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有多重视“文化资产保存”?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大陆作家、古物产业研究专家吴树“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台湾漫游者文化版更名《谁在淘宝中国》),赞叹他精彩艰苦的书写过程,也随他一字一行揭露的上中下游乱象,忧心忡忡。
  长期关心文字、影像、美术著作,对于静静在时间之流中“无声诉说”的古文物领域,过去不懂,也不感兴趣。因身份地位不够或圈子不同,没机会认识专业收藏大户,没亲近的朋友跑古董店淘宝、参加拍卖会夺宝,更别说认得某人卷入挖墓走私盗宝了。古董也好,文物也好,国宝也好,感觉都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所以当听说大陆“炒文物”热火朝天,当世民间文物收藏者超过7000万(一说8000万,估计甚至上亿),通俗电视“鉴宝”节目都好多档,那数字庞大到不真实了。
  刚好近期关心台湾一系列龙应台率各文化机关主管主持的文化论坛活动录像,其中“文资法三十年——回顾、检讨、前瞻”专场,触及这一块广义的“文化资产保存”领域,可以与大陆相关法令与信息相参照。
  台湾有包山包海、包有形包无形的“文化资产保存法”(简称“文资法”),大陆有专责的“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法)。“文资法”里共保存七项资产,包含“古迹、遗址、文化景观、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古物、自然地景”,看似高瞻远瞩、范围辽阔,但结果就是每一项该保存的内容都很粗略。古物在“文资法”只是其中一项,排序倒数第二,定义为:指各时代、各族群经人为加工具有文化意义之艺术作品、生活及仪礼器物及图书文献等。
  细看“文资法”第六章《古物》,和其他章一样,都在谈主管机关和行政流程,完全不见“值导向”,在这意识型态争斗不休的岛上,这种“立法”或可减少争议,但也有如空中楼阁,把一切施行的作为或不作为,留给庞大的官僚体系与民间组织自决。
  似乎,只要走完科层体系的行政流程,文物就自动留下来了;一旦文物价值丧失,那就取消登录了事(见文资法第六章第六十六条:“项国宝、重要古物灭失、减损或增加其价值时,主管机关得废止其指定或变更其类别,并办理公告。”)
  至于重要文物为何“灭失、减损其价值”,消极面如何处罚、管制,积极面如何教育、奖励、抢救,似乎都不重要。掌管文物保存机关的棍子与胡萝卜都没看到。
  比起来,大陆法令规定的多了,但是否真管得到、管得动,还有待商榷。如果吴树先生的著作属实,显然中华大地上古物面临流失的浩劫同样惨烈。新闻上说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柴宝成提议,尽快修改文物法,让现有“地下”文物合法化。文物法起草人之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也建议,在打击“三盗”(盗墓、盗捞、盗窃)的前提下,对流散民间的文物“私生子”进行限期“大赦”等。以上均可窥出在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的严格规定下,有多么海量、巨量的“文物私生子”早已面世。
  台湾社会对文物的概念普遍太冷,80、90年代比较富有时,没有“盛世收藏”的论述出现过,现在又没多少人有钱搞收藏。不发烧有不发烧的优点,普通民众没有“一夕致富”的幻想,“三盗”之风也罕闻;缺点是连带对考古、遗址、历史性建物的认知稀薄,一切朝现代化“发展主义”看齐。
  尽管十年来若干“古迹活化利用”取得若干民众的喜爱,但这性属“移民岛”的土地上,人民更深层的保护意识犹待生根。单以《谁在拍卖中国》书中,作者就痛心疾首、指名道姓地提到台湾寒舍集团总经理是多年来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拍卖“兽首连续剧”商业炒作的始作俑者,打着“国宝回流”的爱国招牌,却低买高卖,造成“中国人打中国人”、垫高文物回流成本的结果。
  我好奇查了“文资法”第六章第七十三条:“私有国宝、重要古物所有权移转前,应事先通知中央主管机关。除继承者外,公立古物保管机关(构)有依同样条件优先购买之权。”显然,这些财团买进买出兽首或其他中华珍宝,当初台湾的主管机关是不会知道的。再查查台湾颁布的《国宝及重要古物出进口作业要点》,结论是:仍然形同具文。商人不照着办,公部门好像一点都不在意,也没有能力处理。
  大陆2002年修订的文物法有个比台湾较“前进”的保护意识,强调“保护文物也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义务”,“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它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出土文物流失的上中下游,顺藤摸瓜起来,这些机关一个也卸不了责。
  《谁在拍卖中国》书中引美国《艺术品与财富》杂志所说:“据不完全统计,近卅年来从中国香港外流的中国出土文物有近千万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盗墓者与走私者连手卖出,少数是文博单位的内贼监守自盗所为。”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两岸有多重视文化资产保存?有心人的调研呼吁反省,以一个爱书人读来固然掷地有声,但相比世界级拍卖场的超高天价落槌声,却讽刺地几乎听不到。
  知名作词家,也是作家、主持人、编剧、大众文化评论人和企管营销顾问等。现任银河网络电台及IC之音“理性与感性”节目主持人、中华音乐著作权协会(M.U.S.T.)董事、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理事等。
  个人官网:fc.ktchiu.com
  腾讯微博:t.qq.com/chenlerong
  新浪微博:t.sina.com.cn
  /chenlerong
其他文献
更快乐的方法跟做学问一样?  这一本《过得还不错的一年:我的快乐生活提案》,可以说是少数一延再延三延,让整个编辑团队讨论不下数十次的一本书。有这么棘手吗?不是的,实在是因为这是一本让人从各层面都有所共鸣,每个角度都好适合介绍给读者,太多美好之处,以至于难于下手的书。不过请放心,对于读者来说,这绝对不是一本难下手的书,相对地,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十分推荐读者带着缓慢、放松的心情,一个月接一个月地跟着作
期刊
进入夜晚的罗斯福路台大校门口灯火异常璀灿,一道又一道川流不息的行人车潮宛如走马灯般不断闪烁,放眼望去,位在新生南路对街转角处即是著名的书店地标“诚品台大店”,至于面向罗斯福路的另一边,则有鲜明的“胡思二手书店”,大片玻璃橱窗直教人眼前一亮。  原先在天母开店、现今搬迁至台大旁的“胡思”,虽然从大马路远处即可清楚看见淡黄字体晕着亮的“Whose Books”书店招牌,然而对于不少初来乍到者而言,却往
期刊
严格意义来说,2011年并不算余师的间隔年(Gap year),因为这个时间点不在他“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但因为极度符合“改变人生的一趟旅程”,使得时间点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2011年3月的一个周五,23岁的余师决定辞去做了一年的工作,从成都出发,开始一个人的旅行。这个“冲动”并非临时,他已准备了一年多。一年前毕业时未了的毕业旅行梦,就放到了这个间隔年实现。这个间隔年,必定与“远方”有
期刊
关于书名,如果你搞不懂谁是费格逊,我可以告诉你,费格逊就是弗格森的香港译名;如果你想不起哪个弗格森,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弗格森就是亚历山大·弗格森爵士 (Sir Alexander Ferguson),曼联的领队;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曼联,那我就没有什么好再补充了,你对体育何止是漠不关心,简直是有意回避。这本报纸专栏结集出版前,看过出版社发布的预告,书名原定为《球迷心窍》,不晓得跟二十多年前那部同名旧
期刊
把书给需要它的人  除了客人,做旧书店最重要的是货源。  作为旧书店,收书也比较容易。店里库存书约30万册,我们(吴雅慧与弟弟吴梓杰)是第二代经营者,很多东西都是以前积累的,加上父亲本身喜欢古旧的东西,长期在收藏,所以我们就有了两个仓库,用来存储收进来的物件。早期的物件其实比现在的还多,因为几十年前老一辈的人迁到台湾来,当中很多先生、学者们带着大批的书过来,就收进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做这个储存的
期刊
这是台风于西北太平洋疯狂生成的一个月,书市虽还说不上宛如台风接二连三扫境,大书倾囊尽出,但情势也差不多接近了。油价创新高、失业率上扬、痛苦指数破纪录……现实越是严峻,越是需要具有强大吸力的商品冲淡苦闷、暂忘焦虑,譬如放烟火、演唱会,或者来一桩如火如荼的富二代李宗瑞连续迷奸女模事件。金钱、明星和不能说的性,没有什么比这更受到媒体热爱并作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了。  其实大多数台湾人不太阅读,一年平均只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作为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51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下文简称为“福建人民社”)正式成立,成为当时承担整个福建省出版工作的唯一一家出版社。成立初期,福建人民社主要出版政治理论书籍、地方文献与通俗读物,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出版工作停滞,福建人民社也被迫解散。“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央对出版工作的重新认识,使得福建人民社得以恢复,并在粉
期刊
地域文学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正如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记得家乡的味道一样,在最熟悉的环境里做最舒适的梦。在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做梦,刘亮程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善于在各种喧嚣异化的梦境中寻找自我,远离现代社会的人造梦网,置身于广袤千里的沙漠和雪山上,在夜的孤独中向梦学习。  六十年代出生的刘亮程生活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村,在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安静地做梦,早期的诗歌和散文就是在努力描写他
期刊
中国古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两项伟大发明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刊行和传播。但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损坏,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为此服务的文献修补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的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籍装订修复沿革  中国古代的装订修复技术与书籍装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期刊
熟悉图画书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图画书进入中国的这些年,许多熠熠生辉的作品几乎一部也没落下,从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小姐的《比得兔的世界》到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和约翰·伯宁罕的《宝儿》……可是,总有些遗憾久久不能散去,因为,早期图画书的开拓者迟迟没有进来,我们对其了解熟知得越多,越发显得期待。现在,手捧两册精美的《凯迪克与凯特·格林威图画书精选集》,细细翻开,对图画书的源流与传统,有了清晰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