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命意识教育 培塑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来源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成年人自杀率大幅下降,而中学生自杀、自残、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害、失联现象却屡有发生,且有上升和低龄化发展趋势。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生命价值观和对人生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乐山市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意识状况的调查,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生命教育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友邻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只有多方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意识状态;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獻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6.020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6-99-05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最值得珍惜的。如何让短暂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生命价值观和对人生的看法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在乐山市中学生中开展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强化教育和引导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正视中学生生命意识面临的现状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全市中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认知生命本源,对人的生、老、病、死有正确的评价和评估,心态正常,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但也有部分中学生对生命本源认识有偏差,心态有偏颇,接受生命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极易发生偏执、偏激行为,从而引发安全事故或发生自杀自残等不良行为。
  (一)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各有不同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中学生对青少年自杀自残的看法总体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认识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认为“自杀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的中学生占29.65%,认为“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的中学生占32.93%,认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的中学生占7.86%,认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的中学生占7.2%,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的中学生占5.8%,认为“自杀是勇敢者的行为、是个人的私事”的中学生占4.96%,认为“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的中学生占11.6%。调研中发现,85441名中学生中就有4407人有过自杀的计划和行动,占比达5.18%,17.58%的有过自杀念头。
  近年来乐山市发生的10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显示:从自杀的方式上看,跳楼、跳水的6人,上吊和自缢自杀的2人,喝农药自杀的2人,烧炭(二氧化碳中毒致死)的1人。从选择的地点来看,9人在家或在家外实施自杀行为,3人在校内实施自杀行为。从学龄段上看,7人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人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性别来看,男生为6人,女生5人。从年龄上看,10岁以下的1人,其余10人均是10岁至17岁。从自杀的原因上看,与家人关系紧张、缺乏家庭温暖而自杀的3人,不能正确对待老师批评教育而自杀的3人,男女发生情感纠葛而自杀的2人,性格孤僻感到无知心朋友而自杀的1人,厌学和感到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1人,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不能正确面对而自杀的1人。
  (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感知良莠不齐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对自己的了解,是生命意识的基础,只有了解自我,才能谋划有价值的人生。调研中,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身体、性格、心理、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状况均很了解,但也有25.43%的中学生反映对自己不了解,自我认知明显不足,也没有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认同有限。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以自我为中心,视野较窄,缺乏他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意识。
  中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40.15%的中学生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11.45%的认为是为父母和家人活着,20.74%的中学生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18.21%的中学生为了生活舒适,9.45%的中学生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
  中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知受多种因素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对中学生生命看法的形成影响最大?有28.24%的认为是来自自己的思考,31.6%认为是受父母及家庭的影响,15.55%认为是受社会观点的影响,9.07%认为是受朋友和同学的影响,8.94%认为是受学校的教育和帮助,6.6%认为是受恋人的影响。
  (三)对生活质量的态度和体验感悟各异
  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中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为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我们把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压力大小等作为衡量中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哪些外在因素会让中学生心理感到特别难受?18.4%的同学认为“被同学、朋友或老师误会”而难受,19.45%的同学认为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难受,13.25%的同学认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难受,12.75%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不好”而难受,10.09%的同学认为“被父母责骂”而难受,10.21%的同学认为“受到老师批评”而难受,7.61%的同学认为因“感情受挫”而难受,4.15%的同学认为因“东西丢了”而难受,还有1.73%的同学认为食堂人数多、没有及时打上饭而难受,因其他原因而难受的中学生占2.36%。可见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脆弱性。
  只要是会独立思考问题的人都会面临不同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压力大小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面对压力的问题上,18.07%的认为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到压力很大,75.16%的感到自身有一些压力,21.36%的直言不讳地说从未感受过压力。那么,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呢?调研中,50.74%的认为是学习和升学带来压力,9.53%的认为与父母关系紧张带来压力,8.46%的认为同学关系紧张带来压力,6.15%的认为与教师难以沟通带来压力,8.14%的认为感情纠葛带来压力,3.8%的认为自身身体问题带来压力,5.33%的认为钱不够花而带来压力,还有7.85%的对未来感到迷茫而产生压力。   中学生是如何应对压力的?33.17%的中学生靠“自然调整”,37.28%的中学生通过“娱乐休闲”调整减压,18.71%的中学生通过“睡觉”调整减压,17%的中学生“尽量放松”,22.31%的中学生会选择“向同学朋友倾诉”,17.71%的中学生会“跟父母说说”,还有9.01%的中学生通过“抽烟喝酒和上网打游戏”减压,8.11%的中学生通过“哭闹、拍打等发泄方式”减压。从压力调整方式看,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实施减压,不少是消极的、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方式。
  (四)对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形式多样
  在与家长座谈中得知,80%以上的家长当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中学生后,就从来没有与孩子谈论过关于生命出生和生命终结的话题,也从来没有带领孩子去看过刚出生的婴儿或去送别已故的亲人。但问到为什么时,大部分家长认为很晦气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愿意带领孩子去探知这些问题,害怕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或心理负担。
  在我们走访的189所中学中,也只有10%的学校开展过生命教育,涉及过死亡观的话题。但问及“现行学校生命教育体系能不能影响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时,45.87%的中学生认为有所帮助,38.13%的中学生认为能够改善心理状况,但还有6.3%的中学生认为毫无作用,9.7%的中学生认为是在“瞎吹”。那么,中学生到底喜欢什么形式的生命教育呢?30.2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主题教育活动,25.68%的中学生希望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20.28%的中学生希望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15.23%的希望多开展专题讲座,还有8.56%的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开展教育。
  二、客观分析中学生生命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认为,中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各不相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感知良莠不齐,对生活质量的态度和体验感悟各异,对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形式多样,其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一)家庭引导“犹抱琵琶半遮面”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摇篮,对新一代的生命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幼年开始。父母首先要学会珍惜和尊重生命,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但在很多家庭中,家长不太注重孩子的生死教育,有的家庭在孩子童年时代,还带上孩子感悟生的喜悦、死的离别,但孩子一旦有自主思想和能力后,孩子不愿去、家长也不愿带。一次,一位家长带上还在上小学4年级的儿子回老家奔丧,家长的心情十分沉重,一直沉浸在亲人离别的痛苦中。奔丧回来后,家长询问孩子这次回家的感受,孩子低沉着哀叹道:“哎!人活着真没意思,为什么会死呢?”其家长才恍然大悟,虽然这位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了奔丧活动,但没有因势利导为孩子讲明人生生、老、病、死的定律,讲清生命价值的所在。
  (二)学校教育“不知庐山真面目”
  学校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由孩子接受教育开始,他一天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当他踏入社会前所学到的知识都来自学校。纵然这几年我们一再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生命.生态.安全》课本为基本教材,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网络教育、家校共育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内化于学生思想意识,外化为学生行为习惯,固化为学校的制度和文化。但多数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方法不妥、效果不佳。有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只注重形势,不注重过程和效果,使其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社会关注“雾里看花千百回”
  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显著。人之所以追求知识,追求进步,就是为了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实现其价值的场所就是社会。社会对其的密切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效果。但社会上的人不太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塑造,只关注学生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涉校涉生安全事故,部分社会别有用心人员甚至个别媒体就会不问青红皂白、不依据根本事实,道听途说,任意夸大,造成依法依规处理事件的被动性。
  三、注重构建中学生生命意识“多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段话用“生命共同体”这一比喻,生动地表明人、山、水、林、田之间的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命整体观。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友邻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只有多方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家庭引导是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是一个新生命萌芽生长的源头,父母自身的价值观念、品德修养、做事风格和方式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成为孩子成人后人格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所以,家长要全面认识生命的内涵、生命教育内容和形式,让家长成为孩子生命教育从源头到生长到代际传承的有效实施者和引导者。
  (二)学校教育是关键
  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生命教育。中学生的身体、思维、各种价值观都趋于快速成长和成熟,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性,“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我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个体正面积極、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要重视发挥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追求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绽放生命的精彩。   二是要注重强化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生命教育方兴未艾。尽管它的出现最初有回应青少年生命事件亡羊补牢、防患未然的现实考量,但实践证明,若以生命发展的眼光和视角出发开展生命教育,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应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中学教育计划,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以中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和提高应对压力能力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的行为为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生命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的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积极地献身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达到超越个体生命的最高境界。
  三是要注重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培养生命情感,丰润生命,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四是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唐代思想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格修养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管理中,每一位老师都应树立教育学生认识到“生命至高无尚”的责任意识,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通过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培养学生对自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及价值的认识,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通过为中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要加强特殊人群(如失去亲人的家庭学生、非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学生、农村学生等)的跟踪、预防和干预工作。此外,中学生是生命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学生朋辈相助的作用。
  (三)社会关注是保障
  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加强自媒体管理,对那些传播伤害生命、践踏生命的自媒体进行封闭。对那些对青少年的“三观”以及生死观等有消极影响的媒体进行严格管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的作用,推出系列有益于弘扬社会正能量、有利于正向引导未成年人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类。
  责任编辑:康 璇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治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近三年来,成都依托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优势,以“文”为杠杆,积极开展社区总体营造项目,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外来引入到本土内生,从参与陪伴到赋权增能的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可持续社区治理之路。以成都崇州为例,在社区治理与营造中,坚持“循序渐进”“资产为本”“因地制宜”等社区营造文化路向实践原则,通过优先挖掘在地文化故事“唤醒”社区乡愁记忆、选拔
期刊
摘 要:议会民主的实施,是衡量国家社会民主宪政的标准,也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然而,中国近代宪政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严重偏离了民主宪政运行的轨道。民初议会政治的失败,昭示着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通过对民初议会政治的评析和反思,新时代下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史为鉴,结合实际,坚持走中国道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关键词:民主政治;中国道路;议会制度  中图
期刊
摘 要:乐山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区域中心城市过程中,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城市综合实力不强等是必须努力补上的“短板”;人均GDP靠前、服务业占比较高、城市开放创新实力强劲等是乐山必须继续发挥的“优势”。乐山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努力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才能实现赶超,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关键词:全省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乐山市;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摘 要:“开放”与“改革”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对外开放起到探索拓荒的作用。走出国门的对外考察访问解开束缚思想的枷锁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经济发展道路的试探性开放带动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开放转换中国角色,促进中国实现由依靠经验输入促发展到用中国奇迹向世界贡献中国价值的转变。  关键词:对外开放;思想解放;经济改革;价值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无论是先富共富,还是共享发展,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战略决定。先富带动后富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性,反映了改革开放发现差距-承认差距-缩小差距的技术路线,这种差异化的理性路线极大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活力。“共享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相容性,表明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种发
期刊
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已从最初的以房地产开发到集房地产开发、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物业服务、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机械制造、能源工业、商务休闲、金融投资等为一体的跨地域、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企业。  运营城市,奋力缔造新城传奇  1998年,隨着中国经济从基本跨越起飞阶段,到进入向成熟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2000年,立事达实业创立后的首个地产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建设,形成了极具启迪意义的成功经验,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全党的理想信念根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内容与形式、理论武装与实践创造、机制保障与干部带头相结合,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促进学风建设与其它作风建设相结合、推进学习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相统一、促使学习型政党与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相融合。  关键词:中
期刊
摘 要: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快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四川省2007—2017年的市级面板数据,运用一般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展开论证,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及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皆为单门限效应,在高于门限值之后,二者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发展规模及效率,提升金融服务
期刊
摘 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围绕乐山市“创新投资年”主题,应进一步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山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关键词:机制创新;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沐川  中图分类号:F21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
期刊
摘 要:文化惠民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在文化惠民中还存在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惠民活动质量不高、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文化队伍有待提升的问题。为此,应完善体系,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繁荣文艺,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盘活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塑造精神,增强群众感恩自强决心;人才兴文,保障惠民扶贫有效开展;抓好示范,引领精准扶贫工作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