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到底如何?4月份经济数据再次证伪经济企稳论,经济外需改善空间有限,内需下行压力更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12%,比1-3月回落1.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中西部增速全面回落。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地方节能环保压力较大,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的困局和融资困境,加上众所周知的反腐等原因,国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较难企稳。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的GDP增速将低于一季度,可能降至6.8%-6.9%,甚至更低。
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实际利率高。实际利率高,投资一般会减速,居民消费热情也不高。因此,如果想改善投资与消费,实际利率一定要降低。在CPI较为温和、难以大幅上涨并且PPI短期内很难转正的条件下,要降低实际利率,只能通过降低名义利率实现。因此,降息存在逻辑的必然性,并以此来降低中长端资金成本。
考虑到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和赤字率约束,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似乎较为有限。而降息、降准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和PSL等创新型、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在提升。
然而,是不是货币政策出手后就能立竿见影?一般而言,为抑制经济过热,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迅速有效。而为促进经济增长,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比如降准能否提高货币乘数,银行能否放贷很关键。
最近几个月,我们并没有看到资金通畅地进入实体经济。前三个月新增贷款均在万亿元以上(4月份当月增加7079亿元),但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1%。那么问题来了,钱去哪了?可能的途径是:一、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二、表外融资转移到表内由贷款承接;三是地方融资平台和其他一些僵尸企业的存量债务过大,通过信贷展期和新增贷款付息从而占用了部分新增贷款。如果推论合理,那么这些新增贷款可能没有全部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或者并未如数据所展示的那般可观。
从微观调研的情况看,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盈利难以改善的背景下,银行处于风险控制的考量,也出现慎贷、惜贷情绪,主动贷款的热情不高。
居民短期贷款创出10个月新高,如果不是居民消费热情高涨,那么不排除一些资金通过各种形式进入股市。而从消费数据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继续处于减速区间。
降息、降准之后,从货币政策放松到经济企稳的传导路径似乎并不畅通。
从中期看,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这是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探底过程中,即使通过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实现了经济的短期企稳,未来经济仍有下探空间。从结构调整阵痛期来看,虽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但仍然任重道远。从政策刺激消化期来看,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企业杠杆高是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货币政策能够全部解决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还需要结构性政策来解决,比如加快民营银行的放开进度,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结构性政策也有较大的适用空间,结构改革很重要。
短期内,经济企稳还要靠需求管理,但如前所述的种种原因,稳增长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12%,比1-3月回落1.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中西部增速全面回落。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地方节能环保压力较大,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的困局和融资困境,加上众所周知的反腐等原因,国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较难企稳。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的GDP增速将低于一季度,可能降至6.8%-6.9%,甚至更低。
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实际利率高。实际利率高,投资一般会减速,居民消费热情也不高。因此,如果想改善投资与消费,实际利率一定要降低。在CPI较为温和、难以大幅上涨并且PPI短期内很难转正的条件下,要降低实际利率,只能通过降低名义利率实现。因此,降息存在逻辑的必然性,并以此来降低中长端资金成本。
考虑到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和赤字率约束,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似乎较为有限。而降息、降准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和PSL等创新型、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在提升。
然而,是不是货币政策出手后就能立竿见影?一般而言,为抑制经济过热,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迅速有效。而为促进经济增长,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比如降准能否提高货币乘数,银行能否放贷很关键。
最近几个月,我们并没有看到资金通畅地进入实体经济。前三个月新增贷款均在万亿元以上(4月份当月增加7079亿元),但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1%。那么问题来了,钱去哪了?可能的途径是:一、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二、表外融资转移到表内由贷款承接;三是地方融资平台和其他一些僵尸企业的存量债务过大,通过信贷展期和新增贷款付息从而占用了部分新增贷款。如果推论合理,那么这些新增贷款可能没有全部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或者并未如数据所展示的那般可观。
从微观调研的情况看,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盈利难以改善的背景下,银行处于风险控制的考量,也出现慎贷、惜贷情绪,主动贷款的热情不高。
居民短期贷款创出10个月新高,如果不是居民消费热情高涨,那么不排除一些资金通过各种形式进入股市。而从消费数据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继续处于减速区间。
降息、降准之后,从货币政策放松到经济企稳的传导路径似乎并不畅通。
从中期看,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这是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探底过程中,即使通过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实现了经济的短期企稳,未来经济仍有下探空间。从结构调整阵痛期来看,虽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但仍然任重道远。从政策刺激消化期来看,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企业杠杆高是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货币政策能够全部解决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还需要结构性政策来解决,比如加快民营银行的放开进度,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结构性政策也有较大的适用空间,结构改革很重要。
短期内,经济企稳还要靠需求管理,但如前所述的种种原因,稳增长的效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