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新课标和教材的启用使每个美术教师从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教学。要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大胆改革实践;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术课堂;创新
学校教育要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美育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假如一个学生能够在一次学习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那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的美术学习活动。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作如下的尝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从观念上改变独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2.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他们是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真正地给他们探寻知识、探究问题的空间,既要让学生积极思索,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让学生大胆想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多运用,多创作,大胆尝试,尽情地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使他们不但“敢想”而且“敢表达”,用他们稚拙的笔法随意描绘周围动人的景物、鲜活的人物,使他们对周围感知跃然于画纸上,让他们潜在的因素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思想在技能训练中绽放出火花。
2.发挥学生灵感与直觉的作用。直觉是一种与知觉思维有关的直接观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包括灵感、启示和顿悟,是创新纪录的先导。教师要敏锐观察了解学生接触到美术作品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并鼓励、欣赏学生有个性的作业,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画法。哪怕只是一些细微的特色,正确引导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并充分显示和发挥他们的天赋。
3.让美术课适时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孩子的眼里,一花一叶都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适时地带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让他们感受美妙的自然景色,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让他们走进市场、走进工厂,去体会生活,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欲望。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以往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 “绘画技巧好不好”为评价标准,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改革,要经常地、及时地对学生作出积极和鼓励性的评价,但也不能滥表扬,否则效果适得其反。首先,教师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每幅作品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鼓励。要完全彻底地接纳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课堂中不能让任何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每节课要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并及时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呈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在教学中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评价语言要丰富,有层次感。小学生经过努力画出来的作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教师评价要合理,不能使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这些评语:“假如这片叶子的颜色能再鲜艳些这幅画看起来会更美!”“加油,老师知道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或座谈等方式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余华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术课堂;创新
学校教育要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美育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假如一个学生能够在一次学习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那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的美术学习活动。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作如下的尝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从观念上改变独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2.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他们是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真正地给他们探寻知识、探究问题的空间,既要让学生积极思索,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让学生大胆想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多运用,多创作,大胆尝试,尽情地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使他们不但“敢想”而且“敢表达”,用他们稚拙的笔法随意描绘周围动人的景物、鲜活的人物,使他们对周围感知跃然于画纸上,让他们潜在的因素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思想在技能训练中绽放出火花。
2.发挥学生灵感与直觉的作用。直觉是一种与知觉思维有关的直接观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包括灵感、启示和顿悟,是创新纪录的先导。教师要敏锐观察了解学生接触到美术作品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并鼓励、欣赏学生有个性的作业,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画法。哪怕只是一些细微的特色,正确引导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并充分显示和发挥他们的天赋。
3.让美术课适时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孩子的眼里,一花一叶都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适时地带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让他们感受美妙的自然景色,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让他们走进市场、走进工厂,去体会生活,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欲望。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以往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 “绘画技巧好不好”为评价标准,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改革,要经常地、及时地对学生作出积极和鼓励性的评价,但也不能滥表扬,否则效果适得其反。首先,教师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每幅作品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鼓励。要完全彻底地接纳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课堂中不能让任何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每节课要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并及时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呈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在教学中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评价语言要丰富,有层次感。小学生经过努力画出来的作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教师评价要合理,不能使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这些评语:“假如这片叶子的颜色能再鲜艳些这幅画看起来会更美!”“加油,老师知道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或座谈等方式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