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所从事的工作是“结晶”,就是把物质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序,去除杂质,使它们从液态或气态变为纯净的固体。这就像王静康的人生,经过岁月沉淀,只留下对教育的执着和国家大爱的凝结。
报国是“结晶”的使命
王静康是新中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年至耄耋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从教57年来,她最愿意把自己称为“党员科学家”和“人民教师”。
王静康时常叮嘱学生们:“国际竞争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工作者有着不容推卸的历史責任。”
无论在哪里,王静康都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事业的点滴之处。几十年来,王静康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也有许多国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以优厚条件寻求技术合作,都被她婉言谢绝。
王静康说:“工科学校师生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国家利益,国家责任重于一切。”
教学是“结晶”的归宿
作为一名教师,王静康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把她的基础性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系列成果以及研发实践提升的规律与取得的教训,都融入到教学讲稿中。
王静康将自己领先发明的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率先开拓的耦合结晶新技术等成果,都毫无保留地写到了她的《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研究生教材之中。她还将她带领团队连续完成的国家“六五”到“十五”工业结晶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作为本科生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
从教57年来,王静康从未享受寒暑假和节假日,身为院士依然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无论在教书育人的第一课堂,还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她都彰显了党员科学家和人民教师的风范与修养。
“每当有人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都会认真地告诉他们:‘你将从事的是国家项目,事关重大,在科研工作上必须争分夺秒,每个实验成果要重复20次以上才算成功,而且要做好没有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的准备。’”王静康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已过百名,很多成为了国内外大学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企业的高级工程师。
中国结晶改写世界格局
“化工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我为能够在如此重要的学术领域中工作感到骄傲和幸福。”王静康说。
今年80周岁的王静康仍像年轻人一样工作着。“忘我”是身边的年轻人对她的一致评价。她的同事们经常觉得“跟不上她”:“就怕跟王老师出差。她中午从来不休息,夜里工作到一两点钟是常事。”“她会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而且知识面特别广,不时会提出新想法,让我们总要努力去追赶她。”
除了实验室,生产第一线也是王静康的工作地点。王静康的团队足迹遍布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百余个工厂企业,他们既是研究员又是工程师,既是技术员又是操作工,有时每天在车间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直到产业化成功。
从“九五”“十五”“十一五”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项目,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王静康”这三个字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紧紧联系在一起。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产业格局,王静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之年的王静康仍在辛勤地耕耘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励着她一直前行。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报国是“结晶”的使命
王静康是新中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年至耄耋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从教57年来,她最愿意把自己称为“党员科学家”和“人民教师”。
王静康时常叮嘱学生们:“国际竞争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工作者有着不容推卸的历史責任。”
无论在哪里,王静康都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事业的点滴之处。几十年来,王静康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也有许多国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以优厚条件寻求技术合作,都被她婉言谢绝。
王静康说:“工科学校师生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国家利益,国家责任重于一切。”
教学是“结晶”的归宿
作为一名教师,王静康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把她的基础性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系列成果以及研发实践提升的规律与取得的教训,都融入到教学讲稿中。
王静康将自己领先发明的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率先开拓的耦合结晶新技术等成果,都毫无保留地写到了她的《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研究生教材之中。她还将她带领团队连续完成的国家“六五”到“十五”工业结晶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作为本科生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
从教57年来,王静康从未享受寒暑假和节假日,身为院士依然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无论在教书育人的第一课堂,还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她都彰显了党员科学家和人民教师的风范与修养。
“每当有人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都会认真地告诉他们:‘你将从事的是国家项目,事关重大,在科研工作上必须争分夺秒,每个实验成果要重复20次以上才算成功,而且要做好没有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的准备。’”王静康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已过百名,很多成为了国内外大学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企业的高级工程师。
中国结晶改写世界格局
“化工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我为能够在如此重要的学术领域中工作感到骄傲和幸福。”王静康说。
今年80周岁的王静康仍像年轻人一样工作着。“忘我”是身边的年轻人对她的一致评价。她的同事们经常觉得“跟不上她”:“就怕跟王老师出差。她中午从来不休息,夜里工作到一两点钟是常事。”“她会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而且知识面特别广,不时会提出新想法,让我们总要努力去追赶她。”
除了实验室,生产第一线也是王静康的工作地点。王静康的团队足迹遍布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百余个工厂企业,他们既是研究员又是工程师,既是技术员又是操作工,有时每天在车间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直到产业化成功。
从“九五”“十五”“十一五”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项目,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王静康”这三个字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紧紧联系在一起。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产业格局,王静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之年的王静康仍在辛勤地耕耘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励着她一直前行。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