出,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现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本就不高,何况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呢?所谓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成效在评价过程中难以测算,唯一硬性指标就是就业率的统计。其实将就业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考核指标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存在风险显而易见,追求高就业率就必然导致毕业生被就业情况发生。落实毕业生就业率本应以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网签为主要依据,但目前的网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用人单位无法网上签约,就业率统计项就变通为了网上签约、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入伍、升学等,这样为被就业打开了操作之门。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劳动就业合同,不提供就业合同就不发或缓发毕业证件,或强迫班主任与学生做思想工作想方设法提供虚假劳动就业合同。更有甚者学校出面到关系单位加盖空白合同,待统计就业率时假冒毕业生填上学生姓名等信息,以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种造假祸根就是就业率作为职业学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其实一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培养质量的关键标准,而不是单单比较就业率。
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关键在政府的职业政策导向,核心在职业学校的变革,根本在校企深度合作,本质在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基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职业学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精力更多地要立足实际筑牢基础,培养真正适合职业教育的师资、设置符合区域市场需求的专业,支配配套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形成学生慕名的特色专业,职教敬佩的领军人物,与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精品课程,理实一体产教结合的教学团队,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这,才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热切期盼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4]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6]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
[8]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