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都是从祖辈那里挖来的很透彻很裸露的东西,古朴、典雅、粗犷、原始、神秘,还横溢着丝丝儿捉摸不透的怪异。伴着那溪水的潺潺流淌,那老水车吱吱呀呀的吟唱,篝火燃起来了,熊熊的火苗子蹿着礼花般的火星子呼呼地往上舔着,舔红了大湘西的天。帷幕徐徐拉开,湘西艺术节的帷幕,从东拉向西、从南拉向北,一块又厚实又宽大的帷幕。山水景观的神奇,文化底蕴的厚重,民族风情的浓郁,点点滴滴展现在凤凰古城的苗家篝火塘中,展现在有风雨有阳光有春光明媚和秋高气爽的大舞台上。那一点点那一滴滴就这样粘起来、叠起来、粘叠成浩瀚无边的艺术之海,那一点点那一滴滴就这样碰撞着、凝聚着、溶化着、金光四溅,浇铸成百年千年美丽而神奇的大湘西!
湘西人是艺术的大玩家,鼓、钹、锣几样简单不过的民间打击乐,一挨上他们的手,竟产生出震撼人心的魔力。
“呆呆呆配当,配当配配当……”湘西人娶亲必打镏子,这是男女双方爱得死去活来的庄严誓言与季节与良辰撞击而出的声音,这是男女双方步入洞房的前奏曲。山,远远的,一片空旷,镏子声滑过野菊花盛开的山道小径顺着坡那边炊烟袅袅的村寨一路蜿蜒,“喜鹊登枝”喳喳地叫,“公鸡踩雄”喔喔地啼,一百多个曲牌曲目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大自然中的一切天籁之音。湘西镏子多以绘声、摹神、夸张、写意为表现手法,以亮打、侧打、挤打、闷打为主,穿插磕边、拉边、擦边等技巧,融蹦、弹、跳、跃打技为一体,声音热烈明快,舒展激越。这声音把新郎新娘的梦境和心呓、婆家娘家几寨人的心愿和祝贺,敲碎成一粒粒糖果,甜着湘西人的祖辈和儿孙。大湘西的镏子声碾过来碾过去,把山里的千沟万壑填塞得平平展展,把人心激动得沸沸扬扬,把大湘西的日子千百年来就这样被敲打得红红火火。
俗话说,锣鼓半台戏。湘西人总与鼓锣结下不解之缘。看那操场上排列有序的大鼓小鼓,就如那土地里点播的一行行可发芽可开花可结果的一粒粒种子,嵌着蓬勃的希望,渴盼隆隆的春雷。那鼓声春雷般地轰响起来了,那鼓边哒哒地敲响了,那些身着民族服饰的女人,一个二个靓靓丽丽,一个二个鲜鲜艳艳,丝绸子系着鼓棒的躁动,鼓棒子甩着女人的激情,闪亮登场。足之蹈之、身之舞之、口之歌之,翻江倒海,撼天动地。几千几万双直瞪瞪的目光于是捕捉起山里人的日子,像头一次见到湘西女人那样认识湘西山里的女人。那是一双双砍柴的手,洗衣的手,锄禾的手、哺育孩子成长和慰贴男人心事的手,指山山青了,点水水绿了。阳雀子满山遍野地叫,布谷鸟遍野满山的啼,秧苗齐刷刷地绿了,齐刷刷地吐穗了,齐刷刷地弯了腰。女人们施肥,踩田草,拖腔慢调的情歌煨热了所有的庄稼,那忙碌的脚步穿行在金色的田野,镰刀闪着银光,稻穗齐刷刷地倒伏,沉甸甸地躺在女人们至情至真的笑声中。那窄窄的田埂上,那蛇形的山路上,那女人们挑担的腰身,一晃一摇,晃摇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所有的庄稼被女人的镰刀涂抹着诗韵,所有的女人都是田野的精灵,湘西女人是湘西农村的另一抹缠绵温柔的阳光……鼓声变幻着节奏咚咚咚地响,女人变换着身姿翩翩翩地舞,舞天上的日、月、星,舞人间的真、善、美。鼓舞中的岁月就这么绚丽,岁月中的人生就这么璀灿!
这就是湘西有名的《丰收鼓舞》。
数一数湘西鼓舞的种类:迎宾鼓、花鼓,劲鼓、猴儿鼓、团圆鼓……多呵,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湘西人用鼓渲泻情感,唯鼓唯喜唯乐,唯鼓唯悲唯泪,唯鼓唯歌唯舞,用人间万象的鼓,演绎生命的意义,诠释人生的内涵,培植民族的魂灵。大湘西在这片鼓声鼓舞中,由衰到兴,由弱到强,发展了、壮大了、腾飞了。
鼓,大湘西的鼓!
天,仍被篝火烧得通红通红,湘西民族民间民文化艺术之光就这样和篝火交相辉映。
“嗬-也-嗬嗬也-嗬也也嗬嗬哇-”
这是一群男子汉,大湘西地道的男子汉,他们手持铜铃和绺筋,裸着一双踩山踩水踩荆踩刺的大脚,露着一双担日担月担风担雨的硬朗朗的肩,唱着很古老的梯玛神歌,在老梯玛的带领下,也许刚翻过某座大山,刚涉过某条溪河,也许遇上了洪灾旱魔,也许为着庇佑本族子孙或某个心愿,他们齐声歌哭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祈祀活动——法事。梯玛,本民族德高望重的精神代言人,此刻赤身裸体,站在高高的法台上,面向东西南北的神、怪、鬼、魔或祷告或搏杀,口中“哇嘟--哇嘟--”地呐喊着,几杆用杉树皮做的一、两丈长的长号惊天地泣鬼神,众人手舞足蹈,绺筋条扫天扫地,铜铃儿挥东挥西,“呜呼”声声,呐喊声阵阵。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是湘西土地的守护神,是湘西大地上竖起的一面面大旗,是家园中耸起的一座座脊梁,他们披荆斩棘,他们披星戴月,为着湘西这片热土的安宁、平和、吉祥和繁荣,一路神歌,一路壮行……
还是一群骠悍的湘西男子汉。也许他们一开始并不属于湘西,然而他们看中了湘西,冲着湘西的美丽和神奇而来,他们躲过了战乱,跋过了洪荒,湘西的日月星辰有模有样地呵护着他们,他们的裸体虽然伤痕累累,但也有模有样地无拘无束地展示在有树有草有花有鸟有河有溪有瀑有泉的湘西和谐恬静的大自然之中。他们累了渴了疲了饥了,狩猎为生;他们闲了笑了痴了醉了,逗趣为乐。于是,后辈人穿过时空的隧道看到了湘西人的祖先,看到了他们身披棕叶,把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器官渲染得淋漓尽致的很原始的被现在人唤作《茅谷斯》的舞蹈。这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雄性十足、且略带悲壮的舞蹈,他们手握木棍与野兽搏杀,猎物共同分享。特别那偌大偌长的生殖器(草扎),上下挥舞着,如梭标如缨枪,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古人崇尚生殖器,因为那是香火的延续,远远超出了舞蹈本身的含义,细想起来,生命源于它,人类源于它,它是生命的前言,是人类的序曲,是生命的颂歌,是人类的乐章。于是,湘西人的祖先繁衍了湘西人的祖辈,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于是,生生不息。
湘西人真绝真爽真酷,敢把始祖的“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不绝不爽不酷么?这种令人大开眼界的原始古老的真美,这种令人刺激兴奋的粗犷狂野的至美,恐怕世界无而湘西有。
撼山撼水,动天动地的是一面牛皮鼓,一面对子锣。庄户人歇了锄头,弃了犁耙,早就心痒痒的洗漱了一番,穿戴一新,从四面八方相拥而来,汇聚在一起,似乎整个湘西民族的男女老少,千人万人地吆喝着、呐喊着,摆手、摆手、大摆手。“边-边-边-咚,边咚亦咚边-咚……”摆手舞的舞步根植于泥土荒地田畴和远方的晴岚,是田园滋生的组诗,是土地中培植的欢歌。摆手堂里的千人万人,那肩、臂、手、胯、足、腰同时同边摆动,如海洋里掀起的浪花,恢宏壮观;又如一坡的野菊花,随阵阵秋风摇动。摇动呵,摇一山的青葱翠绿,动一岸的姹紫嫣红。有时闭着眼想起来那动作反脚反手甩同边,未必自然?但睁着眼看却是那么的赏心悦目,美伦美奂,令人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那是一双双劳作的手,更是一双双摆舞的手。这一群群一寨寨从庄稼地里走来的湘西山里人,原本他们对舞蹈这个词都很陌生,但他们表演出来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可令天下所有的舞蹈家汗颜,比专家们更趋娴熟,更富有一番韵味。看那男人的手,是开荒挖地的手、犁田耙土的手,拥抱女人、摸女人奶子的手,现在摆起来舞起来都是平时生活细节中、平时生产劳动中所积累的一种艺术,如陈年老酒散发着一种诱人的色彩;看那女人的手,是抛粮下种的手,是割禾施肥的手,掉在男人脖子上撒娇的手,现在甩起来动起来都是日常家务事中、日常操心费力中所沉淀的一种文化,如仙女散花弥漫着一种迷人的妖艳。男人女人的手摆起来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粉饰,显山时显山,吆一声“海”,露水时露水,喝一声“哟”,一路的海哟声便从山坡滑向山谷,又从山谷爬上山坡,负重的担子绕山绕水,吆喝的号子抛来抛去,蓦然间深山一声“呜呼”,群山合起来呼应:呜――呼――,那力量便滚成一团,那决心便聚成一堆,整个民族整个湘西便在摆手的歌舞之中腰挺得直直的,头昂得高高的,走过了昨天,走进了今天,再走向明天。“甩甩手,街上走……”所有湘西人的外婆就是吟唱着这样的童谣而来,吟唱着这样的童谣而逝,湘西人从小到大宁缺吃穿,也不愿缺了摆手。
摆手呵,大湘西的摆手,是倾泻在庄稼地里的活蹦乱跳的文化艺术符号。
“山里人爱打赤膊溜,无挂无碍乐悠悠,辛苦劳累全忘掉,欢乐健身益长寿。”这就是个性鲜明、风情浓郁、特色重抹的大湘西舞蹈-《赤膊溜》。看那簸箕大的月亮升上来了,繁星点点的天幕下是村寨的祥和及静谧。一群青年男女用另一种语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他们用手掌拍打周身,你拍打我,我拍打你,竟拍打出电光石火,拍打出融融春意,拍打出一部部流芳百世的爱情故事。也许一开始是为拍打身上一只叮咬的蚊虫,拍着打着,劳累消失了,浑身舒服,就这样由个体到群体演变成一种民间舞蹈了。整个舞蹈节拍鲜活明快,动作强劲利索,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簸箕大的月亮挂在树梢上,男女青年的心挂在月亮上,挤兑着,溶化着,谁不让《月亮代表我的心》呢?赤膊溜就把漫漫的湘西夏夜轻易地打发走了。
……
篝火熊熊地燃烧,艺术节的帷幕一经拉开,却再也合不拢了,因为湘西的土地上到处滋生着无穷无尽的艺术花蕾。巴人舞、童子舞、绺筋舞、跳马舞。七仙姑舞、土狮子、板凳龙、西水号子、双人渔鼓等等,数得清么?特别民间绝技,上刀梯、踩火铧口、咬吞瓷器、竹篮提水,手摸烫油锅等等,数得清么?这是一块艺术的沃土,这是一块文化的厚土,更是一块民族魂灵根深蒂固的热土!
(吴善流,男,土家族,1956年生,省作协会员,州作协理事,发表小说,散文,曲艺40余万字。散文《坡上人》、《坡上野趣》获92年度、94年度全国和全省报纸副刊二等奖。)
湘西人是艺术的大玩家,鼓、钹、锣几样简单不过的民间打击乐,一挨上他们的手,竟产生出震撼人心的魔力。
“呆呆呆配当,配当配配当……”湘西人娶亲必打镏子,这是男女双方爱得死去活来的庄严誓言与季节与良辰撞击而出的声音,这是男女双方步入洞房的前奏曲。山,远远的,一片空旷,镏子声滑过野菊花盛开的山道小径顺着坡那边炊烟袅袅的村寨一路蜿蜒,“喜鹊登枝”喳喳地叫,“公鸡踩雄”喔喔地啼,一百多个曲牌曲目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大自然中的一切天籁之音。湘西镏子多以绘声、摹神、夸张、写意为表现手法,以亮打、侧打、挤打、闷打为主,穿插磕边、拉边、擦边等技巧,融蹦、弹、跳、跃打技为一体,声音热烈明快,舒展激越。这声音把新郎新娘的梦境和心呓、婆家娘家几寨人的心愿和祝贺,敲碎成一粒粒糖果,甜着湘西人的祖辈和儿孙。大湘西的镏子声碾过来碾过去,把山里的千沟万壑填塞得平平展展,把人心激动得沸沸扬扬,把大湘西的日子千百年来就这样被敲打得红红火火。
俗话说,锣鼓半台戏。湘西人总与鼓锣结下不解之缘。看那操场上排列有序的大鼓小鼓,就如那土地里点播的一行行可发芽可开花可结果的一粒粒种子,嵌着蓬勃的希望,渴盼隆隆的春雷。那鼓声春雷般地轰响起来了,那鼓边哒哒地敲响了,那些身着民族服饰的女人,一个二个靓靓丽丽,一个二个鲜鲜艳艳,丝绸子系着鼓棒的躁动,鼓棒子甩着女人的激情,闪亮登场。足之蹈之、身之舞之、口之歌之,翻江倒海,撼天动地。几千几万双直瞪瞪的目光于是捕捉起山里人的日子,像头一次见到湘西女人那样认识湘西山里的女人。那是一双双砍柴的手,洗衣的手,锄禾的手、哺育孩子成长和慰贴男人心事的手,指山山青了,点水水绿了。阳雀子满山遍野地叫,布谷鸟遍野满山的啼,秧苗齐刷刷地绿了,齐刷刷地吐穗了,齐刷刷地弯了腰。女人们施肥,踩田草,拖腔慢调的情歌煨热了所有的庄稼,那忙碌的脚步穿行在金色的田野,镰刀闪着银光,稻穗齐刷刷地倒伏,沉甸甸地躺在女人们至情至真的笑声中。那窄窄的田埂上,那蛇形的山路上,那女人们挑担的腰身,一晃一摇,晃摇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所有的庄稼被女人的镰刀涂抹着诗韵,所有的女人都是田野的精灵,湘西女人是湘西农村的另一抹缠绵温柔的阳光……鼓声变幻着节奏咚咚咚地响,女人变换着身姿翩翩翩地舞,舞天上的日、月、星,舞人间的真、善、美。鼓舞中的岁月就这么绚丽,岁月中的人生就这么璀灿!
这就是湘西有名的《丰收鼓舞》。
数一数湘西鼓舞的种类:迎宾鼓、花鼓,劲鼓、猴儿鼓、团圆鼓……多呵,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湘西人用鼓渲泻情感,唯鼓唯喜唯乐,唯鼓唯悲唯泪,唯鼓唯歌唯舞,用人间万象的鼓,演绎生命的意义,诠释人生的内涵,培植民族的魂灵。大湘西在这片鼓声鼓舞中,由衰到兴,由弱到强,发展了、壮大了、腾飞了。
鼓,大湘西的鼓!
天,仍被篝火烧得通红通红,湘西民族民间民文化艺术之光就这样和篝火交相辉映。
“嗬-也-嗬嗬也-嗬也也嗬嗬哇-”
这是一群男子汉,大湘西地道的男子汉,他们手持铜铃和绺筋,裸着一双踩山踩水踩荆踩刺的大脚,露着一双担日担月担风担雨的硬朗朗的肩,唱着很古老的梯玛神歌,在老梯玛的带领下,也许刚翻过某座大山,刚涉过某条溪河,也许遇上了洪灾旱魔,也许为着庇佑本族子孙或某个心愿,他们齐声歌哭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祈祀活动——法事。梯玛,本民族德高望重的精神代言人,此刻赤身裸体,站在高高的法台上,面向东西南北的神、怪、鬼、魔或祷告或搏杀,口中“哇嘟--哇嘟--”地呐喊着,几杆用杉树皮做的一、两丈长的长号惊天地泣鬼神,众人手舞足蹈,绺筋条扫天扫地,铜铃儿挥东挥西,“呜呼”声声,呐喊声阵阵。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是湘西土地的守护神,是湘西大地上竖起的一面面大旗,是家园中耸起的一座座脊梁,他们披荆斩棘,他们披星戴月,为着湘西这片热土的安宁、平和、吉祥和繁荣,一路神歌,一路壮行……
还是一群骠悍的湘西男子汉。也许他们一开始并不属于湘西,然而他们看中了湘西,冲着湘西的美丽和神奇而来,他们躲过了战乱,跋过了洪荒,湘西的日月星辰有模有样地呵护着他们,他们的裸体虽然伤痕累累,但也有模有样地无拘无束地展示在有树有草有花有鸟有河有溪有瀑有泉的湘西和谐恬静的大自然之中。他们累了渴了疲了饥了,狩猎为生;他们闲了笑了痴了醉了,逗趣为乐。于是,后辈人穿过时空的隧道看到了湘西人的祖先,看到了他们身披棕叶,把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器官渲染得淋漓尽致的很原始的被现在人唤作《茅谷斯》的舞蹈。这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雄性十足、且略带悲壮的舞蹈,他们手握木棍与野兽搏杀,猎物共同分享。特别那偌大偌长的生殖器(草扎),上下挥舞着,如梭标如缨枪,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古人崇尚生殖器,因为那是香火的延续,远远超出了舞蹈本身的含义,细想起来,生命源于它,人类源于它,它是生命的前言,是人类的序曲,是生命的颂歌,是人类的乐章。于是,湘西人的祖先繁衍了湘西人的祖辈,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于是,生生不息。
湘西人真绝真爽真酷,敢把始祖的“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不绝不爽不酷么?这种令人大开眼界的原始古老的真美,这种令人刺激兴奋的粗犷狂野的至美,恐怕世界无而湘西有。
撼山撼水,动天动地的是一面牛皮鼓,一面对子锣。庄户人歇了锄头,弃了犁耙,早就心痒痒的洗漱了一番,穿戴一新,从四面八方相拥而来,汇聚在一起,似乎整个湘西民族的男女老少,千人万人地吆喝着、呐喊着,摆手、摆手、大摆手。“边-边-边-咚,边咚亦咚边-咚……”摆手舞的舞步根植于泥土荒地田畴和远方的晴岚,是田园滋生的组诗,是土地中培植的欢歌。摆手堂里的千人万人,那肩、臂、手、胯、足、腰同时同边摆动,如海洋里掀起的浪花,恢宏壮观;又如一坡的野菊花,随阵阵秋风摇动。摇动呵,摇一山的青葱翠绿,动一岸的姹紫嫣红。有时闭着眼想起来那动作反脚反手甩同边,未必自然?但睁着眼看却是那么的赏心悦目,美伦美奂,令人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那是一双双劳作的手,更是一双双摆舞的手。这一群群一寨寨从庄稼地里走来的湘西山里人,原本他们对舞蹈这个词都很陌生,但他们表演出来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可令天下所有的舞蹈家汗颜,比专家们更趋娴熟,更富有一番韵味。看那男人的手,是开荒挖地的手、犁田耙土的手,拥抱女人、摸女人奶子的手,现在摆起来舞起来都是平时生活细节中、平时生产劳动中所积累的一种艺术,如陈年老酒散发着一种诱人的色彩;看那女人的手,是抛粮下种的手,是割禾施肥的手,掉在男人脖子上撒娇的手,现在甩起来动起来都是日常家务事中、日常操心费力中所沉淀的一种文化,如仙女散花弥漫着一种迷人的妖艳。男人女人的手摆起来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粉饰,显山时显山,吆一声“海”,露水时露水,喝一声“哟”,一路的海哟声便从山坡滑向山谷,又从山谷爬上山坡,负重的担子绕山绕水,吆喝的号子抛来抛去,蓦然间深山一声“呜呼”,群山合起来呼应:呜――呼――,那力量便滚成一团,那决心便聚成一堆,整个民族整个湘西便在摆手的歌舞之中腰挺得直直的,头昂得高高的,走过了昨天,走进了今天,再走向明天。“甩甩手,街上走……”所有湘西人的外婆就是吟唱着这样的童谣而来,吟唱着这样的童谣而逝,湘西人从小到大宁缺吃穿,也不愿缺了摆手。
摆手呵,大湘西的摆手,是倾泻在庄稼地里的活蹦乱跳的文化艺术符号。
“山里人爱打赤膊溜,无挂无碍乐悠悠,辛苦劳累全忘掉,欢乐健身益长寿。”这就是个性鲜明、风情浓郁、特色重抹的大湘西舞蹈-《赤膊溜》。看那簸箕大的月亮升上来了,繁星点点的天幕下是村寨的祥和及静谧。一群青年男女用另一种语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他们用手掌拍打周身,你拍打我,我拍打你,竟拍打出电光石火,拍打出融融春意,拍打出一部部流芳百世的爱情故事。也许一开始是为拍打身上一只叮咬的蚊虫,拍着打着,劳累消失了,浑身舒服,就这样由个体到群体演变成一种民间舞蹈了。整个舞蹈节拍鲜活明快,动作强劲利索,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簸箕大的月亮挂在树梢上,男女青年的心挂在月亮上,挤兑着,溶化着,谁不让《月亮代表我的心》呢?赤膊溜就把漫漫的湘西夏夜轻易地打发走了。
……
篝火熊熊地燃烧,艺术节的帷幕一经拉开,却再也合不拢了,因为湘西的土地上到处滋生着无穷无尽的艺术花蕾。巴人舞、童子舞、绺筋舞、跳马舞。七仙姑舞、土狮子、板凳龙、西水号子、双人渔鼓等等,数得清么?特别民间绝技,上刀梯、踩火铧口、咬吞瓷器、竹篮提水,手摸烫油锅等等,数得清么?这是一块艺术的沃土,这是一块文化的厚土,更是一块民族魂灵根深蒂固的热土!
(吴善流,男,土家族,1956年生,省作协会员,州作协理事,发表小说,散文,曲艺40余万字。散文《坡上人》、《坡上野趣》获92年度、94年度全国和全省报纸副刊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