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初人大学的两年内,先后结识了两位英国友人。一个陪我们练口语,一个帮我们学写作;一个喜欢存课堂上自娱自乐,一个总是一丝不苟严肃正经。他们成了我们短暂易逝的青春尾梢上一种神奇的存在,也成了我们荏苒不复的大学生涯中一抹独特的记忆。
喜欢在课堂上自娱自乐且乐此不疲的,叫Carlos(卡洛斯)。初遇他时,我们方才从顺义的山沟里军训归来,烈日下蒸烤半月,每个人都晒得黝黑。匆匆洗了澡,顶着灼人的阳光步入口语教室,卡洛斯正坐在角落里,无比震惊地望着我们,弯着他原本就并不挺拔的腰杆,不可思议地重复着“mygod”。受于阳光慷慨的馈赠,我们帽檐以上的额头和帽檐以下的大半张脸像被生硬地切割成了白黑两色,这样的场景让卡洛斯先生既困惑又恐慌。
午后的酷热和屋内沉闷又略显尴尬的气氛使我们纷纷把困顿的脑袋贴存桌上几乎就要打起呼噜,穿着绿色帽衫的卡洛斯却突兀地拿自己的秃顶开起了玩笑。他在黑板上写出很多关于他的事情,让我们猜哪些是虚构。一位勇敢的同学忐忑地走向黑板,用火眼金睛辨别了半天,在“bald”(秃头的)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叉。不明所以的卡洛斯摸着自己滑溜溜的脑袋,高呼: “真的吗?这太让人高兴了!我是有头发的人!”语气里满是难掩的调侃和兴奋。
卡洛斯咬文嚼字地拽着英文,言谈举止中不时地给我们普及着些许令人意想不到的英伦“文化”。据他讲,他是家中第五个孩子,兄弟姐妹间并不似中国人这般亲密。他们各自谋生,很少见面,却无一例外地热爱旅行,他们一家子的足迹踏遍了几乎整个地球。
和卡洛斯先生相处的一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也莫名其妙地更加热爱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和上面衍生出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明。卡洛斯总是强调,他爱中国,但更爱英国,因为那里有家。而我们,却在这种交流中逆向而为,热爱着一些新鲜的元素,却更爱窗上剪贴的红色窗花。
口语课结课后,我们也失去了和卡洛斯共度的时光,他为我们构建起了第一个完整的“英国人的模样”,却不知另一位从各个方面都与他截然相反的英国人正在另一栋教学楼里一脸严肃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卡洛斯的这位同胞,就是Paul(保罗)。
与诙谐幽默时常自黑的卡洛斯不同,保罗先生的第一堂课就让我们心悸不已。在他罗列出的“班规”之中,对于上课记笔记这件事都做出了详实的规定以及严酷的惩罚措施,更别提什么吃东西、睡觉、缺勤了。这些“新政”让轻松散漫了一年的我们心惊胆战。尽管如此,他还真的硬是逼着我们重新养成了上课专心听课、举手发言和手工记笔记的习惯。如此往复,我们一个个如惊弓之鸟,每次上保罗先生的课前,都要提早起床,到餐厅规规矩矩吃完早饭,赶到教学楼早读。一时间让人以为跌进了时光隧道,重新过起了日思夜想的高中生活。
一学期下来,大家的成绩竟然都有了提高,尽管嘴上还是不甘心地吐槽着,心里倒都对保罗先生有了几分认可,散漫的性子也随着寂寥的冬季一起离去了。
与此同时,保罗先生也在悄悄地变化着,课前点名的时候,他把我们的英文名字串成了一首歌,哼了一首带卷舌颤音的英伦小调,就把名字点完了。课堂的气氛也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多项“禁令”也稍稍放开。比如若是早晨晚起带着早餐进了教室,也可以在保罗老师转身的工夫抓紧时机咬下两口,但是诸如鸡蛋灌饼类酱味满屋飞扬的食物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抵制。保罗先生知道谁在啃面包,会故意面朝与之相反的方向,假装看不见使之放心吃完。久而久之,我们觉得这位英伦老绅士,身上倒有了几分可爱。
世界很小,生活很大,东西半球的相遇甚至相知,或许也是一种时光悄然转换间的巧合。卡洛斯和保罗,两位性格完全相反的英国人,对彼时的我们而言也像无数个世纪前的马可波罗一般,是两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桥梁。卡洛斯身上具有的英国青春一代的朝气和活力,以及保罗展现的英国将老一代的保守和固执,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八个时区外的土地上繁衍和发展的文明。
漫漫长路,或许我们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英国人,甚至各种肤色各种纬度各种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异国人,但是在我们心里,还是会留着这两个英国人稀稀碎碎的身影,和他们陪同我们成长的不返的岁月。
喜欢在课堂上自娱自乐且乐此不疲的,叫Carlos(卡洛斯)。初遇他时,我们方才从顺义的山沟里军训归来,烈日下蒸烤半月,每个人都晒得黝黑。匆匆洗了澡,顶着灼人的阳光步入口语教室,卡洛斯正坐在角落里,无比震惊地望着我们,弯着他原本就并不挺拔的腰杆,不可思议地重复着“mygod”。受于阳光慷慨的馈赠,我们帽檐以上的额头和帽檐以下的大半张脸像被生硬地切割成了白黑两色,这样的场景让卡洛斯先生既困惑又恐慌。
午后的酷热和屋内沉闷又略显尴尬的气氛使我们纷纷把困顿的脑袋贴存桌上几乎就要打起呼噜,穿着绿色帽衫的卡洛斯却突兀地拿自己的秃顶开起了玩笑。他在黑板上写出很多关于他的事情,让我们猜哪些是虚构。一位勇敢的同学忐忑地走向黑板,用火眼金睛辨别了半天,在“bald”(秃头的)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叉。不明所以的卡洛斯摸着自己滑溜溜的脑袋,高呼: “真的吗?这太让人高兴了!我是有头发的人!”语气里满是难掩的调侃和兴奋。
卡洛斯咬文嚼字地拽着英文,言谈举止中不时地给我们普及着些许令人意想不到的英伦“文化”。据他讲,他是家中第五个孩子,兄弟姐妹间并不似中国人这般亲密。他们各自谋生,很少见面,却无一例外地热爱旅行,他们一家子的足迹踏遍了几乎整个地球。
和卡洛斯先生相处的一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也莫名其妙地更加热爱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和上面衍生出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明。卡洛斯总是强调,他爱中国,但更爱英国,因为那里有家。而我们,却在这种交流中逆向而为,热爱着一些新鲜的元素,却更爱窗上剪贴的红色窗花。
口语课结课后,我们也失去了和卡洛斯共度的时光,他为我们构建起了第一个完整的“英国人的模样”,却不知另一位从各个方面都与他截然相反的英国人正在另一栋教学楼里一脸严肃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卡洛斯的这位同胞,就是Paul(保罗)。
与诙谐幽默时常自黑的卡洛斯不同,保罗先生的第一堂课就让我们心悸不已。在他罗列出的“班规”之中,对于上课记笔记这件事都做出了详实的规定以及严酷的惩罚措施,更别提什么吃东西、睡觉、缺勤了。这些“新政”让轻松散漫了一年的我们心惊胆战。尽管如此,他还真的硬是逼着我们重新养成了上课专心听课、举手发言和手工记笔记的习惯。如此往复,我们一个个如惊弓之鸟,每次上保罗先生的课前,都要提早起床,到餐厅规规矩矩吃完早饭,赶到教学楼早读。一时间让人以为跌进了时光隧道,重新过起了日思夜想的高中生活。
一学期下来,大家的成绩竟然都有了提高,尽管嘴上还是不甘心地吐槽着,心里倒都对保罗先生有了几分认可,散漫的性子也随着寂寥的冬季一起离去了。
与此同时,保罗先生也在悄悄地变化着,课前点名的时候,他把我们的英文名字串成了一首歌,哼了一首带卷舌颤音的英伦小调,就把名字点完了。课堂的气氛也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多项“禁令”也稍稍放开。比如若是早晨晚起带着早餐进了教室,也可以在保罗老师转身的工夫抓紧时机咬下两口,但是诸如鸡蛋灌饼类酱味满屋飞扬的食物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抵制。保罗先生知道谁在啃面包,会故意面朝与之相反的方向,假装看不见使之放心吃完。久而久之,我们觉得这位英伦老绅士,身上倒有了几分可爱。
世界很小,生活很大,东西半球的相遇甚至相知,或许也是一种时光悄然转换间的巧合。卡洛斯和保罗,两位性格完全相反的英国人,对彼时的我们而言也像无数个世纪前的马可波罗一般,是两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桥梁。卡洛斯身上具有的英国青春一代的朝气和活力,以及保罗展现的英国将老一代的保守和固执,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八个时区外的土地上繁衍和发展的文明。
漫漫长路,或许我们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英国人,甚至各种肤色各种纬度各种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异国人,但是在我们心里,还是会留着这两个英国人稀稀碎碎的身影,和他们陪同我们成长的不返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