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越来越多中国学生为到外国留学而备战雅思、托福等考试时,来华留学的外国人要作何准备?与前些年留学生来华以学习语言为主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用英语拿走了中国大学的非语言类文凭、学位。一些中国大学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求越来越低。
英语授课吸引大量留学生
根据北京大学2013年招生简章,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有3科:语文、 数学、 英语。
来自挪威的女学生劳蕊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为顺利进入北大,她来中国后先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进修汉语,然后参加了北大组织的考前辅导班。劳蕊表示,真正进入北大上课后,可以不用去听中文课。北大有面对国际学生的英文国际课程,所以入学考试只是象征性地考中文,真正学习专业知识还是用英文。北大留学生也上中文课,汉语水平可以在中文课程上慢慢学。一些留学生主要是来学语言,那么不必报考综合性大学,只要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学习即可。如果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专业的话,把中文学好也没什么用。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多数不会留在中国工作,所以汉语对他们确实用处不大,中国既没有为留学生毕业实习发放的签证类别,对因就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签证也基本是一年一签。因此,汉语对留学生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几乎没什么用处。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像北大这样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招收留学生的大学并非个案。
天津南开大学从2012年开始面向留学生开设全英语课程,让不会中文的外国学生也能取得学位。以建设全英语课程为重要内容的“留学南开计划”,是《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实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南开还将通过扩大校际合作计划、拓展专业项目、设置专项奖学金等方式,提高留学生规模、质量和多元化程度,促进国内外学生的融合,改进对留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创建国际化校园,探索对留学生进行“公能”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校方表示,此举旨在推进国际化,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南开大学的全英语课程名额不限,只需报名即可上课。该校国际学术交流处负责人介绍,与南开拥有合作伙伴关系的外国高校,其学生也可选修课表上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
近些年,南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中日韩学生数量偏多,开设英语课程主要是为了吸引欧美学生。法国学生菲尔托马斯说,这里推出的全英语课程项目是吸引自己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旬刊记者在中山大学看到,校内各学院的课表多用英文发布,无论对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很多课程本来就是英文授课。这也是该校留学生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很多中国大学为吸引外国留学生,开设了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此举改变了留学生来华主要学普通话,而学好普通话就必须到北京上学的传统。
教育部推广英文授课
《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当今中国外交政策趋势》《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背景》《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全英语课程都经过精心设计,专业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号称各学院精品课的组合。为此,南开大学投入了20多名资深教师参与授课。但在真正有益来华学习专业知识的外国学生看来,这些课程更像是讲座,而课程主旨更像是宣传资料。
对此,学校方面是有特殊考虑的。原来,国际课程也对中国学生开放。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韩召颖教授,在自己开出的英语课程中,为留学生讲授“中国对外政策”“当今中国对外政策发展趋势”“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环境”等内容。他表示,全英语课程吸引了外国学生,随着教育的发展,留学生更应被称作国际学生。为此,语言的壁垒更应尽快被打破。而像南开这类高水平大学,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不在少数,具备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实力。韩召颖介绍,该课程开设之后,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对此校方早有准备,开设的所有课程都突出宣传中国的强大和正能量。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英文授课考虑专业更多一些。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结果中,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周青教授主讲的《汽车碰撞安全基础》、公共管理学院齐晔教授主讲的《环境、气候变化与治理》和工业工程系吴甦教授主讲的《质量工程学》等3门课程入选。与南开大学英文课程相比较,这些课程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正能量的内容,内容更倾向于地球通用信息。
这3门课程的入选榜单也显示出,教育部对大学为留学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持积极态度,但并未鼓励对本土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教育部于今年3月启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工作,旨在打造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品牌,促进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经高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教育部专家评审,全国共有150门课程入选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近年来,清华大学鼓励各院系通过整合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并在教改立项、精品课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目前全校开设了292门全英语授课研究生课程和137门全英语授课本科生课程,招收培养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有13个,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19个,留学研究生规模达1250余人,每年接收一学期及以上外国交换生600余人。
不仅理工科课程深入探讨理论知识,文科政治课程也研究政治科学而不是做简单的政治宣传。公共管理学院的比较政治与政府、中国社会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方法、科技创新与创业、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环境、气候变化与治理等课程,都传播了国际上最新的概念和观点,在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秩序与管理等问题上没有任何回避。该校教师常杪表示,英文授课比中文授课效果更好。当今世界主要科技研究成果大都用英文表述,中国大学师生发表论文的SCI杂志大都是英文杂志。清华大学以此表明自己是一所研究学问的大学,这也是中外学生对清华大学有所偏爱的重要原因。
在台湾的清华大学、台北大学等学校的传统当中就有一项,某个专业只要有一名外国留学生,就应当开设这个专业的全英文专业课程。清华大学此举可说是继承了自己的历史传统。 朗阁留学咨询公司顾问乔雪申告诉《教育》旬刊记者,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对国际学生开设英语课程是一项国际传统。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知名大学都有对国际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中国学生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完全不学该国语言,只用英语学习,从这些大学获得学位,只不过这样一来有可能要多花费一些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入读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国际课程。
学生构成给汉语水平考试提供机遇
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汉语水平考试(HSK),至今已在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00多个考点,被称为“中国托福”。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在华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在可观的数字背后,有一些信息值得关注,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大学拥有众多留学生,越来越被人们看作国际知名高校的一项重要标志。我国高校的现状显示,几乎没有哪所学校达到相关要求。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时代,办国际化大学能否成为中国大学的小时代?
要想被公认为国际化大学,留学生要达到在校生总数的10%以上,多的能接近20%。在研究生中,这一比例还要再高一些,接近30%。我国的高校基本达不到这个比例。多年来留学生主要是学习普通话。英语里提到汉语主要有两个词,广东话和普通话,普通话单词是mandarin,用汉语拼音读出来,就是“满大人”。所以外国人要学好普通话一定要去北京。但即使在北京,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超过千人也只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几所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有留学生约2000人,占全校学生总量的10%,与世界上国际化大学的比例差不太多。但这2000人中有1200人在学习汉语。北师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对综合性大学来说,这并非是一种理想状态。其原因在于,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专职教授。许嘉璐有感于我国去海外读书的学生,要参加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外国大学则把这些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留学生的依据,于是决心开创中国的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在他力推之下,成立了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开发了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但国内大学少有使用汉语水平考试作为招收留学生的评价标准。
一些大学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试图提高汉语在专业教学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人为控制语言生在全部留学生中的比例,每年只招收500名左右,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留学生构成上的最新变化正在给汉语水平考试提供机遇:目前每年来华自费留学人员超过25万人,在专业分布上,正从单纯的汉语学习,转向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学习理工科的比例也达到了40%以上。在来华的留学生中,69%选择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长期学习。进入中国高校接受专业、系统学习的留学生逐步构成主流人群,学历留学生人数增幅明显,留学生教育层次的提高,给中国大学对留学生用汉语进行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英语授课吸引大量留学生
根据北京大学2013年招生简章,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有3科:语文、 数学、 英语。
来自挪威的女学生劳蕊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为顺利进入北大,她来中国后先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进修汉语,然后参加了北大组织的考前辅导班。劳蕊表示,真正进入北大上课后,可以不用去听中文课。北大有面对国际学生的英文国际课程,所以入学考试只是象征性地考中文,真正学习专业知识还是用英文。北大留学生也上中文课,汉语水平可以在中文课程上慢慢学。一些留学生主要是来学语言,那么不必报考综合性大学,只要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学习即可。如果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专业的话,把中文学好也没什么用。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多数不会留在中国工作,所以汉语对他们确实用处不大,中国既没有为留学生毕业实习发放的签证类别,对因就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签证也基本是一年一签。因此,汉语对留学生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几乎没什么用处。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像北大这样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招收留学生的大学并非个案。
天津南开大学从2012年开始面向留学生开设全英语课程,让不会中文的外国学生也能取得学位。以建设全英语课程为重要内容的“留学南开计划”,是《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实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南开还将通过扩大校际合作计划、拓展专业项目、设置专项奖学金等方式,提高留学生规模、质量和多元化程度,促进国内外学生的融合,改进对留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创建国际化校园,探索对留学生进行“公能”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校方表示,此举旨在推进国际化,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南开大学的全英语课程名额不限,只需报名即可上课。该校国际学术交流处负责人介绍,与南开拥有合作伙伴关系的外国高校,其学生也可选修课表上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
近些年,南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中日韩学生数量偏多,开设英语课程主要是为了吸引欧美学生。法国学生菲尔托马斯说,这里推出的全英语课程项目是吸引自己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旬刊记者在中山大学看到,校内各学院的课表多用英文发布,无论对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很多课程本来就是英文授课。这也是该校留学生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很多中国大学为吸引外国留学生,开设了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此举改变了留学生来华主要学普通话,而学好普通话就必须到北京上学的传统。
教育部推广英文授课
《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当今中国外交政策趋势》《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背景》《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全英语课程都经过精心设计,专业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号称各学院精品课的组合。为此,南开大学投入了20多名资深教师参与授课。但在真正有益来华学习专业知识的外国学生看来,这些课程更像是讲座,而课程主旨更像是宣传资料。
对此,学校方面是有特殊考虑的。原来,国际课程也对中国学生开放。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韩召颖教授,在自己开出的英语课程中,为留学生讲授“中国对外政策”“当今中国对外政策发展趋势”“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环境”等内容。他表示,全英语课程吸引了外国学生,随着教育的发展,留学生更应被称作国际学生。为此,语言的壁垒更应尽快被打破。而像南开这类高水平大学,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不在少数,具备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实力。韩召颖介绍,该课程开设之后,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对此校方早有准备,开设的所有课程都突出宣传中国的强大和正能量。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英文授课考虑专业更多一些。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结果中,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周青教授主讲的《汽车碰撞安全基础》、公共管理学院齐晔教授主讲的《环境、气候变化与治理》和工业工程系吴甦教授主讲的《质量工程学》等3门课程入选。与南开大学英文课程相比较,这些课程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正能量的内容,内容更倾向于地球通用信息。
这3门课程的入选榜单也显示出,教育部对大学为留学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持积极态度,但并未鼓励对本土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教育部于今年3月启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工作,旨在打造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品牌,促进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经高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教育部专家评审,全国共有150门课程入选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近年来,清华大学鼓励各院系通过整合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并在教改立项、精品课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目前全校开设了292门全英语授课研究生课程和137门全英语授课本科生课程,招收培养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有13个,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19个,留学研究生规模达1250余人,每年接收一学期及以上外国交换生600余人。
不仅理工科课程深入探讨理论知识,文科政治课程也研究政治科学而不是做简单的政治宣传。公共管理学院的比较政治与政府、中国社会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方法、科技创新与创业、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环境、气候变化与治理等课程,都传播了国际上最新的概念和观点,在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秩序与管理等问题上没有任何回避。该校教师常杪表示,英文授课比中文授课效果更好。当今世界主要科技研究成果大都用英文表述,中国大学师生发表论文的SCI杂志大都是英文杂志。清华大学以此表明自己是一所研究学问的大学,这也是中外学生对清华大学有所偏爱的重要原因。
在台湾的清华大学、台北大学等学校的传统当中就有一项,某个专业只要有一名外国留学生,就应当开设这个专业的全英文专业课程。清华大学此举可说是继承了自己的历史传统。 朗阁留学咨询公司顾问乔雪申告诉《教育》旬刊记者,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对国际学生开设英语课程是一项国际传统。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知名大学都有对国际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中国学生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完全不学该国语言,只用英语学习,从这些大学获得学位,只不过这样一来有可能要多花费一些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入读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国际课程。
学生构成给汉语水平考试提供机遇
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汉语水平考试(HSK),至今已在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00多个考点,被称为“中国托福”。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在华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在可观的数字背后,有一些信息值得关注,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大学拥有众多留学生,越来越被人们看作国际知名高校的一项重要标志。我国高校的现状显示,几乎没有哪所学校达到相关要求。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时代,办国际化大学能否成为中国大学的小时代?
要想被公认为国际化大学,留学生要达到在校生总数的10%以上,多的能接近20%。在研究生中,这一比例还要再高一些,接近30%。我国的高校基本达不到这个比例。多年来留学生主要是学习普通话。英语里提到汉语主要有两个词,广东话和普通话,普通话单词是mandarin,用汉语拼音读出来,就是“满大人”。所以外国人要学好普通话一定要去北京。但即使在北京,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超过千人也只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几所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有留学生约2000人,占全校学生总量的10%,与世界上国际化大学的比例差不太多。但这2000人中有1200人在学习汉语。北师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对综合性大学来说,这并非是一种理想状态。其原因在于,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专职教授。许嘉璐有感于我国去海外读书的学生,要参加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外国大学则把这些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留学生的依据,于是决心开创中国的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在他力推之下,成立了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开发了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但国内大学少有使用汉语水平考试作为招收留学生的评价标准。
一些大学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试图提高汉语在专业教学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人为控制语言生在全部留学生中的比例,每年只招收500名左右,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留学生构成上的最新变化正在给汉语水平考试提供机遇:目前每年来华自费留学人员超过25万人,在专业分布上,正从单纯的汉语学习,转向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学习理工科的比例也达到了40%以上。在来华的留学生中,69%选择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长期学习。进入中国高校接受专业、系统学习的留学生逐步构成主流人群,学历留学生人数增幅明显,留学生教育层次的提高,给中国大学对留学生用汉语进行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