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其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新的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目前,在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条件有限或其他原因,高中物理教师大多对于实验教学缺乏重视,而只是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但是,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发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手段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而当前素质教育也正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并重点阐述如何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中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实验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有:教师对实验进行演示,学生观看,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相关知识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更不会进行创新。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都是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来进行的,过于机械化,对于实验结果也只能是死记硬背。这种实验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间久了,学生还会对教师与教材形成依赖,最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将实验能力与实验技能等同化。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有更深、更广的意义,而技能仅属于活动方式的范畴,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应试教育模式过于将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等同化,认为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过分强调操作技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甚至有些机械化[1]。
  (3)将卷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完全以卷面考试分数为标准。传统的卷面试题评价方法的特点是简单、省时、省事,但同时存在很明显的局限性。这种评价方式容易让学生认为,做不做实验或者有没有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与最终的结果没有关系,试卷上的题目是固定的,只要将试题做对了就能获得高分。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态度和习惯、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策略
  (1)通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提出新的实验项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践,设计相关的科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情景,在体验经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探索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而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就是前提条件。
  (2)通过开放性和多变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改下,广大教师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作用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教授的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可以改变实验教学的内容,变换实验所需器材或者改变实验条件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2]。
  (3)突出实验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在完成每项物理实验后,教师都需要及时评估本次实验的完成情况和实验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尤其是对实验中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操作和设计进行肯定和表扬。除此之外,还需要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当及其他问题,提醒学生下次进行实验时需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在实验后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实验的进行和实验后的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分清重难点,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的实验学科,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实验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连自强.浅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4(22).
  [2]姚菊娟.简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J].教师,2014(11):63.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