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的人坐在课堂上,但一颗心却不知道飞向了哪里,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他们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如果对他们采用惩戒性提问,他们的表情将会是一片茫然。对于这样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在场现象”。
笔者关注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不在场现象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零零碎碎地积累了一些原始材料。为了方便观察,我选择了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作为样本班级。我们班的学生人数不多。三年级的时候26人,女生10人;四年级的时候31人,女生9人。纳入研究的83节课中,语文26节,数学18节,英语12节,音乐8节,体育9节,美术10节。研究的方法主要就是观察,作为补充的做法就是找学生谈话。研究的方法也是我判断学生是否在场的依据:学生面部表情漠然超过一定时间(一般是10秒钟以上)就算一次不在场。有一次算一次。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先做一个说明:鉴于精细统计的繁杂,累计观察学生人次是包括了习惯性不在场的人次的。——所谓“习惯性不在场”,专门指在同一节课中同一个人有过2次或者2次以上的不在场。——所以,本文中所提及的“累计观察学生人次”其数字往往大于实际在场的学生总数。由于学生并不清楚老师的真正意图,包括和我搭班的老师也不知情。——因为我是教导主任,大家一直以为我只是例行的听课调研罢了。所以,由此获得的一些材料和数据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我们会有一些发现:
1.在所有所谓的主要科目中,最容易不在场的是语文,其次是数学,英语的在场状况最好。
2.在体艺科目中,不在场的比例非常低,可见孩子们对于体艺课的喜爱了。
3.男孩子不在场的比例总体上明显高于女孩子,在“不在场”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性别方面的倾向性。
4.“习惯性不在场”情况比较突出,也就是说,小学生不在场现象通常是集中发生在少数孩子的身上,这也许就是学困生产生的根源。
由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
1.文化课的高不在场率、体艺课的低不在场率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孩子所以不在场跟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关注程度密切关联。文化课课时相对较多,又有沉重的考试压力,在兴趣上自然就比不上体艺课。而课时相对较少的体艺课,容易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再加上它们都没有考试的压力,属于一种相对“自由、自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课堂上,孩子们的参与程度都非常高,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那种课堂的主人,因此种种,在体艺课堂上,孩子们想不在场都困难,它们的低不在场率也在情理之中。提高文化课上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应当成为文化课教学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2.语文课的不在场率居高不下很让我郁闷,因为我自己就是样本班级的语文任课老师。笔者自问还可以算是比较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神采飞扬,语言的感染力量也不错,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语文丰富的蕴含更容易触发孩子敏感的心性,从而让他们浮想联翩?由此观之,语文课上的不在场竟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写到这里,我猛地想起有位老师的话:能够排除了老师和同学的干扰独自冥想的孩子是值得尊敬的!
3.不在场现象的明显的性别倾向还是可以容易让人接受的。大家都知道,相比较于男孩子,在小学阶段,女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明显的优势,女孩子更显得乖巧、懂事,与之相对应,她们的自控能力也较强。而男孩子则不同,他们懵懵懂懂的童年期似乎更长、更持久,自控能力也就自然弱于女孩子。
4.习惯性不在场现象集中体现于少数的孩子身上,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已经很明显地知道,正是这种习惯性的不在场在“卓有成效”地制造着学困生!我们既不能把怨气发泄在更低年级的教学工作上,又不能怪罪于生产他们的父母们。笔者认为,学业上不成功的孩子也许应当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而且,这样的理由是值得我们老师去尊重和理解的,毕竟,人,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或者,我们应当试图从他们的家庭生活的背景中寻找答案,因为我们往往都会这样说,“一个失败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失败的家庭!”——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或者”,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具体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是残忍的!于是,我们只有好好地去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关于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不在场现象的研究,在笔者的目力之所及还甚了了。作为引玉之作,更由于笔者自身的研究素养和能力的限制,它的粗疏和浅陋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不在场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涉及到学生和教师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我们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思考,还需要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支持,这将是一条艰巨而漫长的求索之路。
笔者关注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不在场现象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零零碎碎地积累了一些原始材料。为了方便观察,我选择了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作为样本班级。我们班的学生人数不多。三年级的时候26人,女生10人;四年级的时候31人,女生9人。纳入研究的83节课中,语文26节,数学18节,英语12节,音乐8节,体育9节,美术10节。研究的方法主要就是观察,作为补充的做法就是找学生谈话。研究的方法也是我判断学生是否在场的依据:学生面部表情漠然超过一定时间(一般是10秒钟以上)就算一次不在场。有一次算一次。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先做一个说明:鉴于精细统计的繁杂,累计观察学生人次是包括了习惯性不在场的人次的。——所谓“习惯性不在场”,专门指在同一节课中同一个人有过2次或者2次以上的不在场。——所以,本文中所提及的“累计观察学生人次”其数字往往大于实际在场的学生总数。由于学生并不清楚老师的真正意图,包括和我搭班的老师也不知情。——因为我是教导主任,大家一直以为我只是例行的听课调研罢了。所以,由此获得的一些材料和数据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我们会有一些发现:
1.在所有所谓的主要科目中,最容易不在场的是语文,其次是数学,英语的在场状况最好。
2.在体艺科目中,不在场的比例非常低,可见孩子们对于体艺课的喜爱了。
3.男孩子不在场的比例总体上明显高于女孩子,在“不在场”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性别方面的倾向性。
4.“习惯性不在场”情况比较突出,也就是说,小学生不在场现象通常是集中发生在少数孩子的身上,这也许就是学困生产生的根源。
由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
1.文化课的高不在场率、体艺课的低不在场率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孩子所以不在场跟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关注程度密切关联。文化课课时相对较多,又有沉重的考试压力,在兴趣上自然就比不上体艺课。而课时相对较少的体艺课,容易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再加上它们都没有考试的压力,属于一种相对“自由、自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课堂上,孩子们的参与程度都非常高,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那种课堂的主人,因此种种,在体艺课堂上,孩子们想不在场都困难,它们的低不在场率也在情理之中。提高文化课上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应当成为文化课教学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2.语文课的不在场率居高不下很让我郁闷,因为我自己就是样本班级的语文任课老师。笔者自问还可以算是比较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神采飞扬,语言的感染力量也不错,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语文丰富的蕴含更容易触发孩子敏感的心性,从而让他们浮想联翩?由此观之,语文课上的不在场竟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写到这里,我猛地想起有位老师的话:能够排除了老师和同学的干扰独自冥想的孩子是值得尊敬的!
3.不在场现象的明显的性别倾向还是可以容易让人接受的。大家都知道,相比较于男孩子,在小学阶段,女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明显的优势,女孩子更显得乖巧、懂事,与之相对应,她们的自控能力也较强。而男孩子则不同,他们懵懵懂懂的童年期似乎更长、更持久,自控能力也就自然弱于女孩子。
4.习惯性不在场现象集中体现于少数的孩子身上,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已经很明显地知道,正是这种习惯性的不在场在“卓有成效”地制造着学困生!我们既不能把怨气发泄在更低年级的教学工作上,又不能怪罪于生产他们的父母们。笔者认为,学业上不成功的孩子也许应当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而且,这样的理由是值得我们老师去尊重和理解的,毕竟,人,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或者,我们应当试图从他们的家庭生活的背景中寻找答案,因为我们往往都会这样说,“一个失败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失败的家庭!”——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或者”,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具体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是残忍的!于是,我们只有好好地去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关于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不在场现象的研究,在笔者的目力之所及还甚了了。作为引玉之作,更由于笔者自身的研究素养和能力的限制,它的粗疏和浅陋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不在场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涉及到学生和教师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我们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思考,还需要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支持,这将是一条艰巨而漫长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