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作文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的具有鲜明标志的载体。它具有一种导向性和规则性,至少深刻的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纵观辽宁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笔者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的倾向很明显,而其中隐含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高考作文;生活性;思辨性
每年新鲜出炉的高考作文题,一般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上掀起一阵热议。对高考作文的评说可谓见仁见智,这也正说明了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带给人们不同的思考和影响,本文拟从高考作文的生活性、人文性及命题形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十年辽宁高考作文题具体阐释。
一、命题形式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无外乎就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有的省份可能还出现半命题的作文。辽宁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稳中求变的趋势,其中2003年和2004年分别是就“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作文(题目自拟)和就“平凡与自豪”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都是话题作文,2005年道2007年全部是命题作文,分别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肩膀”、“我能”,从2008年至今,辽宁省高考卷都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学生选择的范围也越来与广泛,符合新课标精神和新课改的有关要求。
总的来说,辽宁卷的高考作文命题是比较稳定的,前后的过渡比较平稳,不会出现比较大的起伏,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整体上的把握。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考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已经逐渐被命题者所舍弃,命题者越来越青睐于材料作文,而且关注时事热点,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与材料作文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有关。因此,可以大胆预测,今后几年内,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仍然会以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而且会越来越倾向于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对考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对立思维的考查仍会是重点和首要任务。
二、命题的生活性
人们在评论高考作文题时,总会说作文的命题“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那么,我们改如何理解人们所说的“生活”呢?“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个体的和社会与国家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所有事物所进行的一切行为的总称,而高考作文中的“生活”需要命题者对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特殊性。所谓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是命题人在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通过对生活的处理与构造来寻求一种一般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虽然丰富多彩的生活为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对命题人的命题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命题人需要在严格把握“生活”意义的前提下,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观念和倾向,做到高考作文命题在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的平衡位置,提高高考作文命题的质量。如2013年的作文“沙子与珍珠”。
2013年辽宁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由于近几年学校的作文训练也多围绕材料作文进行,因此考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并不陌生,但从今年的作文命题来看,作文出题的角度很灵活、答题思路也可多元、人生哲理启迪性更强。
从材料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侧重考察学生的破题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材料信息多元,又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给了学生选择发挥的空间。因此,对于善思考、多积累、阅历广、眼界宽、格局大的考生来说,比较占优势。
2013年高考作文题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对考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辨性考察。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命题方向:一个人成为珍珠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当下社会中人们的普遍心态。但年轻人最后的一句话又给了我们思考,这句话也极富哲理:社会需要珍珠,但也离不开沙子。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属于沙子的,而充当珍珠的只是一少部分人,沙子在他们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着自身的价值;甚至,一些珍珠不为人类做奉献,还未必赶得上沙子。这样的命题实际与当前社会的“浮夸风”“精英论”,父母期望孩子成龙成凤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有关。同时,这是比较常见的立意点,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沙滩上扔一把沙子和扔一颗珍珠,很显然能到把沙子和珍珠进行对比,很容易说珍珠是人才沙子是平庸,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但这个角度太常规。可以采取逆向立意思路,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是沙子还是珍珠,而是在于特色,独一无二。
但是,2008年的高考作文就有失偏颇了:
2008年辽宁省高考作文材料是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问卷”。调查的问题源自于生活当中的细节,对生活细节的复制并不想当然的意味着贴近生活的原貌,而且调查的主题紧紧贴随时代的价值立场,当作文命题过于靠近生活,预设价值倾向,规限写作角度,对考生就是一种疏离,命题人对生活的处理显得过于机械、生硬。这样的作文命题实质是假借“贴近生活”之名来宣扬命题人的理性霸权,严重打压了学生言说的自由。
因此,如何把握好作文题目的“生活性”,对命题者来说,仍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命题的思辨性
当我们生活的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高考作文命题也从封闭的单一价值指向,转向开放度更高的、隐去限制性词语、留下充分思辨空间的中性题目。如2000年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谓其中的一面旗帜。作文题本身,就显示了命题者的思路。这一类型的作文题,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好或坏,像“习惯”、“尝试”、“机遇”等,都是倾向性不明显的中性词语,见仁见智,兼容性强,教化功能有所淡化。考生夸也可以,骂也无妨,看考生自己的选择和发挥,没有压在头顶的天花板,体味和思辨的空间都大大增加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激发写作欲望,从何而谈?就应该不限学生的思路,任学生插着想象的翅膀自己去遨游。这种中性的思辨类作文,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新能力,不再千篇一律的夸奖和赞扬。 近十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可以说正时遵循了这种命题思路,思维更加开阔和开放,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挥,让考生有话可说,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写作趋向。
综上所述,笔者分别从辽宁省近十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人文性、思辨性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辽宁高考近十年的作文题具体阐释,应该说比较详尽了,希望对学生把握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有所帮助,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郑玉财.《生活性、隐喻性、矛盾性——近五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评析及预测》.《语文建设》.2012年09期
[2]武玉鹏.《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王可,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辽宁海城人。
第二作者:王丹妮,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辽宁沈阳人。
第三作者:李莹,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辽宁海城人。
关键词:高考作文;生活性;思辨性
每年新鲜出炉的高考作文题,一般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上掀起一阵热议。对高考作文的评说可谓见仁见智,这也正说明了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带给人们不同的思考和影响,本文拟从高考作文的生活性、人文性及命题形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十年辽宁高考作文题具体阐释。
一、命题形式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无外乎就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有的省份可能还出现半命题的作文。辽宁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稳中求变的趋势,其中2003年和2004年分别是就“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作文(题目自拟)和就“平凡与自豪”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都是话题作文,2005年道2007年全部是命题作文,分别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肩膀”、“我能”,从2008年至今,辽宁省高考卷都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学生选择的范围也越来与广泛,符合新课标精神和新课改的有关要求。
总的来说,辽宁卷的高考作文命题是比较稳定的,前后的过渡比较平稳,不会出现比较大的起伏,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整体上的把握。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考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已经逐渐被命题者所舍弃,命题者越来越青睐于材料作文,而且关注时事热点,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与材料作文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有关。因此,可以大胆预测,今后几年内,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仍然会以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而且会越来越倾向于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对考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对立思维的考查仍会是重点和首要任务。
二、命题的生活性
人们在评论高考作文题时,总会说作文的命题“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那么,我们改如何理解人们所说的“生活”呢?“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个体的和社会与国家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所有事物所进行的一切行为的总称,而高考作文中的“生活”需要命题者对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特殊性。所谓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是命题人在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通过对生活的处理与构造来寻求一种一般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虽然丰富多彩的生活为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对命题人的命题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命题人需要在严格把握“生活”意义的前提下,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观念和倾向,做到高考作文命题在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的平衡位置,提高高考作文命题的质量。如2013年的作文“沙子与珍珠”。
2013年辽宁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由于近几年学校的作文训练也多围绕材料作文进行,因此考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并不陌生,但从今年的作文命题来看,作文出题的角度很灵活、答题思路也可多元、人生哲理启迪性更强。
从材料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侧重考察学生的破题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材料信息多元,又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给了学生选择发挥的空间。因此,对于善思考、多积累、阅历广、眼界宽、格局大的考生来说,比较占优势。
2013年高考作文题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对考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辨性考察。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命题方向:一个人成为珍珠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当下社会中人们的普遍心态。但年轻人最后的一句话又给了我们思考,这句话也极富哲理:社会需要珍珠,但也离不开沙子。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属于沙子的,而充当珍珠的只是一少部分人,沙子在他们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着自身的价值;甚至,一些珍珠不为人类做奉献,还未必赶得上沙子。这样的命题实际与当前社会的“浮夸风”“精英论”,父母期望孩子成龙成凤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有关。同时,这是比较常见的立意点,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沙滩上扔一把沙子和扔一颗珍珠,很显然能到把沙子和珍珠进行对比,很容易说珍珠是人才沙子是平庸,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但这个角度太常规。可以采取逆向立意思路,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是沙子还是珍珠,而是在于特色,独一无二。
但是,2008年的高考作文就有失偏颇了:
2008年辽宁省高考作文材料是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问卷”。调查的问题源自于生活当中的细节,对生活细节的复制并不想当然的意味着贴近生活的原貌,而且调查的主题紧紧贴随时代的价值立场,当作文命题过于靠近生活,预设价值倾向,规限写作角度,对考生就是一种疏离,命题人对生活的处理显得过于机械、生硬。这样的作文命题实质是假借“贴近生活”之名来宣扬命题人的理性霸权,严重打压了学生言说的自由。
因此,如何把握好作文题目的“生活性”,对命题者来说,仍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命题的思辨性
当我们生活的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高考作文命题也从封闭的单一价值指向,转向开放度更高的、隐去限制性词语、留下充分思辨空间的中性题目。如2000年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谓其中的一面旗帜。作文题本身,就显示了命题者的思路。这一类型的作文题,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好或坏,像“习惯”、“尝试”、“机遇”等,都是倾向性不明显的中性词语,见仁见智,兼容性强,教化功能有所淡化。考生夸也可以,骂也无妨,看考生自己的选择和发挥,没有压在头顶的天花板,体味和思辨的空间都大大增加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激发写作欲望,从何而谈?就应该不限学生的思路,任学生插着想象的翅膀自己去遨游。这种中性的思辨类作文,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新能力,不再千篇一律的夸奖和赞扬。 近十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可以说正时遵循了这种命题思路,思维更加开阔和开放,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挥,让考生有话可说,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写作趋向。
综上所述,笔者分别从辽宁省近十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人文性、思辨性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辽宁高考近十年的作文题具体阐释,应该说比较详尽了,希望对学生把握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有所帮助,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郑玉财.《生活性、隐喻性、矛盾性——近五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评析及预测》.《语文建设》.2012年09期
[2]武玉鹏.《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王可,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辽宁海城人。
第二作者:王丹妮,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辽宁沈阳人。
第三作者:李莹,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辽宁海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