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老师刚从学校毕业聘用来,满腹经纶,但多数人手拿新教材,无从下手教学。有的滔滔不绝地讲了课,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运行程序,造成教学效果较差。那么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运行程序是怎样的呢?在化学教学中怎样运用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运行程序呢?
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运行程序主要包括:启动阶段、接受阶段、加工阶段、储存阶段、练习应用阶段、检验阶段、反馈阶段。这七个阶段是循环往返,周期性变化,螺旋上升的,在这七个阶段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1.启动阶段
一堂课确定了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后,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有的教师采取观察、调查、反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上化学课,讲氧气的性质,教师先准备一集气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颜色,让学生闻一闻是否有气味,从而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会立刻燃旺,发出白光,从而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上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出一些问题,镁带在点燃之前是什么颜色?点燃时有什么现象?燃烧完后是什么颜色?燃烧前与燃烧后比较,物质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没有呢?
2.接收阶段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而获得了信息,学生把这些信息整理加工,形成技能。比如:学生对氧气的观察,并动手将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旺,从而思考得出氧气是助燃剂,可以帮助燃烧,供给呼吸,从而想到铁匠铺的红炉旁的鼓风机,不断地往炉中鼓吹空气,炉中的炭燃得旺;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情景。
3.加工阶段
教师上化学课,通过演示制取氧气实验,演示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从而理解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看书消化,分析、比较,概括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得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4.储存阶段
教师讲完一节课内容让学生看书,看教材内容,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乃至一个单元的内容记忆在大脑中的过程。比如:教师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总是留十分钟或一课时,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或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再教其他的内容。
5.练习应用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讲完一个知识点,总要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应用。教师上完一个单元课程要出单元练习题,上完一学期课程要出期终复习题,通过这些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或创造性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技能转化成能力。
6.检验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就在第二节课前,抽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学生动口的能力,检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好再继续教别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技能掌握得不好就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后,再让学生学习新内容。
7.反馈阶段
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上完一节课,讲完一个知识点,总要出作业题,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把题答在本子上,然后收集起来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的批改而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让学生复习,然后教师发试卷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成绩好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除了单元测验外,还应有期中、期末考试。但考试的次数不能太多,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测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学得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定能力,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合理采纳这七个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并通过实际运用形成能力储存在大脑里,通过考试、测验反馈出来,达到知识学习的自我调控。
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运行程序主要包括:启动阶段、接受阶段、加工阶段、储存阶段、练习应用阶段、检验阶段、反馈阶段。这七个阶段是循环往返,周期性变化,螺旋上升的,在这七个阶段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1.启动阶段
一堂课确定了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后,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有的教师采取观察、调查、反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上化学课,讲氧气的性质,教师先准备一集气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颜色,让学生闻一闻是否有气味,从而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会立刻燃旺,发出白光,从而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上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出一些问题,镁带在点燃之前是什么颜色?点燃时有什么现象?燃烧完后是什么颜色?燃烧前与燃烧后比较,物质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没有呢?
2.接收阶段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而获得了信息,学生把这些信息整理加工,形成技能。比如:学生对氧气的观察,并动手将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旺,从而思考得出氧气是助燃剂,可以帮助燃烧,供给呼吸,从而想到铁匠铺的红炉旁的鼓风机,不断地往炉中鼓吹空气,炉中的炭燃得旺;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情景。
3.加工阶段
教师上化学课,通过演示制取氧气实验,演示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从而理解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看书消化,分析、比较,概括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得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4.储存阶段
教师讲完一节课内容让学生看书,看教材内容,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乃至一个单元的内容记忆在大脑中的过程。比如:教师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总是留十分钟或一课时,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或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再教其他的内容。
5.练习应用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讲完一个知识点,总要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应用。教师上完一个单元课程要出单元练习题,上完一学期课程要出期终复习题,通过这些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或创造性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技能转化成能力。
6.检验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就在第二节课前,抽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学生动口的能力,检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好再继续教别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技能掌握得不好就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后,再让学生学习新内容。
7.反馈阶段
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上完一节课,讲完一个知识点,总要出作业题,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把题答在本子上,然后收集起来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的批改而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让学生复习,然后教师发试卷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成绩好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除了单元测验外,还应有期中、期末考试。但考试的次数不能太多,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测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学得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定能力,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合理采纳这七个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并通过实际运用形成能力储存在大脑里,通过考试、测验反馈出来,达到知识学习的自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