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康复是旅行,要越过无数障碍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癌症康复是一次旅行”,旅途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癌症患者正接受治疗,感到自己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处于癌症康复阶段,正为自己是否真的治愈而感到疑惑;也有人已经把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疾病来应对,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还有人正在帮助、支持和陪伴自己亲人走在对抗癌症的旅途中;不少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还有很多问号,比如:“是因为我的生活经历让我患上癌症吗?”“是不良情绪加速了我的肿瘤生长吗?”“我做不到乐观对待疾病怎么办?”
  
  失眠
  从一开始诊断为癌症到治疗结束,病人心中各种各样的担忧都可能导致睡眠紊乱,治疗中使用的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也可影响睡眠,有些病人甚至在患病前就长期存在慢性睡眠障碍。睡眠紊乱(失眠)的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等。睡眠障碍可以是身体平衡遭到破坏的预警信号,比如担心疾病复发转移、打乱合理的作息和安排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威脅健康。
  解决失眠有“万能药”吗?
  一位癌症患者,自从生病起睡眠就变得很差,一到晚上睡觉时间,脑子就开始活跃,胡思乱想,不能控制。每天晚上10时上床,两个多小时后才有可能入睡,而且只能靠安定类药物入睡。他很是痛苦。
  还有一位老年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严重失眠、睡眠周期紊乱并出现黑白颠倒现象,还有心烦、易激惹症状,并有过短暂性意识紊乱,家属感觉有时他好像在说梦话。肿瘤科医生认为这是焦虑抑郁问题,于是进行抗焦虑抑郁治疗,并给予安定类药物,结果症状越来越重,患者开始出现整夜不能入睡并大喊大叫。直到这时,医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请精神科医生会诊,诊断为急性谵妄。对急性谵妄,抗焦虑抑郁治疗不但无效,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因为在谵妄的治疗中,安定类药物的应用是非常慎重的,有可能加重谵妄病人的认知障碍。
  可以说,安定不是解决失眠的“万能药”,而从睡眠入手,可以发现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因为70%以上的失眠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此外,我们还需区分不同类型的失眠。如焦虑造成的典型失眠是入睡困难,就是大家常说的“在床上折饼”,翻来覆去睡不着。抑郁症(或抑郁状态)的典型失眠是早醒,睡到半夜醒来就再难入睡了。如果出现总是感到心烦意乱、易激惹、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经常哭泣等症状,就应尽快请心理或精神专科医生会诊,以尽快明确诊断。
  
  深夜似乎是“魔鬼”和恐惧更容易肆虐的时候,失眠让病人更加身心疲惫,会降低战胜疾病的勇气。对失眠,很多人还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1.失眠会不治而愈。睡眠时好时坏,一些病人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能好转,直到很严重,整夜不眠才看医生。
  2.失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一些患者对失眠的危害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就诊解决失眠问题。对急性失眠的治疗不重视,会发展为慢性失眠或难治性失眠,延误治疗时机。
  3.服用催眠药对身体有危害。很多人认为催眠药一旦开始服用就无法脱离,过度关注睡眠药物的副作用,夸大了睡眠药物的依赖性。
  4.失眠的治疗都是一样的。其实很多原因会引起失眠,应根据病因对症治疗,切忌滥用药物。
  疼痛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对疼痛的最新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包括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不难发现,最新定义强调了疼痛的社会维度,只有当患者体验到的疼痛是能恰当地表达和交流的,这才是真正的疼痛含义,才能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
  研究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中51%~62%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约40%为轻度疼痛,60%为中重度疼痛。由于大家对于癌症相关疼痛存在很多方面的误区,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更容易选择忍耐疼痛),导致目前对患者的疼痛并没有很好的管理,但疼痛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疼痛,会为患者顺利进行后续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保证。
  阿片类药物会成瘾吗?
  阿片类药物是目前镇痛效果最强的一类药物。因其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是目前世界上治疗中重度疼痛和慢性疼痛的首选药物。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羟考酮、芬太尼。大量研究证实,服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极少出现成瘾,因此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时不必担心成瘾问题。若病情经治疗好转,疼痛也随之减轻,则可减小阿片的剂量或停药;若病情或疼痛无好转,阿片类药物则可长期服用来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可以用杜冷丁止痛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哌替啶(杜冷丁)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予推荐使用的药物。原因一,止痛作用弱,其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二,作用持续时间短,约2小时~4小时;三,长期反复使用会产生神经毒性,容易成瘾。
  癌症不是惩罚
  我们眼里的“好人”,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善良待人、忍辱负重、没有不良嗜好。这些好人患癌,往往让我们心痛。我们会惋惜,于是产生好人为什么也会得癌的疑问。在我们内心深处,会认为“坏人”患癌是应该的,因为总能找到他们患癌的坏习惯或不良嗜好,情感上也容易接受,认为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当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好人会得癌”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试着回答一下,“为什么人会得癌?”我们对后一个问题会列举出很多因素,遗传、环境、生物、感染等。那么,别忘了,好人也是人,也无法从这些导致患癌的因素中幸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凌驾于理智上,不愿相信美好的事物遭受厄运,于是去否认,认为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但无论我们多么不情愿,现实就是如此。   实际上,癌症并不是对好人或坏人的一种惩罚,任何人如果没有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及时清理自己的心理垃圾,无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都可能会得癌症。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澄清:癌症不是惩罚。
  告知病情怎么就那么难
  “医生,您千万别把得癌的消息告诉他。”面对癌症,家属的第一反应常常是隐瞒病情,怕病人知道后难以承受,会过分担忧疾病,会无法面对疾病,甚至崩溃自杀。
  作家李兰妮女士在《不能装作看不见——一个癌症抑郁患者的精神档案》一文中写道:“我属于最笨的癌症病人,我家人属于最傻的患者家属。”李兰妮1988年的癌症病理化驗单,直到12年后的2000年,她父母才拿给她看。1998年12月,她癌症转移,父母仍瞒着她,把她哄到一个区级医院,找到一位市医院退休的外科主任给她做简单切除,然后伪造化验单。
  按照诊疗常规,她应该在48小时内做淋巴清扫手术,以绝后患。但是,她的父母只会将癌症转移的病理检验单藏在自己家抽屉里,两个人三天两头讨论,要不要把真实病情告诉她。很遗憾,她的父母不知道癌症病人应该找肿瘤科医生做治疗,已经转移的癌症病人更应该争取在肿瘤医院做手术。
  不知道病情最大的害处是可能会违背你的真实意愿。如果不知道病情,可能就无法有效地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位外地来京看病的老太太,1年前就已经确诊食管癌,但儿女怕她得知真实病情后无法承受,一直瞒着她。她以为自己得的是胃溃疡,考虑到胃溃疡不是大病,她选择了口服药物。当时女儿建议做手术,她认为胃溃疡没必要手术。1年后,她无法进食再次进京看病,才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她知道儿女是好心,但留给老人的是深深的遗憾。
  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精神病吗
  因为人们对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很多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看心理医生就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脑子有毛病,就是有精神病了。很多家属觉得患癌已经很不幸,再查出心理疾病,更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由于种种顾虑,很多患者没有及时去看心理医生,直到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念才来看;也有的患者自杀后,家属才恍然大悟。实际上,患癌不亚于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这是对身体、心灵的重大考验。不论是谁,面对这种情况,都需要他人的帮助。
  “谁得了癌症不抑郁啊”
  人们常说:“谁得了癌症不抑郁啊?”于是,很多患者及家属对不良情绪不予重视,认为“抑郁”是正常的。的确,面对癌症这样的应激事件,患者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如果这里的“抑郁”指的是悲伤,或是抑郁情绪,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没错”;如果指的是抑郁状态或抑郁症,那答案一定是“不对”。患癌后可以有正常的悲伤反应,可以有短暂的抑郁情绪,但如果出现抑郁状态或抑郁症,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诊治。
  什么是正常的悲伤反应?这种情绪以悲伤、易怒、担心为主,常与日常事件密切相关,没有无用、无助、无望感,消极想法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好转。患者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及时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悲伤反应。悲伤反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状态或抑郁症。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负性情绪的时候,可以咨询心理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患者应对癌症的能力强,会较快适应患癌后的生活,及时调节自己的抑郁情绪,发展到抑郁状态的可能性就小。
其他文献
荷兰最新研究发现,人们所做决定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瞳孔的大小来预测。  研究人员向参加试验的人提供相关信息,通过对他们所做的不同选择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评估,来判断其决定的可靠性。研究人员表示,瞳孔可以反映人们的“敏感性”,即瞳孔越大,“敏感性”越强。当人们“敏感性”过强时,做决定时往往不太准确。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敏感性”较强时,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此时做的决定更易受到情绪的左右。(《环球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杨渝平  登山、跑步、球类运动中激烈的对抗、拼抢……有人说,运动对于膝盖的机能是一种锻炼,也有人担心,运动会造成膝关节磨损等,对膝盖不好。那么对于膝关节来说,体育运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在运动时,究竟应该如何保护膝关节呢?下面,我们就请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渝平医生来为运动爱好者们解答心中的困惑。  了解你的膝关节  大众健康:杨医生您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可能是女性抑郁和焦虑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拥有相同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女性与男性相比,前者收入较低,并且其抑郁症患病风险是后者的2.5倍。研究还显示,当女性和男性收入水平相似时,其抑郁症患病风险也相似。“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抑郁和焦虑的患病风险存在性别差异,可能受到社会劳动力性别待遇不平等的影响,”该研究报告的作者表示。  该研究相关文章发表于一月份
《柳叶刀:全球卫生》2016.07  在马拉维儿童死亡率下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1964年开始,马拉维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唯一放弃使用收费公共卫生措施的国家,研究中作者确定了几个主要的卫生系统壁垒,最主要的是缺少医护人员,因为马拉维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培养的医务人员均未得到雇佣。尽管2015年以来通过接纳移民留住了新培训的医生,但以后如何维持卫生人力需要政府长远考虑,目前仍面临巨大挑战。
由植物生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可能成为治疗与衰老有关疾病的新武器。来自约翰英纳斯中心實验室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极具潜质的疫苗。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病毒样颗粒,这种颗粒长在植物之中。这是一种看起来像病毒,但并不具有任何传染性的物质。在实验室阶段,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疫苗可以彻底根治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衰老性疾病。(《医景网》)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新型人造胰腺系统的研究,研究完成了多个临床试验,1型糖尿病患者幸福感的两个关键因素显著改善。  人造胰腺旨在模仿健康人的葡萄糖調节功能。闭环系统由置于使用者皮肤下面的胰岛素泵和连续葡萄糖监测器组成,嵌入蓝牙连接智能手机,可以根据膳食情况、体力活动、睡眠、压力和新陈代谢等因素的变量向患者提供胰岛素。(《医学快报》)
(9期中医养生)在饮食养生保健中,要把握规律,既要科学节制,更要注意平衡,酌情定量,坚守适合自身机体需要的饮食方案,不宜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即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践行原则,明确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年乃去”。二千多年前,管子亦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
首先,建立好自己和别人相处的边界是最重要的。受控制的人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到控制者身上,没有受控制的人配合,控制欲再强的人也无处发挥影响力。之所以TA们能够成功,大多数是因为对方一再退让,使TA们的行为得到强化,所以我们和任何人相处都要知道自己能够接受他人影响的底线是什么?如果对方要求触及底线,比如,我们力所不及的、侵犯我们隐私的、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伤害我们内心的行为,我们都要大胆和果断的说不,我
智能服装用来检测人们的生理机能。在造型上,它无异于同类的传统运动内衣,具有可调节肩带。在内衣中内置了传感器,通过与设计在心脏位置的“黑盒子”相连,可以监测人体的心率、活动强度、步数、卡路里以及心脏率等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到手机上。“黑盒子”为可拆卸设备,可以随时取下,内置了重力感应器、陀螺仪和磁力仪,这种方式数据采集方式,更靠近心脏,不同于腕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可以根据人心率变化了解压力水平,根据
如果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力不成熟,防御的城墙不坚固,敌人就会乘虚而入,机体就容易感染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随着冷空气的日益增强,儿童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进入冬季,儿童呼吸道感染易发,很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频频中招,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还容易出现反复的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哮喘儿童也容易出现急性发作。”  呼吸道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