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时间以来,由于思维的模式化,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经常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例子往往相似甚至雷同,套作现象也大有存在。记叙文写作中“情境置换”的运用,可以较好地让学生写出“真情”,写出“真我”,摆脱思维定式。“情境置换”是记叙文的一个写作技巧。学生基于原有的真实生活体验,换一个活动场景,从一个新的角度或更高的角度看待原来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获得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发现“真情”“真我”。
【关键词】记叙文;情境置换;思维模式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日前,宁德市五校联考的一篇自主命题作文暴露了学生记叙文的写作问题,许多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不少作文中的例子相似甚至雷同,套作现象也大有存在。
这次联考的作文题目如下: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平常的一句话,人们往往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不起眼之处,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的精彩,让人们彻底改变原来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含义,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组在深入讨论后对文章的写作立意解析大致如下:
“当时”不是现在和以后,是指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人和事情,或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它可以是记忆深处的,也可以是刚刚过去的、记忆犹在的。它在特定的情境下,触发了我们敏感的神经,让心灵为之震颤。“寻常”就是平常,是指追忆的人、事、物、情、理。这些都是与我们的日子密不可分的,它可以是一句话、一种声音、一种腔调;可以是一个物品、一处亮景、一次邂逅;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拥有共性的画面、细节、场景。这些曾经的温暖很多很平淡,当时没有感触、没有印象、没有体悟。“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拥有时,等闲视之;失去或过往后,人们就会想起无限的美好。“只道”既是一种陈述往事的平淡,又是一种常见真情的慨叹,也是一种生命哲思的顿悟。陈述的是平常事情中蕴藏的真实情愫,慨叹的是当时的懵懂与迷糊,顿悟的是而今的感触。
试题组原先商定将起评分定为42分,但实际的情况不能让人满意,最后的平均分不到40分。学生写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公共场合偶遇一次热心助人的场景,给自己带来了感动;父母一次雨中送伞或默默陪走夜路,给自己带来了感动;平时自己不在意的一种植物,有一天突然绽放,给自己带来了感动;等等。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寻常”之事,体现了不寻常。但是,这些事件都有“一次”或“偶发”的特点,我们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寻常、小概率的事件,何以谈“当时只道是寻常”?全区2900多名考生,将近四分之三的考生犯了审题的错误,这不免引发笔者的关注和思考。
笔者在这次作文批改中发现,这个错误的出现其实有着根深蒂固的原因,即学生思维的固定模式。记叙文事件必须深刻,教师也常常和自己的学生说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闪亮点,发现生活中不同寻常之处。从初中开始训练的记叙文,常见的题目就有《难忘的____________》《那一刻,_____________》《生活教给你________________》,等等,其所体现的事件本身就需要有代表性和不寻常性。因此,本次考试文章的套作现象特别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并且尝试用“情境置换”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
1.突破思维模式化,敢写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
题目要求写“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平常的一句话,人们往往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生活中普通的事情呢?其实,突破思维模式化是很困难的事情。学生从初中开始不管是在课堂上所写的文章,还是在课后阅读的大量作文选,其素材也几乎和生活中“不同寻常的小事”有关。因此,学生每次作文训练一提笔就想到这些内容也是情理之中。而这次作文训练就是要突破思维模式化,让学生敢写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
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
师:大家每天上学和放学最经常看到的一些景物、人物有哪些?每天必须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什么?
笔者把重心放在“必须”两个字上,用意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事情是每天“必须”发生的、高概率的事件。
生1:每天出门上学,妈妈都会不厌其烦地交代我“路上小心”“认真听课”之类的话。(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呼应和认同)
生2:每天放学,父亲都会准时骑着摩托车在门口等我回家。
生3:每天放学,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都会在操场打一会儿球,然后回家迟了就被批评。(生笑)
笔者马上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因为这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话或经历的事。
生:老师,这些小事真的很普通,怎么能不寻常呢?
师:是啊,妈妈每天出门的叮咛,父亲每天放学的迎接,同学们每天准时的篮球娱乐,这些都正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寻常”,那么怎么能体现“不寻常”呢?
2.在记叙文中学会“情境置换”
笔者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提问班上一个身材小巧的寄宿生。
师:你在老家念小学的时候,你家人有来接过你吗?(生点头)
师:你现在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来接他们,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低下了头,大家都明白她的答案)
师(顺势启发):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特别是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些往往是“当时只道是寻常”。亲人每天的问候,每天的爱心早餐,甚至每次对你的数落,往往过了很多年后你才发现这寻常中的不寻常。突破思维定式,你会发现生活中不是只有伟大的事情才有伟大的意义,对吗?
师:每天放学,有的同学和班里的几个同学都会在操场打一会儿球,然后回家迟了被父母批评。大家帮他想想,怎么往不寻常的方面去写?(生讨论)
生:其实,他现在很怀念初中时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打篮球的日子。现在每当他一个人坐在操场上,就会想起另外几个好朋友。
(全班学生给予这个学生热烈的掌声,笔者立即在黑板上写下“情境置换”四个大字)
师:同学们把以上几个同学的经历和感受结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非常有思想的记叙文了吗?
生(困惑):那这算虚构吗?
其实,“情境置换”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已。“情境置换”是学生在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下,换一个人物活动场景,从一个新的角度或从一种更高的角度看待原来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发现“真情”“真我”[1]。既然写“我”,那就必须写“真我”,写有意义的“新我”,这才具有吸引力。这种“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而且是普通的,因此,有的学生写每天出门时妈妈的叮咛,有的写每天放学时父亲的接送,有的写和同学们每天准时的篮球娱乐,等等。类似这样的题材,学生可以完全不用虚构[2]。素材源于生活,文章的内容才能被人认可,文章的情感能才能被人理解。而使用“情境置换”的方法,就是为了使文章的内容能更好地被別人认可,文章的情感能更好地被别人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其实不是虚构,而是艺术的情节加工。“情境置换”可以让人用另一个身份去观察,从另一种角度去体会,情感也自然可以得到升华。
学生在体会了“情境置换”的运用之后,重新把作文写了一遍。笔者在批阅作文中发现,学生的文章更加贴近生活,能真正从平凡中见不平凡,“假大空”的文章也少了。
笔者认为,“情境置换”是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一个不错的技巧方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升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黄华伟.高中生作文应“合为事而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5):60-61.
[2]张露.以生活为源,提高记叙文写作技巧[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10):64-65.
【关键词】记叙文;情境置换;思维模式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日前,宁德市五校联考的一篇自主命题作文暴露了学生记叙文的写作问题,许多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不少作文中的例子相似甚至雷同,套作现象也大有存在。
这次联考的作文题目如下: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平常的一句话,人们往往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不起眼之处,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的精彩,让人们彻底改变原来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含义,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组在深入讨论后对文章的写作立意解析大致如下:
“当时”不是现在和以后,是指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人和事情,或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它可以是记忆深处的,也可以是刚刚过去的、记忆犹在的。它在特定的情境下,触发了我们敏感的神经,让心灵为之震颤。“寻常”就是平常,是指追忆的人、事、物、情、理。这些都是与我们的日子密不可分的,它可以是一句话、一种声音、一种腔调;可以是一个物品、一处亮景、一次邂逅;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拥有共性的画面、细节、场景。这些曾经的温暖很多很平淡,当时没有感触、没有印象、没有体悟。“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拥有时,等闲视之;失去或过往后,人们就会想起无限的美好。“只道”既是一种陈述往事的平淡,又是一种常见真情的慨叹,也是一种生命哲思的顿悟。陈述的是平常事情中蕴藏的真实情愫,慨叹的是当时的懵懂与迷糊,顿悟的是而今的感触。
试题组原先商定将起评分定为42分,但实际的情况不能让人满意,最后的平均分不到40分。学生写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公共场合偶遇一次热心助人的场景,给自己带来了感动;父母一次雨中送伞或默默陪走夜路,给自己带来了感动;平时自己不在意的一种植物,有一天突然绽放,给自己带来了感动;等等。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寻常”之事,体现了不寻常。但是,这些事件都有“一次”或“偶发”的特点,我们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寻常、小概率的事件,何以谈“当时只道是寻常”?全区2900多名考生,将近四分之三的考生犯了审题的错误,这不免引发笔者的关注和思考。
笔者在这次作文批改中发现,这个错误的出现其实有着根深蒂固的原因,即学生思维的固定模式。记叙文事件必须深刻,教师也常常和自己的学生说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闪亮点,发现生活中不同寻常之处。从初中开始训练的记叙文,常见的题目就有《难忘的____________》《那一刻,_____________》《生活教给你________________》,等等,其所体现的事件本身就需要有代表性和不寻常性。因此,本次考试文章的套作现象特别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并且尝试用“情境置换”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
1.突破思维模式化,敢写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
题目要求写“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平常的一句话,人们往往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生活中普通的事情呢?其实,突破思维模式化是很困难的事情。学生从初中开始不管是在课堂上所写的文章,还是在课后阅读的大量作文选,其素材也几乎和生活中“不同寻常的小事”有关。因此,学生每次作文训练一提笔就想到这些内容也是情理之中。而这次作文训练就是要突破思维模式化,让学生敢写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
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
师:大家每天上学和放学最经常看到的一些景物、人物有哪些?每天必须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什么?
笔者把重心放在“必须”两个字上,用意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事情是每天“必须”发生的、高概率的事件。
生1:每天出门上学,妈妈都会不厌其烦地交代我“路上小心”“认真听课”之类的话。(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呼应和认同)
生2:每天放学,父亲都会准时骑着摩托车在门口等我回家。
生3:每天放学,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都会在操场打一会儿球,然后回家迟了就被批评。(生笑)
笔者马上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因为这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话或经历的事。
生:老师,这些小事真的很普通,怎么能不寻常呢?
师:是啊,妈妈每天出门的叮咛,父亲每天放学的迎接,同学们每天准时的篮球娱乐,这些都正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寻常”,那么怎么能体现“不寻常”呢?
2.在记叙文中学会“情境置换”
笔者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提问班上一个身材小巧的寄宿生。
师:你在老家念小学的时候,你家人有来接过你吗?(生点头)
师:你现在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来接他们,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低下了头,大家都明白她的答案)
师(顺势启发):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特别是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些往往是“当时只道是寻常”。亲人每天的问候,每天的爱心早餐,甚至每次对你的数落,往往过了很多年后你才发现这寻常中的不寻常。突破思维定式,你会发现生活中不是只有伟大的事情才有伟大的意义,对吗?
师:每天放学,有的同学和班里的几个同学都会在操场打一会儿球,然后回家迟了被父母批评。大家帮他想想,怎么往不寻常的方面去写?(生讨论)
生:其实,他现在很怀念初中时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打篮球的日子。现在每当他一个人坐在操场上,就会想起另外几个好朋友。
(全班学生给予这个学生热烈的掌声,笔者立即在黑板上写下“情境置换”四个大字)
师:同学们把以上几个同学的经历和感受结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非常有思想的记叙文了吗?
生(困惑):那这算虚构吗?
其实,“情境置换”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已。“情境置换”是学生在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下,换一个人物活动场景,从一个新的角度或从一种更高的角度看待原来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发现“真情”“真我”[1]。既然写“我”,那就必须写“真我”,写有意义的“新我”,这才具有吸引力。这种“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而且是普通的,因此,有的学生写每天出门时妈妈的叮咛,有的写每天放学时父亲的接送,有的写和同学们每天准时的篮球娱乐,等等。类似这样的题材,学生可以完全不用虚构[2]。素材源于生活,文章的内容才能被人认可,文章的情感能才能被人理解。而使用“情境置换”的方法,就是为了使文章的内容能更好地被別人认可,文章的情感能更好地被别人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其实不是虚构,而是艺术的情节加工。“情境置换”可以让人用另一个身份去观察,从另一种角度去体会,情感也自然可以得到升华。
学生在体会了“情境置换”的运用之后,重新把作文写了一遍。笔者在批阅作文中发现,学生的文章更加贴近生活,能真正从平凡中见不平凡,“假大空”的文章也少了。
笔者认为,“情境置换”是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一个不错的技巧方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升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黄华伟.高中生作文应“合为事而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5):60-61.
[2]张露.以生活为源,提高记叙文写作技巧[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