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胰头癌患者按照每个月住院顺序的单、双数分为两组:32例单支架组患者放置胆管内支架,28例双支架组患者行胆、胰管双支架置入;观测患者放置支架前后肝功能指标以及疼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60例胰头癌ERCP内镜治疗患者中,54例成功放置胆/胰管支架,成功率为90.0%。该54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症状减轻或消失;Kamofsky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两组疗效比较,双支架组患者总体疼痛缓解率以及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单支架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92.0%比55.2%;64.0%比34.5%,P均〈0.05);术后14d,双支架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单支架组[(85.5±13.1)比(56.9±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胆胰管双支架能明显改善胰头癌患者肝功能,改善胰管梗阻所致临床症状,在缓解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放置胆管支架。

其他文献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贲门位于胃食管交界处,此处发生恶性病变,有其特殊的分子生物学特点。S期激酶相关蛋白(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2,Skp2)作为F-box蛋白家族一员,是细胞进入S期的重要调控蛋白,它通过启动泛素蛋白酶降解途径特异性识别底物,进而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巨大早期低位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病变位于低位直肠且直径超过5cm的早期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病灶最长径在5~7cm,平均为5.54cm;操作时间在45—180min,中位时间为85min。整块切除率为91.7%(22/24),治愈性切除率为83.3%(20/
例1 患者男,35岁,吞服胶囊包装二乙酰吗啡(海洛因)60粒入境,被海关查获,体积较小的胶囊陆续经由肛门排出,X光透视检查见腹部有1枚胶囊形状高密度影,目测大小约2.0cm×6.0cm,经导泻至第7天仍未排出,来我院就诊。在麻醉无痛状态下行胃镜检查,胃腔内见1枚较大体积浅黄色胶囊形状物品,表面光滑圆钝、坚硬致密。
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该治疗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尤其对冠心病患者,因原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操作时的强烈刺激常致患者出现应激性反应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患栉女,56岁.因“发现左腰部肿块20余天”就诊。患者入院的20余天发现腰部肿块,大小约3.2cm×1.0cm,伴胀痛
目的探讨中国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特殊人群的病因构成。方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相关分析的文献并获取全文,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数据提取、汇总及分析。结果(1)此项研究共纳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733例;(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恶性肿瘤、食管静脉曲张是中国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分别占31.
患者女性,64岁。4年前开始间断出现黑便,贫血,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外院检查,仅见报告,无图片)给予输血。
第一届国际经口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大会2013年4月16日在美国Baltimore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地近50位专家参加会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医生应邀出席本次大会。
患者 男,76岁,上腹持续胀痛1周伴呕吐入院,外院胃镜诊断“胃石症、糜烂性胃炎”,B超示“十一指肠球部团块强回声”,予以胃肠减堆、静脉补液、口服可乐和碳酸氢钠溶仃等治疗症状无好转而入院。病程中无黄疸、畏寒、发热。
目的探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15例经EP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观察结果,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所有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P治疗,其中4例术前病检为慢性炎症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11例术前病检为腺瘤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2例、腺瘤恶变1例。EP术后8例合并胰胆管扩张者同时行胆管及胰管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