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其临床长期HRT治疗可能增加癌症风险,中医药治疗具有绿色、安全、方便的特点,文章总结纪峰副教授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的临证经验。纪峰副教授认为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病机在于冲任失调,兼肝郁痰凝,重调周期、调肝与病位辨经结合论治,运用调周消癖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
【关键词】 调周消癖;乳腺增生;乳三针;围绝经期;虚掌拍背
【中图分类号】R271.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2-0083-03
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是发生或围绝经期发现的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的乳腺结构不良性疾病,该类型乳腺增生表现为乳房的肿块、乳房胀痛、窜痛、抽痛等,且易伴有潮热、盗汗、失眠、焦虑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1]。根据李静然、林影、李珍分别对大量处于絕经过渡期女性的体检报告[2]、普查结果[3]、调研资料[4]的结果发现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的检出率极高,为27.7%、23.91%和37.78%,分别排疾病发生统计结果的第二名、第二名和第一名,而吴海松的报告[5]明确该年龄段是已知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近年来也有报告提出乳腺增生有转化乳癌的可能性[6],需警惕并积极防治。西医治疗方法多以激素替代疗法或激素疗法[7],但陈秉尧等[8]认为单纯的激素疗法并不适合更年期并伴有乳腺增生的患者,长期激素治疗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中医学无“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的记载,根据症状可归属为“乳癖”、“围绝经期综合征”、“乳核”及“乳硬痛”等中医范畴,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9]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10]已证实针刺干预治疗相关疾病有一定的优势,但尚未检索到针刺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的相关报道。纪峰副教授临床多用针刺周期疗法治疗各年龄段的乳腺增生症,调周消癖法是纪峰副教授临床多年来治疗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发现其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效果亦佳,现报告如下。
1 女性生殖周期论
纪峰副教授临床教导学生时,常强调女性疾病与女性两大周期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要充分认识HPO轴与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的联系,以中为论,以西为基,针灸治疗妇科相关疾病,必要时针药结合,可事半功倍。两个周期:一是月经周期(即经前期、行经期、经间期、经后期);二是女性生殖大周期,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的:“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故形坏而无子。”围绝经期部分乳腺增生症患者月经较不规律,针灸应顺势而为,若患者来诊时,近几个月每月正常行经者,则应用针灸结合周期[11]使之平缓渡过天癸将绝未绝之期,取穴:经后期:乳三针、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气海、大横。经间期:乳三针、三阴交、血海、子宫。经前期:月经第15~24天,乳三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关元;月经第25~28天,乳三针、三阴交、合谷、子宫、太冲。行经期不予治疗。月经多月不至,根据围绝经期妇女生殖特点,大致处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七七”的阶段,表现为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任脉统率诸阴经、主胞胎,女子血为上,气为君,冲任调和则阴血下注胞宫,冲任不和则结聚乳间,疼痛有核,以调摄冲任,益肾调和气血为主。穴取:乳三针、关元、气海、大横、太溪、肾关、三阴交、足三里。
2 重调肝论治
纪峰副教授认为,中年重疏肝,故临床对于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患者重调肝论治,肝郁痰凝的患者,以疏肝开郁、健脾散结。穴位加取:太冲、膻中、丰隆、内关、期门。翁慧[12]证素辨证认为“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外科启玄·卷五乳痈》记载[13]:“如妇人年五十以外,气血衰败,常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司调气机,若长久郁闷不疏,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年五十者,忧思负担倍加,气血暗耗,血载气、气推动功能下降,又木旺乘土,土虚则痰湿内生,郁闷疼痛不适若无消除,忧思恼怒愈重,先后天气血愈耗,气郁痰阻难消,聚结成块,治疗不可忽视调肝。
3 病位辨经论治
从经脉循行看,足阳明胃经过乳房正中,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行乳房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内侧,冲脉散于胸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乳腺增生结块肿胀疼痛是经脉气血阻滞不通所致。因此,临床中根据病人诉明显肿胀疼痛部位与触诊结节明显位置进行辨经论治。乳中痛(乳头旁)加用足三里;乳下痛加用太冲;乳房外上、外下象限痛加用阳陵泉、阴陵泉;乳房内上、内下象限加用太溪、膻中。
4 调周消癖法
调周消癖法主要包括体针、闪罐、虚掌拍背。每周治疗2次,经期不治疗。体针中乳三针为纪峰副教授的经验用穴,位于肘横纹下2~4寸范围内,手臂内外侧连线中点处、左右各1/4处为进针点。穴位均常规消毒,乳三针向指尖方向平刺1.2寸,不做手法,有强烈酸胀针感最佳;膻中一穴两针,针尖朝乳头方向;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一次。闪罐为乳房局部闪罐,先处理较为不痛处,再处理痛甚处,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虚掌拍背:取针后,患者俯卧位,医生双手虚掌有节律叩击风门、肺俞区域,频率每分钟120次,叩至患者微咳或咽喉微痒为度。若咽喉无痒或微咳,拍1~2 min停止操作。
5 典型案例
患者郑某,女,51岁,2019年3月2日初诊,主诉:经前乳房胀痛10余年。10余年前出现经前乳房胀痛,经后痛减,偶伴经前腰酸、背痛、怕冷、颈部不适,近一年来情志不舒后症状加剧,乳房胀痛症状不拘于经前期和行经期,双侧乳房胀痛坚挺,甚则衣不能触,偶有胸闷、恶心,口服西药与中药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生活。末次月经2018年10月30日,已排除怀孕,既往“肝内囊肿”、“胆囊小息肉样病变”、“双肾窦回声增强”、“子宫肌瘤”。来诊时:精神紧张,寐欠佳,纳可,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舌下稍瘀,脉偏数。辅助检查彩超示:双乳多发性低回声区,BI-RADS:3类;双侧乳腺部分导管扩张,BI-RADS:2类。超声具体描述:双乳内探及数个低回声结节,大者分别约为1.29 cm×0.47 cm(右乳外上),0.59 cm×0.34 cm(左乳下方),边界尚清,结节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乳见多个管状囊性无回声区,大者内径约为0.20 cm(右),0.28 cm(左),内透声可。双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西医诊断围绝经期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冲任失调兼肝郁痰凝证。 针刺穴位取乳三针(双)、关元、大横(双)、太溪(双)、三阴交(双)、膻中、期门(双)、丰隆(双)、内关(双)、太冲(右)、阳陵泉(左)、阴陵泉(左),关元温针灸,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针毕后患者诉乳房胀痛、触摸痛明显缓解,对针灸治疗信心倍增,继续予以闪罐、拍背治疗。嘱患者调畅情志,适当运动,勿食黄豆类及蜂蜜类食品,定期复查乳腺彩超。患者针灸治疗6次后乳房松软,疼痛拒触基本消失,心情较前愉悦,睡眠改善,于同家医院行B超提示右乳外上象限低回声结节缩小至0.57 cm×0.21 cm,左乳下方低回声结节0.58 cm×0.27 cm,左侧管状囊性無回声区大者内径0.16 cm,右侧管状囊性无回声区内径大者未见。随访半年未有发作。
按语: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与年龄、月经及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本例患者经前乳房胀痛10余年,冲任失调在先,虽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此时患者年逾半百,冲任失调,加之操持,家中事多心烦恼怒,郁闷不舒,气血不畅,痰凝结聚乳中,而出现以乳房胀痛坚挺拒触、精神紧张近5个月月经未至等一系列症状,取乳三针、关元、大横、太溪、三阴交,通调三阴,调摄冲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强调中年疏肝的重要性,患者精神紧张、情志不遂、肝郁痰凝故加用膻中、期门、丰隆和内关,宁心疏肝郁散痰结;患者乳腺结节大者位于右乳外上与左乳下方,右乳外上主要为胆经、脾经循行,左乳下方为肝经循行,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肋;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贯膈至乳下。经脉气血不通,结聚有核,故加取阳陵泉、阴陵泉与太冲,以微针通结节所在经脉,调其血气。结合闪罐、拍背和情志饮食调理,调七七之冲任,疏肝郁之气机,辅以健脾化痰散结,可共奏调摄冲任、调整阴阳、宽胸散结、行气止痛之功。
6 小结
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发病率较高,针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绿色安全无副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纪峰副教授运用调周消癖法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患者,重在调女性生殖周期,疏患者郁闷情志,通乳房局部气血,通过针灸配合局部闪罐、虚掌拍背和情志饮食调理等,可有效减小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结节和管状囊性内径的大小、缓解相关的症状。参考文献
[1]许波群.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重点与典型病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347.
[2]李静然,林和风,谢莹,等.1428例围绝经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2-1583.
[3]林影,陈清,解其贵.3450例绝经过渡期妇女疾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84.
[4]李珍,黄皓,林小兰,等.广东高校女教工围绝经期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11-5414.
[5]吴海松,刘海鹏,银武,等.10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B超表现[J].西藏医药,2019,40(5):59-63.
[6]王桂玲,任连成,刘春香.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972-973.
[7]冯秀梅.盐酸雷洛昔芬片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7):81-82.
[8]陈秉尧,张新颖.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伴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4):281-282.
[9]黄昕红,范郁山.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7,40(2):12-14.
[10]范浩,王天琪,杨静雯,等.针刺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127-1130.
[11]纪峰,林莺,黄黎珊,等.针刺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思路与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9,18(4):30-32.
[12]翁慧,蔡美美.福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症状与中医病理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6):1077-1080.
[13]张平,吕文亮,高清华,等.明代中医古籍乳腺增生症的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2):427-429.
(收稿日期:2020-03-07 编辑:程鹏飞)
【关键词】 调周消癖;乳腺增生;乳三针;围绝经期;虚掌拍背
【中图分类号】R271.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2-0083-03
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是发生或围绝经期发现的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的乳腺结构不良性疾病,该类型乳腺增生表现为乳房的肿块、乳房胀痛、窜痛、抽痛等,且易伴有潮热、盗汗、失眠、焦虑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1]。根据李静然、林影、李珍分别对大量处于絕经过渡期女性的体检报告[2]、普查结果[3]、调研资料[4]的结果发现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的检出率极高,为27.7%、23.91%和37.78%,分别排疾病发生统计结果的第二名、第二名和第一名,而吴海松的报告[5]明确该年龄段是已知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近年来也有报告提出乳腺增生有转化乳癌的可能性[6],需警惕并积极防治。西医治疗方法多以激素替代疗法或激素疗法[7],但陈秉尧等[8]认为单纯的激素疗法并不适合更年期并伴有乳腺增生的患者,长期激素治疗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中医学无“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的记载,根据症状可归属为“乳癖”、“围绝经期综合征”、“乳核”及“乳硬痛”等中医范畴,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9]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10]已证实针刺干预治疗相关疾病有一定的优势,但尚未检索到针刺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的相关报道。纪峰副教授临床多用针刺周期疗法治疗各年龄段的乳腺增生症,调周消癖法是纪峰副教授临床多年来治疗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发现其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效果亦佳,现报告如下。
1 女性生殖周期论
纪峰副教授临床教导学生时,常强调女性疾病与女性两大周期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要充分认识HPO轴与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的联系,以中为论,以西为基,针灸治疗妇科相关疾病,必要时针药结合,可事半功倍。两个周期:一是月经周期(即经前期、行经期、经间期、经后期);二是女性生殖大周期,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的:“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故形坏而无子。”围绝经期部分乳腺增生症患者月经较不规律,针灸应顺势而为,若患者来诊时,近几个月每月正常行经者,则应用针灸结合周期[11]使之平缓渡过天癸将绝未绝之期,取穴:经后期:乳三针、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气海、大横。经间期:乳三针、三阴交、血海、子宫。经前期:月经第15~24天,乳三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关元;月经第25~28天,乳三针、三阴交、合谷、子宫、太冲。行经期不予治疗。月经多月不至,根据围绝经期妇女生殖特点,大致处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七七”的阶段,表现为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任脉统率诸阴经、主胞胎,女子血为上,气为君,冲任调和则阴血下注胞宫,冲任不和则结聚乳间,疼痛有核,以调摄冲任,益肾调和气血为主。穴取:乳三针、关元、气海、大横、太溪、肾关、三阴交、足三里。
2 重调肝论治
纪峰副教授认为,中年重疏肝,故临床对于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患者重调肝论治,肝郁痰凝的患者,以疏肝开郁、健脾散结。穴位加取:太冲、膻中、丰隆、内关、期门。翁慧[12]证素辨证认为“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外科启玄·卷五乳痈》记载[13]:“如妇人年五十以外,气血衰败,常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司调气机,若长久郁闷不疏,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年五十者,忧思负担倍加,气血暗耗,血载气、气推动功能下降,又木旺乘土,土虚则痰湿内生,郁闷疼痛不适若无消除,忧思恼怒愈重,先后天气血愈耗,气郁痰阻难消,聚结成块,治疗不可忽视调肝。
3 病位辨经论治
从经脉循行看,足阳明胃经过乳房正中,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行乳房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内侧,冲脉散于胸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乳腺增生结块肿胀疼痛是经脉气血阻滞不通所致。因此,临床中根据病人诉明显肿胀疼痛部位与触诊结节明显位置进行辨经论治。乳中痛(乳头旁)加用足三里;乳下痛加用太冲;乳房外上、外下象限痛加用阳陵泉、阴陵泉;乳房内上、内下象限加用太溪、膻中。
4 调周消癖法
调周消癖法主要包括体针、闪罐、虚掌拍背。每周治疗2次,经期不治疗。体针中乳三针为纪峰副教授的经验用穴,位于肘横纹下2~4寸范围内,手臂内外侧连线中点处、左右各1/4处为进针点。穴位均常规消毒,乳三针向指尖方向平刺1.2寸,不做手法,有强烈酸胀针感最佳;膻中一穴两针,针尖朝乳头方向;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一次。闪罐为乳房局部闪罐,先处理较为不痛处,再处理痛甚处,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虚掌拍背:取针后,患者俯卧位,医生双手虚掌有节律叩击风门、肺俞区域,频率每分钟120次,叩至患者微咳或咽喉微痒为度。若咽喉无痒或微咳,拍1~2 min停止操作。
5 典型案例
患者郑某,女,51岁,2019年3月2日初诊,主诉:经前乳房胀痛10余年。10余年前出现经前乳房胀痛,经后痛减,偶伴经前腰酸、背痛、怕冷、颈部不适,近一年来情志不舒后症状加剧,乳房胀痛症状不拘于经前期和行经期,双侧乳房胀痛坚挺,甚则衣不能触,偶有胸闷、恶心,口服西药与中药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生活。末次月经2018年10月30日,已排除怀孕,既往“肝内囊肿”、“胆囊小息肉样病变”、“双肾窦回声增强”、“子宫肌瘤”。来诊时:精神紧张,寐欠佳,纳可,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舌下稍瘀,脉偏数。辅助检查彩超示:双乳多发性低回声区,BI-RADS:3类;双侧乳腺部分导管扩张,BI-RADS:2类。超声具体描述:双乳内探及数个低回声结节,大者分别约为1.29 cm×0.47 cm(右乳外上),0.59 cm×0.34 cm(左乳下方),边界尚清,结节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乳见多个管状囊性无回声区,大者内径约为0.20 cm(右),0.28 cm(左),内透声可。双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西医诊断围绝经期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冲任失调兼肝郁痰凝证。 针刺穴位取乳三针(双)、关元、大横(双)、太溪(双)、三阴交(双)、膻中、期门(双)、丰隆(双)、内关(双)、太冲(右)、阳陵泉(左)、阴陵泉(左),关元温针灸,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针毕后患者诉乳房胀痛、触摸痛明显缓解,对针灸治疗信心倍增,继续予以闪罐、拍背治疗。嘱患者调畅情志,适当运动,勿食黄豆类及蜂蜜类食品,定期复查乳腺彩超。患者针灸治疗6次后乳房松软,疼痛拒触基本消失,心情较前愉悦,睡眠改善,于同家医院行B超提示右乳外上象限低回声结节缩小至0.57 cm×0.21 cm,左乳下方低回声结节0.58 cm×0.27 cm,左侧管状囊性無回声区大者内径0.16 cm,右侧管状囊性无回声区内径大者未见。随访半年未有发作。
按语: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与年龄、月经及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本例患者经前乳房胀痛10余年,冲任失调在先,虽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此时患者年逾半百,冲任失调,加之操持,家中事多心烦恼怒,郁闷不舒,气血不畅,痰凝结聚乳中,而出现以乳房胀痛坚挺拒触、精神紧张近5个月月经未至等一系列症状,取乳三针、关元、大横、太溪、三阴交,通调三阴,调摄冲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强调中年疏肝的重要性,患者精神紧张、情志不遂、肝郁痰凝故加用膻中、期门、丰隆和内关,宁心疏肝郁散痰结;患者乳腺结节大者位于右乳外上与左乳下方,右乳外上主要为胆经、脾经循行,左乳下方为肝经循行,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肋;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贯膈至乳下。经脉气血不通,结聚有核,故加取阳陵泉、阴陵泉与太冲,以微针通结节所在经脉,调其血气。结合闪罐、拍背和情志饮食调理,调七七之冲任,疏肝郁之气机,辅以健脾化痰散结,可共奏调摄冲任、调整阴阳、宽胸散结、行气止痛之功。
6 小结
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发病率较高,针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绿色安全无副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纪峰副教授运用调周消癖法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症患者,重在调女性生殖周期,疏患者郁闷情志,通乳房局部气血,通过针灸配合局部闪罐、虚掌拍背和情志饮食调理等,可有效减小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结节和管状囊性内径的大小、缓解相关的症状。参考文献
[1]许波群.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重点与典型病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347.
[2]李静然,林和风,谢莹,等.1428例围绝经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2-1583.
[3]林影,陈清,解其贵.3450例绝经过渡期妇女疾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84.
[4]李珍,黄皓,林小兰,等.广东高校女教工围绝经期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11-5414.
[5]吴海松,刘海鹏,银武,等.10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B超表现[J].西藏医药,2019,40(5):59-63.
[6]王桂玲,任连成,刘春香.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972-973.
[7]冯秀梅.盐酸雷洛昔芬片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7):81-82.
[8]陈秉尧,张新颖.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伴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4):281-282.
[9]黄昕红,范郁山.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7,40(2):12-14.
[10]范浩,王天琪,杨静雯,等.针刺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127-1130.
[11]纪峰,林莺,黄黎珊,等.针刺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思路与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9,18(4):30-32.
[12]翁慧,蔡美美.福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症状与中医病理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6):1077-1080.
[13]张平,吕文亮,高清华,等.明代中医古籍乳腺增生症的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2):427-429.
(收稿日期:2020-03-07 编辑:程鹏飞)