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舞台上的勇士

来源 :小资CHIC!ELEGAN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2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这个由三面墙围起来的地方,有它独有的气场,亦是无数人心中的信仰。对于胡军而言,这里是他熟悉的地方,在这里他放松自在,却也始终充满敬畏,这是他引以为傲的战场,坚守某些东西,打破某些东西,直面某些东西,深思某些东西。舞台中央,他依然勇敢。
  有态度的舞台
  英雄驰骋战场,战场成就英雄。如果非要比喻,胡军和舞台大致也是这样的关系。彼时的剧院空荡荡的,退却了喧嚣纷繁,灯光聚焦在他一人身上,他曾说“舞台别看那三面墙,那三面墙就是一个气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这股气场拿住的,要大家一块儿去拢这个气。”而那天,剧场里只有他,舞台上只有他,他往那里一站,眉头微蹙,周围的气仿佛都聚拢了过来,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将相,深沉地凝视着那片自己为之挥洒热血与汗水、抛尽激情与热切的战场。
  “舞台就交给你了,我希望每天都不一样。”因为“大导”林兆华一句话,胡军真切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担子的重量。在人艺传统而深厚的舞台上,胡军和他的“战友”们尝试以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来打破观众的习惯。《人民公敌》中,胡军不仅仅是主演斯多克芒,也是随时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演员、时刻观察整个剧的旁观者。演出有谢幕的时候,但他们的思索和尝试却似乎没有尽头。“我基本上百分之百的精力全部集中在观察,在想象这段戏怎么回事,节奏怎么办。”你可能会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能完全理直气壮地说看过了一部戏,因为它每一场都会有不同。明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你被这一场的精彩所吸引时,或许就已经在开始期待下一场的惊艳了。
  对于这种把“排练场”搬上舞台的新形式,胡军一直强调它不是简单的“跳进跳出”,也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戏中戏”,“我们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比如说朗读剧本的方式去展示一百多年前易卜生的这个《人民公敌》,就是要告诉观众:我们在演戏。”这其中加入了中国戏曲当中一些很好的东西,“拿起来就是,放下,是又不是。”
  在这种尝试中,他们最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是舞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不光是一种表演方式,我们还有其他的,舞台上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大家已经习惯了一种可能性,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这个演出、通过把经典重新解构,跟今天联系在一起,让今天的观众能够同样真正地从多方面来了解当下。”正是这种解构的可能性,让胡军选择了这部戏,选择回到戏剧舞台上,“我们可以把经典打碎,如果你要新写一个剧本,你打碎的意义性并不是很大,这是个经典,而且这个东西可以跟现实的很多东西挂上钩,我们有自身的一种态度。”
  在《人民公敌》中,不时的打断使得演员自身的态度和人物角色的态度交缠在一起,“观众可以认为某个演员是这种态度,但它又可以是人物的态度,非常凝重、非常集中注意力地去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单纯地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我们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观众的观演习惯,不是让观众从头到尾去欣赏一部很完整的戏,我们要把自己的态度也加进去,现代人对名著的这种态度,所以我觉得这种有节奏的打断也是必要的。”
  打破,往往是为了某种坚守,“我们没有篡改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希望能在舞台上真正地自由起来,这种自由度不是跟着观众的效果去走,而是让观众跟我们去走,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我们跟着观众去走,就变成小品了,真正的戏剧舞台也就不在了。”
  从舞台上出来的人
  舞台在胡军的心中,是一个不可亵渎的信仰,为了无限接近它的真谛,胡军一直是这块土地上冲锋陷阵的勇士。
  “我停了3分钟,舞台上的3分钟是多么的长,后面我举起手来,自己打断自己,这是后面我自己加的。”无论是新的表演形式,还是细节上的推敲,胡军一直在做一些尝试,期望通过这些尝试,能够开拓出另一种可能,让观众进入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在《人民公敌》中,胡军给自己加了一个略长的停顿,舞台上哪怕是短暂的停顿也足以让观众不安与躁动,连“大导”也担心观众受不了,让他把这个停顿缩短,但胡军有他自己的用意,“现代社会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少数派,都觉得自己是被孤立的,都觉得自己是很孤独的,但聚在一起,这些孤独的人们并不是孤独的。就像易卜生所说的,大多数人孤独。如果真看进去戏的人,他们会跟我一块儿坐着,品尝这份孤独跟孤立。但一般很多人不会这样,所以我不得不去缩短这种东西。”
  “我特别希望当我坐的时间长的时候,观众是‘死’的,最后从安静到躁动。”他的声音一贯地中气十足,浑厚而有磁性,说到这里带了一点点的激动,希望中夹杂了一丝隐隐的失望。这让我想到了曾经他在采访中略带激动地质问:“中国的观众有看戏的习惯吗?有吗?”他是这样的,可以为了戏剧奋不顾身地尝试,也会因为戏剧而选择暂别舞台。
  曾经他是中戏校园戏剧的领军人物,和孟京辉等“一帮在中戏吃不饱的人”,去做荒诞派戏剧、先锋派戏剧,白天上课,晚上自己排练,到处借一些道具、大伙儿筹资,然后开始演出,就这样慢慢开始了校园戏剧的传统。“那时候个性比较张扬,感觉我们是先锋派,现在想起来是很值得珍惜的一段经历。”后来当大家都开始跟风,转向先锋话剧而把原来的一些东西都扔掉,把小剧场当做一种时尚时,他有了疑惑,带着拧巴选择暂别舞台。
  “电影、电视、戏剧其实都是战场”,他没下过战场,心中的热情更是没有退却过,这次和大导合作《人民公敌》,尝试这样一种新的形式,让他更加充满了斗志,“舞台上跟观众共呼吸、同命运、共心跳的那种感觉、这种观演习惯,我觉得是最高级的。”虽然是慢慢在寻找一种新的表演方式,有着很大的难度和挑战,但这种感觉他一点也不陌生。“我不需要去适应,我就是从舞台上出来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新的表演方式,新的观演习惯。回到这个舞台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仍然是一个在舞台上勇敢的人。”
  至深乃无形
  胡军当然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的一身正气总是强大到让人无法忽视,当他在《天龙八部》中以萧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那身正气仿佛得到恰好盛放的容器,两个灵魂重叠,让人再也无法忘记。   有人说他看起来“三观特别正”,他不是看起来,而是真的正。胡大侠的直人快语是出了名的,演艺圈不逊江湖,对于偶尔冒出的不和谐之音,胡军从来不惧,一身正气盖过去,谣言自破。面对不时有记者抛过去的刁钻问题,胡军向来见招接招,回答一如“降龙十八掌”般直接迅猛,力道强劲,毫不含糊,不仅给出自己的答复,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有与他相熟的记者便曾被直接说过“你还能问出这个问题,你有点低级。”言下之意,我对你有点失望,也顺带敲醒对方,你理应更好。或许正有人因此而想起自己不小心遗落的初心呢?
  《赤壁》里的赵云、《楚汉风云》里的项羽、《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建元风云》中的忽必烈,他演的英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英雄”、“硬汉”标签下的另一位演员,“我无所谓大家给我贴标签,而且有些标签我觉得很感恩,比如说硬汉啊、英雄啊,这些标签不是每个人演完戏以后大家都会给你贴上的标签,所以说我很珍惜这些标签。”
  虽然感恩这些标签,但胡军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员,也必然不会止步于此。我们能看到他不停止的尝试,如《岁月》里迂腐不通世故的书生,《风语》中忠于党国的反派。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胡军在其中的态度,“不管是正派角色还是反派角色,都要有一种能量去传递给观众。”他选择角色有自己的标准,“自我能够把控这个角色,而且自己能够被角色感动,希望为这个角色而去付出,这是最主要的一点。”
  “我从来不挑战自己,我最多就是去尝试,尝试自己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对演员来讲最难能可贵的。”胡军勇于做出新的尝试,但是不做无把控的冒险,或许这与他把舞台看做战场的观念一致,这是战场,便不允许因自己的逞能和冒险而毁掉这场战役。在能够把控的范围内尽可能尝试,有张力、有勇气,更有一份对于演员这一事业的责任。舞台,他有义务坚守,也看不得有人随意践踏,说到当下影视演员尝试舞台剧的现象,他的态度依然是不变的坚定,“我觉得最多也就是一个尝试,因为我并没有看到他们身上的那种戏剧精神。戏剧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你会演戏就能上舞台,我觉得这是不严肃的。”
  人到中年,台上台下的他总有诸多思考,微蹙的眉仿佛是为了记录这一切而留下的痕迹,胡军坐在剧场中,周身有着慢品岁月的沉稳安定,与一身正气相融,在深厚的人艺剧院中,一切恰到好处。所谓“大道至简”,在经历和积累抵达一定程度,回归朴实与本真反而成了最大的追求,“以前有很多所谓的技巧,但到最后突然发现这些技巧全都变成了雕虫小技,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演员你得真诚,你身上的那些所谓的本事和修养,很多的东西那都是一点一滴自己积累起来的,跟别人毫无关系。”
  硬要说这些年对他影响最多的人,恐怕就是与他牵手走过十几个年头的妻子卢芳了,当年的求婚至今被传为佳话,才子佳人,相同的爱好、共同的信仰,彼此都成为对方的一部分,深入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当中。“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肯定会有改变,但是到底改变在哪了,我真说不出一二三四来,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在一起。”
  伊人在侧,儿女绕膝,所谓的浪漫和幸福,在胡军的心里也有了更为深沉朴实的理解,堪称经典,不妨共赏:
  “浪漫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把它单拎出来,就剩尴尬了。反正我一回到我们家,往院子里一坐,我就觉得很幸福。”
其他文献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著名电影人方励的下跪博来了众多影人对《百鸟朝凤》电影的关注,也让院线对排片做了适当的调整。这一部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以一种悲凉的状况在上映的路上颠簸前行,从上映的遭“碾压”,排片不到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的400分之一,到方励的下跪,舆论的影响,以及各种影评人、电影公众号和媒体人自发为其撰文推广,朋友圈的刷屏以及对吴天明的折服,我也邀约了好友一起去看《百鸟朝凤》,就像
期刊
天气渐渐转热,身体里的馋虫似乎也跟着苏醒,特别是一到晚上,总想拉着三五好友于华灯初上之际,在夜风习习处举杯畅饮大快朵颐。要说夏夜与美食之绝配,绝对非啤酒莫属了,丰富的气泡,爽滑的口感,一饮而尽的畅快淋漓,绝对是你的夏日必备良品。今天CHIC就为各位“酒鬼”们科普几款行货,千万不要错过啦!  一.精酿啤酒  作为全球消耗量仅次于茶和水的饮品,啤酒传承发展至今已经演变出了无数的种类。精酿啤酒是近年来众
期刊
众所周知,今年是猴年,“小猴子”被大家普遍认为是善于交际、灵敏、聪慧、充满求知欲的。不过大家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我们的神话故事里,那只大闹天宫,翻江倒海的“美猴王”。本期小资有约,我们特别采访了两位孙悟空——张卫健和吴樾,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两位在扮演“齐天大圣”这个历史神话人物时有着怎么样的理解和“灵”感呢?  张卫健:人最离不开的是“金刚箍”  CHIC:1996年TVB的《西游记》《齐天
期刊
从西北的黄土高坡,到都市的广厦高楼。从初出茅庐的北电学子,到一年有三部剧热播的电视剧大咖。也曾风光无限,也曾风雨如晦。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这就是凌潇肃,“不忘初心,淡然前行”。  低调前行,事业家庭两丰收  2016年可谓凌潇肃霸屏年,从今年4月起,由凌潇肃主演的都市情感大剧《有爱一家人》《情谜睡美人》《菜鸟来袭》陆续在多个频道开播。而除了忙着各剧的宣传,凌潇肃还积极出席各种活动。这似乎预示着前段
期刊
吴樾对自己的定位永远不满足于一个“武打明星”。张纪中版《西游记》中饰演“猴王”孙悟空让他的角色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亲自执导制作一部电影提升了他对镜头和全局的把控力。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让他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的途径,也是他走向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从新的角度诠释孙悟空  2012年,张纪中导演的《西游记》在各大卫视播出。然而有86版《西游记》这样经典之作的存在,难免让人对两者产生对比。新
期刊
导语:从1994年入行至今,他的作品涉及了艺术、时尚、科技、地产……等各大高端商业领域。Paolo Filippini Fantoni——这位世界级的灯光设计师,多次与法拉利、梅赛德斯、轩尼诗、伯爵、菲拉格慕等一线大牌的会场灯光秀,并与众多知名歌手合作,如Shakira、Gloria Gaynor。如今这位奇才将其颠覆与疯狂的臆想倾注于上海。将热爱发挥到极致,是他秉持的信条。  光影大家,匠心“匠
期刊
在你的印象里,摇滚是什么样子?我猜,或许是狂热的嘶吼,或许是不羁的造型,或许是“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桀骜不驯?是,也不是,摇滚是一种精神,有时候它需要以这些方式传达,有时候就只是单纯的抒发。  鲍勃·迪伦《Fallen Angels》  刚刚过完75岁生日的美国摇滚巨匠鲍勃·迪伦(Bob Dylan)在5月20日发布了自己的新专辑,不管是巧合还是有意,总之他在这个适合表白的日子里,宣告了自己对音乐、
期刊
“一个危险的游戏,能有多少种玩法?两个男人的关系,能有多少种可能?”在这场诱惑与危险并存的游戏中,谁才是真正的主导?  1924年的芝加哥,两位出身于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内森和理查德就读名校法律专业,风华正茂,前途大好。理查德是个万人迷,追求“尼采式超人”的精神优越感,行为大胆冒险。内森为获得理查德的感情,对其百般顺从,并与理查德签下了一纸危险的契约。在一次绑架撕票的“大游戏”中,犯罪现场被警方发现
期刊
成功塑造了多个机智率性角色的他,荧屏后却是一位低调的思考者。出道近二十载,他对表演的热情与执着始终如初,多产的影视作品让他坐拥大批忠实影迷,与妻子张茜长达十八年的甜蜜爱情更是羡煞旁人。此刻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你将会邂逅一个未见的卫健。  “艺”专多能  聊起演戏,张卫健演绎的角色可谓不胜枚举。不得不提的是他在《隋唐英雄4》中,一人分饰两角,两种迥异的人物形象与性格,他都诠释得恰到好处,并对这种特殊形
期刊
一首《愚先生》既表明了俞灏明的态度,也阐述了他近来的状态,随性、坚强,过去别来,现在无恙,在轻松欢快中传递阳光向上的正能量。他还是那个俞灏明,初心依旧。  1. 玩转色彩  同色系拼色,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会过分突出,是低调时尚的首选,搭配格纹长裤,在休闲中透出品味。  2. 最热元素  要说今年春夏最流行的元素,绝对是丹宁&PU材质透明外套,双热结合,打造最前沿的当季时尚造型。  3. 休闲学生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