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和中学语文教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也更加突出了审美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育的过程,除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外,形式美、自然美、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都蕴含在语文教学中。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声、形)及组合规律(如整齐、对称、比例、反复、多样统一等)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在语文课文中,形式美无处不在。如汉字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学生写出的字端正、美观,就是创造了美。同时,汉语由声母、韵母组成音节,又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读起来非常悦耳动听,能让学生的听觉感受美。词的变化式样也很多,尤其是各种格式的成语,结构整齐、匀称,是词的形式美的典型。
再如,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花园里开着花”和“花园里开着美丽的鲜花”意思一样,但后者比前者明显地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感觉。因此,在句子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要求学生把句子写完整,而且要要求他们写具体。在段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清层次,从而了解各种段式。这也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的结构形式更具有美感。当段中有比喻、拟人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体会、理解其中的美。至于排比句,它是一种匀称的、反复的美。这些修辞手法都深获学生的喜爱,在作文中经常使用。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以它对仗的工整、音韵的整齐、句法的精炼、想象的丰富、意境的优美,而让学生获得美感。
二、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其场景描写带有很浓的抒情性,开头关于月夜编席一段文字描写就像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的风景画:“(水生嫂)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由此可真实地感受到白洋淀迷人景色,获得温柔、宁静、心旷神怡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并要求学生练读练说,进一步体会来自大自然的美。
三、人文景观美
中学教材中,有些作品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苏州园林》具有的清风雅韵的人文之美、《中国石拱桥》的绝妙、《故宫博物院》的雄伟等,都给人于新颖的美感。作品所体现出的这些人文景观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竖起美的丰碑。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如《小橘灯》里镇定勇敢、乐观向上的小姑娘;《木兰诗》中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木兰;《我的信念》中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居里夫人;小说《台阶》中有不甘人后、诚实勤劳的父亲……这些人物身上闪现出美的火花,展现了富有个性色彩的人性美、情感美和风尚美,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可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感知课文中的人物美。这对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此外,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是向学生传播美的活教材。得体的穿着、合适的动作、恰当规范的语言、自然的神态等,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热爱美、追求美,陶治学生情操,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一、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声、形)及组合规律(如整齐、对称、比例、反复、多样统一等)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在语文课文中,形式美无处不在。如汉字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学生写出的字端正、美观,就是创造了美。同时,汉语由声母、韵母组成音节,又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读起来非常悦耳动听,能让学生的听觉感受美。词的变化式样也很多,尤其是各种格式的成语,结构整齐、匀称,是词的形式美的典型。
再如,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花园里开着花”和“花园里开着美丽的鲜花”意思一样,但后者比前者明显地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感觉。因此,在句子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要求学生把句子写完整,而且要要求他们写具体。在段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清层次,从而了解各种段式。这也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的结构形式更具有美感。当段中有比喻、拟人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体会、理解其中的美。至于排比句,它是一种匀称的、反复的美。这些修辞手法都深获学生的喜爱,在作文中经常使用。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以它对仗的工整、音韵的整齐、句法的精炼、想象的丰富、意境的优美,而让学生获得美感。
二、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其场景描写带有很浓的抒情性,开头关于月夜编席一段文字描写就像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的风景画:“(水生嫂)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由此可真实地感受到白洋淀迷人景色,获得温柔、宁静、心旷神怡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并要求学生练读练说,进一步体会来自大自然的美。
三、人文景观美
中学教材中,有些作品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苏州园林》具有的清风雅韵的人文之美、《中国石拱桥》的绝妙、《故宫博物院》的雄伟等,都给人于新颖的美感。作品所体现出的这些人文景观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竖起美的丰碑。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如《小橘灯》里镇定勇敢、乐观向上的小姑娘;《木兰诗》中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木兰;《我的信念》中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居里夫人;小说《台阶》中有不甘人后、诚实勤劳的父亲……这些人物身上闪现出美的火花,展现了富有个性色彩的人性美、情感美和风尚美,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可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感知课文中的人物美。这对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此外,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是向学生传播美的活教材。得体的穿着、合适的动作、恰当规范的语言、自然的神态等,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热爱美、追求美,陶治学生情操,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