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夜间发作癫痫患者的临床以及动态脑电图特征。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夜间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非夜间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以及动态脑电图特征。
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异常波类型、放电部位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放电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夜间发作癫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典型性表现,易与睡眠障碍混淆,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于早期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间发作癫痫 动态脑电图 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11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64-02
夜间发作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极易被误诊成为睡眠障碍、运动障碍或者癫痫假性发作。实践表明,常规脑电图检查的描记时间仅在30min左右,对于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比较低,容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 [1]。24h动态脑电梯检查的监测时间较长,能够检测患者在睡眠以及觉醒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可显著提高对癫痫样放电的有效检出率 [2]。本研究分析了夜间发作癫痫患者的临床以及动态脑电梯特征,旨在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夜间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20岁-35岁之间,平均为(25.5±2.1)岁;病程在2周-5年之间,平均为(25.3±1.1)年。抽取同期单纯白天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20岁-33岁,平均为(25.6±1.9)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为(22.9±1.3)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作频率以及家族史等。患者均接受透露3.0T MRI检查以及CMS4000 AEEG/心电图(ECE)(由秦皇岛市康泰公司提供)检查,常规按照国际24导联接固定电极,并以Holter记录盒作24h监测描记。均由同2名专业医生进行观察和判断。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2.1.1 家族史。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6例(15.0%)患者存在癫痫家族史,观察组有4例(10.0%)存在抽搐或者热性惊厥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2.1.2 两组病因以及神经影像学指标比较。观察组有4例(10.0%)具有明确病因,其中,3例出生窒息史,1例头部外伤史但无颅内出血;6例(15.0%)患者存在影像学表现异常,其中,2例双侧海马硬化,2例脑白质发育异常,1例脑室旁脑软化灶,1例单侧颞角增大但无海马硬化。对照组5例(12.5%)具有明确病因,均为出生时缺氧窒息史,8例(20.0%)影像学异常,其中,3例脑白质发育不良,5例脑室旁软化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2.1.3 临床发作。观察组均为单纯夜间发作,发作持续时间为10s-10min之间,发作频率在12次/d-3次/月之间,平均为13.5次/月。对照组均为单纯性白天发作,持续时间在10s-3min之间,发作频率在5次/d-2次/月之间,平均为7.6次/月。两组的发作形式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癫痫发作形式比较[n(%)]
2.2 两组动态脑电图特征比较。
2.2.1 脑电图波异常波类型。两组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波异常波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电图波异常波类型比较[n(%)]
2.2.2 两组放电部位比较。观察组放电部位分布:7例位于额区,8例位枕区,9例位颞区,5例位于单侧颞、中央或顶区,11例弥散分布。对照组4例位于额区,7例位枕区,6例位颞区,8例位于单侧颞、中央或顶区,15例弥散分布。两组发作部位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2.2.3 放电时间。观察组24例仅睡眠期放电,6例睡眠期放电次数多于清醒期,10例睡眠期放电与清醒期放电次数相当,无单纯清醒期放电或者清醒期放电多于睡眠期放电者。对照组3例仅睡眠期放电,5例睡眠期放电次数多于清醒期,6例睡眠期放电与清醒期相当,14例睡眠期放电次数少于清醒期,15例仅清醒期放电。
2.2.4 发作时脑电图比较。观察组在动态检测过程中共记录到12次临床发作,且同期脑电图检查可观察到癫痫样放电,确诊为癫痫发作;对照组在检测过程中仅发现3例5次发作,均在清醒时发作,经同期脑电图监测也观察到癫痫样放电。两组的发作期脑电图检出率均为100%。
3 讨论
EEG是临床诊断癫痫发作的重要手段,但多集中于白天发作癫痫,对于夜间发作的睡眠型癫痫缺乏充分的认识 [2]。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这给临床诊断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常规EEG检查对于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较低,影响临床诊断。
总之,夜间发作癫痫与非夜间发作癫痫在临床表现、发作形式、放电部位以及异常波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两者的放电时期以及放电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动态脑电图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芬.儿童癫癎24小时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3,20(3):150-151,155
[2] 袁文林,李浒,赵国祥等.动态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5):28-29
[3] 杜培静,任晓琳.长程脑电图与剥夺睡眠脑电图在癫癎疑似病人中的比较[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2,19(3):144-145,148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夜间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非夜间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以及动态脑电图特征。
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异常波类型、放电部位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放电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夜间发作癫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典型性表现,易与睡眠障碍混淆,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于早期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间发作癫痫 动态脑电图 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11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64-02
夜间发作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极易被误诊成为睡眠障碍、运动障碍或者癫痫假性发作。实践表明,常规脑电图检查的描记时间仅在30min左右,对于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比较低,容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 [1]。24h动态脑电梯检查的监测时间较长,能够检测患者在睡眠以及觉醒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可显著提高对癫痫样放电的有效检出率 [2]。本研究分析了夜间发作癫痫患者的临床以及动态脑电梯特征,旨在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夜间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20岁-35岁之间,平均为(25.5±2.1)岁;病程在2周-5年之间,平均为(25.3±1.1)年。抽取同期单纯白天发作癫痫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20岁-33岁,平均为(25.6±1.9)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为(22.9±1.3)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作频率以及家族史等。患者均接受透露3.0T MRI检查以及CMS4000 AEEG/心电图(ECE)(由秦皇岛市康泰公司提供)检查,常规按照国际24导联接固定电极,并以Holter记录盒作24h监测描记。均由同2名专业医生进行观察和判断。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2.1.1 家族史。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6例(15.0%)患者存在癫痫家族史,观察组有4例(10.0%)存在抽搐或者热性惊厥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2.1.2 两组病因以及神经影像学指标比较。观察组有4例(10.0%)具有明确病因,其中,3例出生窒息史,1例头部外伤史但无颅内出血;6例(15.0%)患者存在影像学表现异常,其中,2例双侧海马硬化,2例脑白质发育异常,1例脑室旁脑软化灶,1例单侧颞角增大但无海马硬化。对照组5例(12.5%)具有明确病因,均为出生时缺氧窒息史,8例(20.0%)影像学异常,其中,3例脑白质发育不良,5例脑室旁软化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2.1.3 临床发作。观察组均为单纯夜间发作,发作持续时间为10s-10min之间,发作频率在12次/d-3次/月之间,平均为13.5次/月。对照组均为单纯性白天发作,持续时间在10s-3min之间,发作频率在5次/d-2次/月之间,平均为7.6次/月。两组的发作形式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癫痫发作形式比较[n(%)]
2.2 两组动态脑电图特征比较。
2.2.1 脑电图波异常波类型。两组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波异常波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电图波异常波类型比较[n(%)]
2.2.2 两组放电部位比较。观察组放电部位分布:7例位于额区,8例位枕区,9例位颞区,5例位于单侧颞、中央或顶区,11例弥散分布。对照组4例位于额区,7例位枕区,6例位颞区,8例位于单侧颞、中央或顶区,15例弥散分布。两组发作部位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2.2.3 放电时间。观察组24例仅睡眠期放电,6例睡眠期放电次数多于清醒期,10例睡眠期放电与清醒期放电次数相当,无单纯清醒期放电或者清醒期放电多于睡眠期放电者。对照组3例仅睡眠期放电,5例睡眠期放电次数多于清醒期,6例睡眠期放电与清醒期相当,14例睡眠期放电次数少于清醒期,15例仅清醒期放电。
2.2.4 发作时脑电图比较。观察组在动态检测过程中共记录到12次临床发作,且同期脑电图检查可观察到癫痫样放电,确诊为癫痫发作;对照组在检测过程中仅发现3例5次发作,均在清醒时发作,经同期脑电图监测也观察到癫痫样放电。两组的发作期脑电图检出率均为100%。
3 讨论
EEG是临床诊断癫痫发作的重要手段,但多集中于白天发作癫痫,对于夜间发作的睡眠型癫痫缺乏充分的认识 [2]。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这给临床诊断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常规EEG检查对于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较低,影响临床诊断。
总之,夜间发作癫痫与非夜间发作癫痫在临床表现、发作形式、放电部位以及异常波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两者的放电时期以及放电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动态脑电图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芬.儿童癫癎24小时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3,20(3):150-151,155
[2] 袁文林,李浒,赵国祥等.动态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5):28-29
[3] 杜培静,任晓琳.长程脑电图与剥夺睡眠脑电图在癫癎疑似病人中的比较[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2,19(3):144-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