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期刊发了吴肇汉教授的"规范营养支持治疗"和邱海波医师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两篇文稿.都是外科总论范围的重要内容,对各专科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近些年来的诸多信息提示:许多临床问题出自于违反外科总论基本原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刊发了吴肇汉教授的"规范营养支持治疗"和邱海波医师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两篇文稿.都是外科总论范围的重要内容,对各专科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近些年来的诸多信息提示:许多临床问题出自于违反外科总论基本原则。
其他文献
微透析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取样技术,是将附有半透膜的探针,插入待测组织中,利用透析膜弥散原理,持续地检测细胞外液的生化变化,从而分析组织局部代谢状况。
目的 探讨离体供肝持续低温灌注对大鼠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离体供肝进行持续性冷灌注组和常规冷保存组各24只,供肝保存时间5 h.假手术组及后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24 h留取血液、肝组织,并记24 h平均胆汁流量.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测定胆汁中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及萄萄糖(Glu)含量.肝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持续低温灌注组和常规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过去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变范围而定,通常在局限于某一叶时可手术切除,最终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没有更好的办法。
目前,临床营养支持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对于病情并不复杂的病人,营养支持的实施已无困难,而且效果也比较满意.但是,前提是实施时必须遵循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如果采取的措施不规范,结果就完全不同.不仅疗效不佳,而且会发生许多不良反应.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强调营养支持的规范化,以避免由于处理不当而出现的器官功能损害,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营养支持的整体水平。
"T"型管胆道造影是胆道术后常用的检查技术,其目的是了解胆道有无残余结石、胆管是否狭窄及胆总管下端通畅与否等情况,为拔除"T"型管提供直接依据.作者自2004年9月以来,对胆道术后"T"型管胆道造影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常某,女,52岁.因反复右卜腹痛3年余,加重3 d.于2006年5月18日入院.诉右上腹呈间歇性隐痛,伴阵发性绞痛,并向右肩和腰背部放射.上述症状多次发作,追述与饮食无关.查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征阴性.病人曾在当地两家三级医院行B超检查,均未发现胆囊,CT提示胆囊未显影.人院后行消炎、利胆治疗.常规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肝肿大,淤肝,肝
病人,女,64岁,右上腹阵发性疼痛3个月,发现上腹部包块10 d,以"胆囊占位"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患病以来体重下降约3 kg.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略消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腹一质硬包块,压痛.CEA:1.45 ng/ml,CA19-9:12 U/ml.B超示:胆囊约13.5 cm×5.6 cm,与肝界限清,腔内被低密度回声团充填,考虑为胆囊实性占位:胆囊癌?增强CT示:胆囊明显肿大,囊内
近年,肝移植在我国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式的选择重新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多见于骨髓移植和小肠移植术后,肝移植术后少见.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共完成2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aGVHD 1例.本文对我院该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探讨如何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肝移植术后aGVHD的发生。
目的 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信号Fas/FasL、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大黄素对SIRS时PMN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6例健康志愿者及8例SIRS病人(均为急性胰腺炎病人)外周血液并从中分离PMN进行体外培养.分为3个实验组:正常组,SIRS组,大黄素干预组.观察各组PMN的凋亡情况;检测各组PMN Fas/FasL和Ca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