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高考第二轮复习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 知识重组原则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唤醒,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但这些知识点可能仍然是孤立的、零散的、缺少活性的,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结构化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所以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这就必须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将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完整的知识组块和立体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结构上逐步接近高考要求。
[例1](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30题)某种细胞分裂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注:①chl—叶绿素;FW—鲜重;DCIP Red—还原型DCIP;plant—植株。
②希尔反应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将叶绿体加入DCIP(二氯酚靛酚)溶液并照光,水在光照下被分解,产生氧气等,而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并发生颜色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仪器进行测定。
请回答:
(1)希尔反应模拟了叶绿体光合作用中 阶段的部分变化。氧化剂DCIP既可利用于颜色反应,还可作为 。希尔反应活力可通过测定DCIP溶液的颜色变化得到,也可通过测定 得到。
(2)从表中可知,施用细胞分裂素后, 含量提高,使碳反应中相关酶的数量增加。
(3)幼苗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主要由 产生。合理施用细胞分裂素可延迟 ,提高光合速率,使总初级生产量大于 ,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
本题涉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反应机理、酶的成分、植物激素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横跨生物学必须1和必修3四个章节内容。初看起来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第一轮分章节复习时是无法将这些知识揉合在一起的,第三轮复习题型训练也很难碰巧捉到,只有在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让知识形成“方阵”,才可能解决这类问题的。
2. 建构方法体系原则
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已成定局。所谓能力,实际上是通过方法的运用来体现的,是运用某种方法将你所学的知识解决考题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性。所以,备考复习不能再“抱着知识打滚”了,必须形成成熟的思维方法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体系。
[例2](2013年高考新课标I卷第29题)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
真实的问题情境往往会颠覆学生以往对知识的理解。就此题而言,以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断,种子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其有机物的总量应该一直是减少的(干重也应该一直是减少的),而此图干却有一个增加的过程,完全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尤其是第(2)小题,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如果我们使用排除法,这道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验条件中没有提供化合态N,可排除N;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C;所以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只能是O了。
责任编辑 潘孟良
1. 知识重组原则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唤醒,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但这些知识点可能仍然是孤立的、零散的、缺少活性的,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结构化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所以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这就必须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将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完整的知识组块和立体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结构上逐步接近高考要求。
[例1](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30题)某种细胞分裂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注:①chl—叶绿素;FW—鲜重;DCIP Red—还原型DCIP;plant—植株。
②希尔反应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将叶绿体加入DCIP(二氯酚靛酚)溶液并照光,水在光照下被分解,产生氧气等,而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并发生颜色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仪器进行测定。
请回答:
(1)希尔反应模拟了叶绿体光合作用中 阶段的部分变化。氧化剂DCIP既可利用于颜色反应,还可作为 。希尔反应活力可通过测定DCIP溶液的颜色变化得到,也可通过测定 得到。
(2)从表中可知,施用细胞分裂素后, 含量提高,使碳反应中相关酶的数量增加。
(3)幼苗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主要由 产生。合理施用细胞分裂素可延迟 ,提高光合速率,使总初级生产量大于 ,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
本题涉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反应机理、酶的成分、植物激素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横跨生物学必须1和必修3四个章节内容。初看起来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第一轮分章节复习时是无法将这些知识揉合在一起的,第三轮复习题型训练也很难碰巧捉到,只有在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让知识形成“方阵”,才可能解决这类问题的。
2. 建构方法体系原则
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已成定局。所谓能力,实际上是通过方法的运用来体现的,是运用某种方法将你所学的知识解决考题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性。所以,备考复习不能再“抱着知识打滚”了,必须形成成熟的思维方法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体系。
[例2](2013年高考新课标I卷第29题)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
真实的问题情境往往会颠覆学生以往对知识的理解。就此题而言,以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断,种子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其有机物的总量应该一直是减少的(干重也应该一直是减少的),而此图干却有一个增加的过程,完全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尤其是第(2)小题,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如果我们使用排除法,这道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验条件中没有提供化合态N,可排除N;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C;所以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只能是O了。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