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如电,似水流年,转瞬间又到了“清明节”。据统计,每逢“清明”这一天,北京市将有百万人祭祀亡人。显然,这是老百姓非常看中的一个节日,每当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心中的父亲!
谈起漫长的家事来,我非常清楚,父亲原名单永魁,字长臣,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1年春夏之交,享年整整60岁。
细细说起来,父亲这一生,命运多舛。无论是童年,还是晚年,他几经生死、历尽磨难,几乎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据我祖母回忆说:父亲那辈人,总共兄弟三人,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一家几口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底层生活。父亲8岁那年,经人介绍,在镇子上一家织麻袋的厂子当了“童工”,每天起早贪黑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儿。晚上,累得干着活就睡着了,连上茅厕的时间都没有,经常把小便尿在裤子里,久而久之的患了一种叫“大头翁”的病。脑袋肿得好大,二目“封侯”,啥也看不见了。
这就是残酷的生活现实,家里,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居然如此清贫,年龄低下的孩子又病成这个样子,简直是雪上加霜。所幸,在那段时间,我伯父——单永生一直在养家糊口。伯父曾拜了一位鼓书老艺人为师——无非是学说书、唱西河大鼓。凭着悟性和努力,伯父很快就登台演出了,观众喜欢这位能说会唱的小演员,给他送了个绰号——“八岁红”。
大伯是个勤快人,他走乡串镇不停的演出,全家人靠着这个孩子的微薄收入,终于渡过了难关。之后,在大伯的影响下,我父亲和我三叔——单永槐,也相继拜师学曲艺。我三叔的“天分”很好,学会了说评书;我父亲说书的悟性差点儿,只学会了弹三弦。再以后,他们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哪个地方能挣钱,就跑到哪里去。
古话说:“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父辈历尽艰辛,终于在饥寒交迫中长大成人。此后,他们又来到天津这个曲艺之乡,这一回,总算苦尽甘来。
天津自古就是大码头,人口多,帮头大,各种生意云集,只要肯吃苦,混口饱饭绝对不成问题。由于我父亲为人忠厚老实,被鼓曲老艺人王福义——也就是我的外公所看中。先是雇佣他弹弦伴奏,而后,又把比我父亲小8岁的女儿——王香桂(她就是我的生身母亲)许配给他,那年,我父亲26岁,母亲18岁。要说明的是,我母亲当时在天津曲艺界已小有名气,绰号“白丫头”,她称得起我外祖父家的一棵摇钱树!我父能娶到这样的艺人为妻真是吉星高照,一步登天。母亲19岁那年,在天津生下了我,这就是我生于曲艺世家的渊源。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我“闯关东”。来到东北后分别在营口、沈阳、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演出。我跟随父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全靠我母亲天生一条好嗓子,“吼”出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小康之家。之后,母亲又为我生下几个妹妹,如今,我兄妹五人都还健在。
旧社会艺人没有地位。官欺、民狭、嘎子搅!私官两面是非多多,做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上下打点、多方周旋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父亲饱受没读过书、没文化之苦,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我6岁上私塾,学“人之初、性本善”;8岁上“洋”学——学国文和日文。父亲还为我请过一个老学究杨爷爷,为我业余补课,他巴不得宝贝儿子能早日成材,做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将来找一个令人羡慕的好职业,以此改换门庭,彻底摆脱曲艺这个“下九流”的行当。我从小受父母的灌输,对说书、大鼓书也十分厌烦、鄙视,暗下决心好好读书,将来做一名教师、工程师或医生。
我小时候特淘气。捅娄子、惹祸、不懂礼数、学习不好,父母懒得管教我。抽嘴巴、打屁股、罚跪更是家常便饭,父亲手重,我身上经常带着伤。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思想,什么“恩养无义儿,棍头出孝子”“小孩不打不成材”等说法,都深入人心。有几次因为把我打得太重了,奶奶疼孙子,跟父亲几乎玩了命。我从小到大都不敢跟父亲顶撞,甚至受了极大的委屈也不敢分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老离世。
1951年,一件意想不到的大祸从天而降,在同一天里我父亲、母亲、外祖父、二舅、三舅这些亲人,都被公安部门带走。半年后,我母亲、外祖父获释;父亲、二舅、三舅因犯包庇罪分别被判处6年、8年、5年有期徒刑,父亲那年刚好43岁,受其影响,我前半辈子没得好,成了灰色人物。
话再说回来,好不容易盼着过了近五个年头的时候,也就是说,再有一年父亲就可刑满回家了。更大的意外又发生了。我母亲和父亲忽然离了婚,把我一家老小扔在了沈阳。主心骨不在了,能挣钱的老娘也走了,当时,我如泰山压顶,心灵和经济双重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就是我为什么辍学、与妻子——王全桂结婚,为什么又干了本来厌烦的曲艺这一行。
父亲6年徒刑期满回到家中,面对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爱妻改嫁走了、儿子结婚了,儿媳也没离开本行,是个说大鼓书的,而且比儿子的年龄大8岁。古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后来父亲对我坦诚地说:“当刑期满从监狱回到家时,恨不得一头碰死,因为我的愿望和寄托全没了,全毁了。”
毕竟骨肉情深,很快父亲原谅了我,但不去鞍山与我同住。他要自力更生,学评书从头再来,一扫多年依赖妻子挣钱的习惯。可是,这一切努力已经太晚了,他一无文化、二年近五十,想说书,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很快,他就被沈阳市曲艺团裁员,转业到沈阳市大东区的一座塑料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后来,父亲也再婚,为我娶了个继母,因诸多原因,感情不和,甚至口水战不断。有一次,父亲为给同志家帮忙盖房,午间休息又中了风,患上了半身不遂。“屋漏偏遭连阴雨”,一个灾难连着不幸,他的晚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很快到了1969年冬,在等待下乡的前夕,我自知在鞍山待不了多久了,利用这段空闲,就把患半身不遂的父亲接到了鞍山,想藉此尽一下做儿子的孝道,这是我们父子俩一生当中最亲密的接触,也是父与子人生最后一次长谈!
在那段日子里,我和父亲几乎无话不说,相互交心。从儿时起,聊到我入学;又聊到小时候我不听话、尽淘气,甚至爱撒谎等等。我则埋怨父亲当年出手太重!没短了冤枉我。打我还包括打我的两个师姐(父亲的徒弟)。看得出,父亲很内疚,脖子上的大筋蹦了几蹦,极为感慨地点了点头,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接着说:“那个时代都这样,我那辈儿都是在打骂声中长大出徒的。唉!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另外,打徒弟的事儿,都说‘打戏子打戏子’,你不打她们出不来呀。现在看来,过去做得的确是太过分了……”
父亲和我面对面地坐着。我望着他那日渐消瘦的五官,那对突出的眼睛,满是刀刻似的皱纹,一头银发及那动作迟缓的肢体……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洒衣襟。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做个孝顺的儿子,父亲能永远与我住到一起共同生活。我要以最大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来抚慰父亲心灵的创痛,让他颐养天年!不幸的是,那时,我的政治生命已被剥夺了,而且,我和老婆孩子,即将被遣送到农村,已经自身难保了,空有其心而无其力呀!
在我和父亲分别的时候,老人家一手拄着棍子,一只手抚摸着我儿子老铁的头说:“田芳啊,我这辈子算完啦,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不能再叫他受罪了啊!不管到农村有多苦,你都要挺着,再苦还能比监狱苦哇?我不心疼你,我是疼我的孙子。他个孩子招谁惹谁了,跟着你们去受那份罪呀……”
父亲说到这儿老泪纵横,我的心碎了!这真是:美好愿望难实现,两代霉气散不完,天公如此不作美,狭路何时能放宽?!
我目送父亲上了回沈阳的客车,谁知,此番分别竟是终生的诀别,也是父亲留给我最后的影像。
1970年2月2日,小雪飘落,北风扫尘,我一家四口被遣送到辽宁省台安县农村。
1971年春天,我正在地里和一大帮“革命群众”播种,突然,大队通讯员小王跑来,交给我一份电报,打开一看,上面就是几个字:“父病重,速回沈阳!”这封电报是继母发给我的。当时,我想跟父亲两年多没见面了,可能老人想念我,以病重为借口催我回去看他,我没有相信。心想:爸爸呀,你好糊涂。难道你不知道儿子现在的处境吗?眼下,我生不生、死不死,形同奴隶。领导能答应吗?即使我提出要求也得撞南墙!
当时,我把电报放在兜里并没声张,也没请假,因为我跟我父亲分开的时候,他的身体除行动不便,别的方面很好,我根本就不信他病了。几天之后,我依然在地里干活,小王又给了我第二封电报,打开一看,上面写得是:“父病危,速回!”还是继母发给我的。这次我有点懵了。上次的电报是病重,这次的是病危,虽只一字之差,可见,父亲的确是病了。否则,谁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我急忙跑到大队部向书记和大队长请假,并把电报递给他们。大队长看过电报之后没说什么,大队书记说话了,他翻着眼皮瞪了我一眼,把电报放在桌上:“我说老单,你是啥身份,知道不?你是现形反革命,在我们这儿接受劳动监督,据群众反应,你劳动成绩不怎么好,还经常喊冤诉屈,还让你老婆回城上访,别以为我们不掌握。这就是你不认罪的表现,所以不能给你假,去吧,回去干活。”
一时间,我气堵咽喉,转身就走,我知道,再说什么也是白搭,何必哀求呢!回到大田里,那些老乡们关心的问我怎么回事?我简单的把情况介绍了一遍,他们摇头叹气,打了几个唉声。在那种大时代的背景下,谁敢直接同情一个“现形反革命”呢?
又过了几天,大队通讯员王某又递给我第三封电报,在我没看之前,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打开一看,上写:“父病故,速回!”我当时腿一软,蹲到地上哭了,电报也从我手中滑落到地上。有个老乡认得字,他拾起电报看了一眼对我说:“你爸死了?这才几天的事呢,你快上大队请假吧,跟他们好好的哀求哀求,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么大的事情,他们或许能给你假。”
随后,我又鼓起了勇气哭着跑进大队部,正好书记、队长还有其他几位干部都在,我把电报往上一递,哀求他们能准许我赶回沈阳,为父亲治丧。书记沉默了片刻说:“你先回去干活吧,我们研究研究!由于你的身份特殊,我们还得向公社领导请示。”
于是,我掉着眼泪又回到田间干活,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父亲的一颦一笑浮现在眼前,我的两条腿不听使唤,一个劲儿地打颤,双手不住地发抖,因为在众目之下,我不便放声大哭。
过了一会儿,大队通讯员小王跑来喊我:“老单,书记叫你去一趟!”我心里“咯噔”一下,莫非他们同意了?准我的假了?于是,我三步并成两步跑着到的大队部,当时,我最担心的是不给假。结果出乎意料,书记说:“方才我们向公社请示了,给你五天假,快点奔丧去吧!不过你可准时回来,别忘了你是受管制的人,如果到期不能按时回来,后果自负!”
我当时被感动了,给他们深深鞠了一躬。之后,我飞快的回到家跟我老伴一说,老伴也哭了,她给我凑的钱,又拿了两件衣服,于是,我带着儿子——老铁,迅速赶到18华里之外的台安县城,登上了开往鞍山的客车。
自被遣送下乡后,两年多没见到鞍山了!再熟悉不过的“虹桥”、站前广场、火车站……一样样映入眼帘。心中感慨颇多,对于这座我生活了半辈子荣辱与共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买好了火车票,于次日凌晨回到沈阳父亲家里。一进院,就看见土墙上挂着一长串黄钱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我父亲居住的是大开间的房子,门帘挂在外面。我心急嫌脚慢,不顾一切地撩开门帘“咚咚咚”地砸门,可把屋内的继母吓了一大跳。继母拍着心口,惊魂不定,她把我们爷俩让进屋,原来,我的二妹也在这里。
二妹妹头句话就没好气地训斥道:“你怎么才回来?都给你发了几封电报了,咱爸就你这么一个儿子,怎么到死也指不上呢?”
继母小声地嘟囔了一句:“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盼回来了,简直太难请了。”
听罢这些话,我心如刀绞,对她们的责怪,简直无言以对,可是她们怎么知道,我的处境和难处?我强忍悲痛询问了我父亲从病重到故去的经过,我二妹妹边哭边向我说:“爸爸病倒了两个多月了,又惦记你,又想你,就在他病重的时候用手捶着墙,大声地喊:‘田芳啊田芳,你咋不快点回来,难道我要死的人了,都不能见你一面吗?’”
她又说,丧事都是她和继母两个人处理的。我爸爸生前工作的大东区塑料厂也很够意思,派来不少同事,帮着在南塔遗体火化的。我马上问:“骨灰盒现在何处?”继母说:“寄存在火葬厂了,你说往哪放呢,也不敢往家里放,都等着你回来处理呢!”
清晨时,我拉上二妹妹和儿子——老铁,迅速赶到火葬厂的骨灰寄存处,按着号找到了父亲的骨灰,那是一只非常廉价的骨灰盒,大概才六块钱,上面镶着父亲的一寸照片……我们抱着骨灰盒到送别厅里,那里有不少人都是悼念亲人的家属,周围一片哭声,于是,我把这些天积压的悲痛全都释放出来了,顿足捶胸放声痛哭!我抱着骨灰盒说:“爸爸啊,儿看你来了,儿不孝,没有侍奉你老人家,也没有送你老人家走,我是个逆子!可是您知道吗?儿子现在的处境是身不由己呀!”我妹妹坐在对面也陪着我哭。过了好一段时间,心里松快多了,我叫妹妹到寄存处把骨灰盒寄存的事退了。妹妹问我,想把骨灰盒放哪儿?我说:“我是儿子,老人的骨灰一定要带走!”
手续办完之后,我抱着骨灰盒,回到家里。继母一看骨灰盒大惊失色,说:“你怎么把这东西带家里来了,可不能放到我这儿,太叫人害怕了!”
我说:“您放心,我把他带回农村去!”继母这才不言语了。又过了两天,我们顺着原路回到了农村,先后仅用了四天时间,因为我不敢延误了日期。打那之后,我父亲的骨灰盒就放在我们家的桌子上,用一块毛巾盖着。
1975年,我带着父亲的骨灰盒,寄居在沈阳市三姨的家里。三姨一看是骨灰盒,吓得不轻,她说:“你们来投奔我可以,可这东西不能放家里,多不吉利,多吓人呀!快点儿找个地方,让你父亲入土为安吧。”
我说:“三姨,我现在的处境,您也清楚,这骨灰究竟怎么个入土法?咱家一无坟地,二无合法手续,想安葬也不可能。您老别着急,这两天我就想个办法。”
可以这么说,为安葬骨灰盒的事情我煞费苦心,最后想到了沈阳北陵。那个地方空旷,陵寝的后面又人烟稀少,地面大,树木多,应该是最理想的地方。第二天清晨,趁人迹寥寥时,我和堂弟各骑一辆自行车,拿了锹、镐,带上骨灰直奔北陵。按理说,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可是我真没有别的法,只能这么一条路了。
我们围着北陵转了一会儿,最后选定在陵寝后边的一块地方。那是一棵合抱着的松树,一个根两个杈儿,就好像双胞胎连在一起似的。我们把车子停好,在树下迅速挖了一个坑,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塑料布把骨灰盒包好。然后,我双手抱着跪下趴在地上,把骨灰盒摆放在坑的深处,又把坑填平。我对堂弟说:“你帮我记着点儿,骨灰就埋在这棵树下,将来一旦过好了,我还要回来把骨灰起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被落实了政策,很多历史问题都得到了昭雪平反,恢复了名誉和公职,我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原单位——鞍山市曲艺团。
一切安顿好之后,我就想到了父亲的骨灰,托朋友帮我找了一块墓地,之后,我又请了假带上子女去了沈阳。干什么?去起父亲的骨灰盒。当我到了陵寝的后面,一看,傻眼了,没想到几年的光景,北陵的变化也非常大,小树变成了大树。当年那棵有着“记号”的树说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围着北陵,转了很久,全力地辨认着。人们指指点点,比比划划,招来几个看热闹的,他们投来奇怪的目光,不知我们要干什么?我只好对家人说:“大概就在方圆之内吧。”第二年,我只身又到北陵找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有朋友劝我说:“老单,别找了,老爷子能在沈阳北陵‘安睡’不也挺好嘛!跟皇太极做个伴,也是他老的福分啊!”
我苦笑了一下,只好做罢。时至今日,父亲的骨灰还在北陵的某个角落里,我一家现生活在繁华热闹的北京城,有趣的是,每到清明时节,看到别人拉着大队,虔诚地祭拜先人,我内心则无比难过。一晃40年过去了,星移斗转,日月沧桑,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变化。我要对父亲说:我和您的孙辈活得很好,倒霉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您的儿子为您争了气,为咱家露了脸。生活在和谐社会真好,安息吧,我敬爱的父亲,儿孙永远都怀念您……
谈起漫长的家事来,我非常清楚,父亲原名单永魁,字长臣,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1年春夏之交,享年整整60岁。
细细说起来,父亲这一生,命运多舛。无论是童年,还是晚年,他几经生死、历尽磨难,几乎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据我祖母回忆说:父亲那辈人,总共兄弟三人,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一家几口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底层生活。父亲8岁那年,经人介绍,在镇子上一家织麻袋的厂子当了“童工”,每天起早贪黑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儿。晚上,累得干着活就睡着了,连上茅厕的时间都没有,经常把小便尿在裤子里,久而久之的患了一种叫“大头翁”的病。脑袋肿得好大,二目“封侯”,啥也看不见了。
这就是残酷的生活现实,家里,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居然如此清贫,年龄低下的孩子又病成这个样子,简直是雪上加霜。所幸,在那段时间,我伯父——单永生一直在养家糊口。伯父曾拜了一位鼓书老艺人为师——无非是学说书、唱西河大鼓。凭着悟性和努力,伯父很快就登台演出了,观众喜欢这位能说会唱的小演员,给他送了个绰号——“八岁红”。
大伯是个勤快人,他走乡串镇不停的演出,全家人靠着这个孩子的微薄收入,终于渡过了难关。之后,在大伯的影响下,我父亲和我三叔——单永槐,也相继拜师学曲艺。我三叔的“天分”很好,学会了说评书;我父亲说书的悟性差点儿,只学会了弹三弦。再以后,他们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哪个地方能挣钱,就跑到哪里去。
古话说:“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父辈历尽艰辛,终于在饥寒交迫中长大成人。此后,他们又来到天津这个曲艺之乡,这一回,总算苦尽甘来。
天津自古就是大码头,人口多,帮头大,各种生意云集,只要肯吃苦,混口饱饭绝对不成问题。由于我父亲为人忠厚老实,被鼓曲老艺人王福义——也就是我的外公所看中。先是雇佣他弹弦伴奏,而后,又把比我父亲小8岁的女儿——王香桂(她就是我的生身母亲)许配给他,那年,我父亲26岁,母亲18岁。要说明的是,我母亲当时在天津曲艺界已小有名气,绰号“白丫头”,她称得起我外祖父家的一棵摇钱树!我父能娶到这样的艺人为妻真是吉星高照,一步登天。母亲19岁那年,在天津生下了我,这就是我生于曲艺世家的渊源。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我“闯关东”。来到东北后分别在营口、沈阳、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演出。我跟随父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全靠我母亲天生一条好嗓子,“吼”出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小康之家。之后,母亲又为我生下几个妹妹,如今,我兄妹五人都还健在。
旧社会艺人没有地位。官欺、民狭、嘎子搅!私官两面是非多多,做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上下打点、多方周旋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父亲饱受没读过书、没文化之苦,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我6岁上私塾,学“人之初、性本善”;8岁上“洋”学——学国文和日文。父亲还为我请过一个老学究杨爷爷,为我业余补课,他巴不得宝贝儿子能早日成材,做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将来找一个令人羡慕的好职业,以此改换门庭,彻底摆脱曲艺这个“下九流”的行当。我从小受父母的灌输,对说书、大鼓书也十分厌烦、鄙视,暗下决心好好读书,将来做一名教师、工程师或医生。
我小时候特淘气。捅娄子、惹祸、不懂礼数、学习不好,父母懒得管教我。抽嘴巴、打屁股、罚跪更是家常便饭,父亲手重,我身上经常带着伤。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思想,什么“恩养无义儿,棍头出孝子”“小孩不打不成材”等说法,都深入人心。有几次因为把我打得太重了,奶奶疼孙子,跟父亲几乎玩了命。我从小到大都不敢跟父亲顶撞,甚至受了极大的委屈也不敢分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老离世。
1951年,一件意想不到的大祸从天而降,在同一天里我父亲、母亲、外祖父、二舅、三舅这些亲人,都被公安部门带走。半年后,我母亲、外祖父获释;父亲、二舅、三舅因犯包庇罪分别被判处6年、8年、5年有期徒刑,父亲那年刚好43岁,受其影响,我前半辈子没得好,成了灰色人物。
话再说回来,好不容易盼着过了近五个年头的时候,也就是说,再有一年父亲就可刑满回家了。更大的意外又发生了。我母亲和父亲忽然离了婚,把我一家老小扔在了沈阳。主心骨不在了,能挣钱的老娘也走了,当时,我如泰山压顶,心灵和经济双重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就是我为什么辍学、与妻子——王全桂结婚,为什么又干了本来厌烦的曲艺这一行。
父亲6年徒刑期满回到家中,面对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爱妻改嫁走了、儿子结婚了,儿媳也没离开本行,是个说大鼓书的,而且比儿子的年龄大8岁。古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后来父亲对我坦诚地说:“当刑期满从监狱回到家时,恨不得一头碰死,因为我的愿望和寄托全没了,全毁了。”
毕竟骨肉情深,很快父亲原谅了我,但不去鞍山与我同住。他要自力更生,学评书从头再来,一扫多年依赖妻子挣钱的习惯。可是,这一切努力已经太晚了,他一无文化、二年近五十,想说书,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很快,他就被沈阳市曲艺团裁员,转业到沈阳市大东区的一座塑料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后来,父亲也再婚,为我娶了个继母,因诸多原因,感情不和,甚至口水战不断。有一次,父亲为给同志家帮忙盖房,午间休息又中了风,患上了半身不遂。“屋漏偏遭连阴雨”,一个灾难连着不幸,他的晚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很快到了1969年冬,在等待下乡的前夕,我自知在鞍山待不了多久了,利用这段空闲,就把患半身不遂的父亲接到了鞍山,想藉此尽一下做儿子的孝道,这是我们父子俩一生当中最亲密的接触,也是父与子人生最后一次长谈!
在那段日子里,我和父亲几乎无话不说,相互交心。从儿时起,聊到我入学;又聊到小时候我不听话、尽淘气,甚至爱撒谎等等。我则埋怨父亲当年出手太重!没短了冤枉我。打我还包括打我的两个师姐(父亲的徒弟)。看得出,父亲很内疚,脖子上的大筋蹦了几蹦,极为感慨地点了点头,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接着说:“那个时代都这样,我那辈儿都是在打骂声中长大出徒的。唉!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另外,打徒弟的事儿,都说‘打戏子打戏子’,你不打她们出不来呀。现在看来,过去做得的确是太过分了……”
父亲和我面对面地坐着。我望着他那日渐消瘦的五官,那对突出的眼睛,满是刀刻似的皱纹,一头银发及那动作迟缓的肢体……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洒衣襟。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做个孝顺的儿子,父亲能永远与我住到一起共同生活。我要以最大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来抚慰父亲心灵的创痛,让他颐养天年!不幸的是,那时,我的政治生命已被剥夺了,而且,我和老婆孩子,即将被遣送到农村,已经自身难保了,空有其心而无其力呀!
在我和父亲分别的时候,老人家一手拄着棍子,一只手抚摸着我儿子老铁的头说:“田芳啊,我这辈子算完啦,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不能再叫他受罪了啊!不管到农村有多苦,你都要挺着,再苦还能比监狱苦哇?我不心疼你,我是疼我的孙子。他个孩子招谁惹谁了,跟着你们去受那份罪呀……”
父亲说到这儿老泪纵横,我的心碎了!这真是:美好愿望难实现,两代霉气散不完,天公如此不作美,狭路何时能放宽?!
我目送父亲上了回沈阳的客车,谁知,此番分别竟是终生的诀别,也是父亲留给我最后的影像。
1970年2月2日,小雪飘落,北风扫尘,我一家四口被遣送到辽宁省台安县农村。
1971年春天,我正在地里和一大帮“革命群众”播种,突然,大队通讯员小王跑来,交给我一份电报,打开一看,上面就是几个字:“父病重,速回沈阳!”这封电报是继母发给我的。当时,我想跟父亲两年多没见面了,可能老人想念我,以病重为借口催我回去看他,我没有相信。心想:爸爸呀,你好糊涂。难道你不知道儿子现在的处境吗?眼下,我生不生、死不死,形同奴隶。领导能答应吗?即使我提出要求也得撞南墙!
当时,我把电报放在兜里并没声张,也没请假,因为我跟我父亲分开的时候,他的身体除行动不便,别的方面很好,我根本就不信他病了。几天之后,我依然在地里干活,小王又给了我第二封电报,打开一看,上面写得是:“父病危,速回!”还是继母发给我的。这次我有点懵了。上次的电报是病重,这次的是病危,虽只一字之差,可见,父亲的确是病了。否则,谁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我急忙跑到大队部向书记和大队长请假,并把电报递给他们。大队长看过电报之后没说什么,大队书记说话了,他翻着眼皮瞪了我一眼,把电报放在桌上:“我说老单,你是啥身份,知道不?你是现形反革命,在我们这儿接受劳动监督,据群众反应,你劳动成绩不怎么好,还经常喊冤诉屈,还让你老婆回城上访,别以为我们不掌握。这就是你不认罪的表现,所以不能给你假,去吧,回去干活。”
一时间,我气堵咽喉,转身就走,我知道,再说什么也是白搭,何必哀求呢!回到大田里,那些老乡们关心的问我怎么回事?我简单的把情况介绍了一遍,他们摇头叹气,打了几个唉声。在那种大时代的背景下,谁敢直接同情一个“现形反革命”呢?
又过了几天,大队通讯员王某又递给我第三封电报,在我没看之前,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打开一看,上写:“父病故,速回!”我当时腿一软,蹲到地上哭了,电报也从我手中滑落到地上。有个老乡认得字,他拾起电报看了一眼对我说:“你爸死了?这才几天的事呢,你快上大队请假吧,跟他们好好的哀求哀求,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么大的事情,他们或许能给你假。”
随后,我又鼓起了勇气哭着跑进大队部,正好书记、队长还有其他几位干部都在,我把电报往上一递,哀求他们能准许我赶回沈阳,为父亲治丧。书记沉默了片刻说:“你先回去干活吧,我们研究研究!由于你的身份特殊,我们还得向公社领导请示。”
于是,我掉着眼泪又回到田间干活,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父亲的一颦一笑浮现在眼前,我的两条腿不听使唤,一个劲儿地打颤,双手不住地发抖,因为在众目之下,我不便放声大哭。
过了一会儿,大队通讯员小王跑来喊我:“老单,书记叫你去一趟!”我心里“咯噔”一下,莫非他们同意了?准我的假了?于是,我三步并成两步跑着到的大队部,当时,我最担心的是不给假。结果出乎意料,书记说:“方才我们向公社请示了,给你五天假,快点奔丧去吧!不过你可准时回来,别忘了你是受管制的人,如果到期不能按时回来,后果自负!”
我当时被感动了,给他们深深鞠了一躬。之后,我飞快的回到家跟我老伴一说,老伴也哭了,她给我凑的钱,又拿了两件衣服,于是,我带着儿子——老铁,迅速赶到18华里之外的台安县城,登上了开往鞍山的客车。
自被遣送下乡后,两年多没见到鞍山了!再熟悉不过的“虹桥”、站前广场、火车站……一样样映入眼帘。心中感慨颇多,对于这座我生活了半辈子荣辱与共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买好了火车票,于次日凌晨回到沈阳父亲家里。一进院,就看见土墙上挂着一长串黄钱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我父亲居住的是大开间的房子,门帘挂在外面。我心急嫌脚慢,不顾一切地撩开门帘“咚咚咚”地砸门,可把屋内的继母吓了一大跳。继母拍着心口,惊魂不定,她把我们爷俩让进屋,原来,我的二妹也在这里。
二妹妹头句话就没好气地训斥道:“你怎么才回来?都给你发了几封电报了,咱爸就你这么一个儿子,怎么到死也指不上呢?”
继母小声地嘟囔了一句:“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盼回来了,简直太难请了。”
听罢这些话,我心如刀绞,对她们的责怪,简直无言以对,可是她们怎么知道,我的处境和难处?我强忍悲痛询问了我父亲从病重到故去的经过,我二妹妹边哭边向我说:“爸爸病倒了两个多月了,又惦记你,又想你,就在他病重的时候用手捶着墙,大声地喊:‘田芳啊田芳,你咋不快点回来,难道我要死的人了,都不能见你一面吗?’”
她又说,丧事都是她和继母两个人处理的。我爸爸生前工作的大东区塑料厂也很够意思,派来不少同事,帮着在南塔遗体火化的。我马上问:“骨灰盒现在何处?”继母说:“寄存在火葬厂了,你说往哪放呢,也不敢往家里放,都等着你回来处理呢!”
清晨时,我拉上二妹妹和儿子——老铁,迅速赶到火葬厂的骨灰寄存处,按着号找到了父亲的骨灰,那是一只非常廉价的骨灰盒,大概才六块钱,上面镶着父亲的一寸照片……我们抱着骨灰盒到送别厅里,那里有不少人都是悼念亲人的家属,周围一片哭声,于是,我把这些天积压的悲痛全都释放出来了,顿足捶胸放声痛哭!我抱着骨灰盒说:“爸爸啊,儿看你来了,儿不孝,没有侍奉你老人家,也没有送你老人家走,我是个逆子!可是您知道吗?儿子现在的处境是身不由己呀!”我妹妹坐在对面也陪着我哭。过了好一段时间,心里松快多了,我叫妹妹到寄存处把骨灰盒寄存的事退了。妹妹问我,想把骨灰盒放哪儿?我说:“我是儿子,老人的骨灰一定要带走!”
手续办完之后,我抱着骨灰盒,回到家里。继母一看骨灰盒大惊失色,说:“你怎么把这东西带家里来了,可不能放到我这儿,太叫人害怕了!”
我说:“您放心,我把他带回农村去!”继母这才不言语了。又过了两天,我们顺着原路回到了农村,先后仅用了四天时间,因为我不敢延误了日期。打那之后,我父亲的骨灰盒就放在我们家的桌子上,用一块毛巾盖着。
1975年,我带着父亲的骨灰盒,寄居在沈阳市三姨的家里。三姨一看是骨灰盒,吓得不轻,她说:“你们来投奔我可以,可这东西不能放家里,多不吉利,多吓人呀!快点儿找个地方,让你父亲入土为安吧。”
我说:“三姨,我现在的处境,您也清楚,这骨灰究竟怎么个入土法?咱家一无坟地,二无合法手续,想安葬也不可能。您老别着急,这两天我就想个办法。”
可以这么说,为安葬骨灰盒的事情我煞费苦心,最后想到了沈阳北陵。那个地方空旷,陵寝的后面又人烟稀少,地面大,树木多,应该是最理想的地方。第二天清晨,趁人迹寥寥时,我和堂弟各骑一辆自行车,拿了锹、镐,带上骨灰直奔北陵。按理说,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可是我真没有别的法,只能这么一条路了。
我们围着北陵转了一会儿,最后选定在陵寝后边的一块地方。那是一棵合抱着的松树,一个根两个杈儿,就好像双胞胎连在一起似的。我们把车子停好,在树下迅速挖了一个坑,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塑料布把骨灰盒包好。然后,我双手抱着跪下趴在地上,把骨灰盒摆放在坑的深处,又把坑填平。我对堂弟说:“你帮我记着点儿,骨灰就埋在这棵树下,将来一旦过好了,我还要回来把骨灰起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被落实了政策,很多历史问题都得到了昭雪平反,恢复了名誉和公职,我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原单位——鞍山市曲艺团。
一切安顿好之后,我就想到了父亲的骨灰,托朋友帮我找了一块墓地,之后,我又请了假带上子女去了沈阳。干什么?去起父亲的骨灰盒。当我到了陵寝的后面,一看,傻眼了,没想到几年的光景,北陵的变化也非常大,小树变成了大树。当年那棵有着“记号”的树说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围着北陵,转了很久,全力地辨认着。人们指指点点,比比划划,招来几个看热闹的,他们投来奇怪的目光,不知我们要干什么?我只好对家人说:“大概就在方圆之内吧。”第二年,我只身又到北陵找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有朋友劝我说:“老单,别找了,老爷子能在沈阳北陵‘安睡’不也挺好嘛!跟皇太极做个伴,也是他老的福分啊!”
我苦笑了一下,只好做罢。时至今日,父亲的骨灰还在北陵的某个角落里,我一家现生活在繁华热闹的北京城,有趣的是,每到清明时节,看到别人拉着大队,虔诚地祭拜先人,我内心则无比难过。一晃40年过去了,星移斗转,日月沧桑,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变化。我要对父亲说:我和您的孙辈活得很好,倒霉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您的儿子为您争了气,为咱家露了脸。生活在和谐社会真好,安息吧,我敬爱的父亲,儿孙永远都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